黄金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80-01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课堂的对话活动。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而今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许多教师力图依据新的课程理论,变革传统德育,提高教学实效。但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无法理性看待“预设”和“生成”,导致学生的品德社会发展不足,现针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大家共勉,以期提高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走进精心预设的“牢笼”中
A.预设“标准答案”
例:在《移动的画板》一课的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依照自己已有的绘画水平,画一画自己的学校。作品完成后,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繪画方法,学生们交流了自己从不同角度构画的合理方法,老师却对这些丰富多彩的多元解答不置可否,不作评价,给出了活动启示的“标准答案”:展现学校全貌的好方法是制作平面图。
以上案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预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从形式上看,虽有体验性活动,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但活动体验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孩子的独特感受,鼓励孩子的个性语言,实质上整个对话过程还是牢牢地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对话结果强调的是教师预设的固定答案。教师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缺乏对话欲望,习惯等待老师的“最终答案”而失去思维的激情,情感的体验、知识的建构、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在课堂上得到。
B.预设“虚假”的问题
一些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简单、琐碎的问题,将教学的推进过程简单演变为问答的延续过程,课堂上教师忙于提问,学生忙于回答,于是传统品德课中的“满堂讲”被“满堂问”所代替。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思考的价值,有没有提问的必要。杜威认为,“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思维的刺激物,是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只有“真正的问题”,才能引发“真正的对话”。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所引发的对话活动,必定缺少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没有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
(二)迷失在意外的“生成”中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大多数教师要么一味拘泥于课前教案,要么完全失去了引导作用,导致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二、理性对待预设和生成
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学科,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主题多,不同学生对不同学习主题的认知基础差异;不同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教师必须理性对待“预设”和“生成”。
(一)重视预设,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
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普遍存在着学生思维状态低弱,抑制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的现象,源于教师忽视课前预设,在课堂上思考的问题,始于教师预设“虚假”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要重视预设。但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不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实践性,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学生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理解,课堂便显得机械和呆板,则预设要留有弹性、留白的空间。
首先,教师要走进文本,关注教材背后的意义世界。小学品德课教材文本简约,背后的意义却是孩子整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每一位担任品德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去。再者在课前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预设的问题要在最关键的内容上切入。最后要求打破教师权威,包容接纳各种不同意见,要尽量保护学生创造的灵性,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要善于“换位思考”,给学生以理解与尊重,在活动过程中互相汲取营养,不但使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教师的心灵世界日益丰富,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巧妙利用意外“生成”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教师课堂的讲授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结果。课程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这导致了上课富有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成”问题: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就能创设一个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实现高品质的学习过程。
我在教学《我们遵守规则》这一主题时,当我们正围绕“我要遵守规则”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一向比较老实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遵守规则一点也不好,大热天代表学校到外面进行腰鼓表演,中场休息排队拿水喝时,排到最后总被一些不排队一次抢两瓶,拿光了,真气愤!”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我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我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他默不做声的站在那里,其他同学们都盯着他。于是,我灵机一动,马上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所有同学必须排队,一次拿一瓶,不够喝的别人分给他……。我引导到:“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们会遵守吗?”“会!”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为此学生不仅明确了应该遵守规则,也学会了关心他人!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保进学生在更大空间进行思考与探索,使品德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