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分工、协同与技术创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2016-01-19 07:33曹虹剑张建英
中国软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技术创新

曹虹剑,张建英,刘 丹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模块化分工、协同与技术创新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曹虹剑,张建英,刘丹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模块化在深化分工的同时提升了组织间协同效应,促进了企业融合与产业融合。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用熵值法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较高,其中,新能源产业模块化程度最高,新能源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模块化程度较高,生物医药产业与新材料产业模块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次之,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而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之间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技术创新;分工;协同

一、引言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变为中高速,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国际环境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的威胁仍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正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在此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者。2010年国务院正式确定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重点领域与重大工程。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条件下,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而且要通过组织创新来优化利用全球资源,占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来看,已经从产业内分工发展为更为细致的产品内分工:一个产品分为多个模块与环节,这些模块与环节在全球布局,在统一系统规则的联系下,整个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与服务等环节形成一个模块化价值网络。在工业经济时代,分工深化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经济组织方面的主要特征。在信息经济条件下,模块化是新兴产业组织的本质,模块化在分工的同时提升了组织间协同效应,促进了企业融合与产业融合。分工和专业化是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干中学带来报酬递增,而企业融合与产业融合是在专业化基础上通过知识与生产要素的互补、协同带来报酬递增。模块化生产方式遵循着工艺与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的路径演进。本文从分工与协同的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分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生产程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以及模块化分工与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产品与组织模块化

模块化生产最初作为一种工艺设计方法被运用到钟表制造业,随后被运用到船舶制造、汽车制造、计算机制造等产业。Simon认为科层制的复杂系统具有可分解性(decomposability),这一特征使模块化管理复杂系统成为可能[1]。青木昌彦给模块下了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模块是具有某种特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界面与其他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2]。模块化有“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两个过程。模块化系统内部的信息分为两类:所有个体都可以看到的系统信息,以及包含在子系统(模块)内部的私人信息。系统联系规则一旦确定,各个子系统便可以自发地演进[2]。

根据演进过程可以将模块化分为3种类型: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生产是一种结构事实(structural fact),如果某一产品结构是嵌套层级体系,其内部各单元间联系密切,但又独立于其他单元,且整个系统以统一协调的方式运行,那么这就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生产有6种操作符(operator):分割(spli ̄tting)、替代(substitution)、扩展(augmenting)、排除(exclusion)、归纳(inverting)与移植(porting),有了这6种模块化操作符就可以组合出各种各样的产品[3]。在产品模块化条件下,规模经济是通过模块化部件获得的,范围经济则是通过在不同产品中使用模块化部件获得的。产品模块化能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促进产品动态更新[4-5]。

Langlois结合企业产权理论总结了“模块化的企业理论”[6]。随着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按照任务、项目、功能及部门进行模块化分工,各模块在统一系统规则联系下能独立自主地决策[7]。企业组织模块化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分权与扁平化的过程。企业组织模块化最大优点是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迅速[8]。

产业组织模块化是指在产品内分工的条件下,产业内的企业按照标准制定者、模块整合者、模块供应商等角色进行分工,形成一个扁平化的模块化网络组织。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等产业已经出现了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趋势。产业组织模块化的主要特点是网络效应及分工经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H1:产品模块化对模块化整体程度具有正向影响

H2:企业组织模块化对模块化整体程度具有正向影响

H3: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模块化整体程度具有正向影响

Crémer比较了信息同化与信息异化型模块产品系统的信息效率[9]。模块化产品系统一个典型特征是个体信息包裹化(encapsulation)与系统信息同化(assimilation)并存。青木昌彦提出了产品模块集中的两种模式:事先规定了模块之间联系规则的“A”模式,例如IBM/360电脑,以及模块联系规则可以不断改进的“J”模式,例如丰田汽车[10]。Hoetker建立了一个因果模型(causal model)实证检验产品模块化与组织模块化的关系,发现模块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当产品模块化程度提高时会提升企业组织的可重构性,但产品模块化并非组织模块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11]。随着企业产品与业务越来越复杂,加上信息化的驱使,很多企业组织也呈现网络化与模块化趋势[12]。在产品模块化和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企业可以将没有竞争优势的模块或环节外包,从而达到利用外部资源,形成新竞争优势的目的。在产品模块化及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基础上,产业组织逐渐模块化,整个产业交织成一张模块化网络。于是提出假设:

H4:产品模块化与企业组织模块化具有正相关关系

H5:产品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具有正相关关系

H6: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模块化与技术创新

模块化系统内系统信息同化和个体信息包裹化有利于技术创新。模块化系统内各子模块之间“背靠背”(back to back)竞争具有“锦标赛”式的激励效果;在产业组织模块化的硅谷内常常是数十家企业同时为研究类似技术展开竞争,只有成功者才能上市或被收购,这对创新的激励非常大[10]。内部信息包裹化使子模块内创新项目免受外部干扰,同时使模块整合者有多个备选创新项目以对付不确定性。由于统一的系统规则,创新性产品系统不需要事先集中设计便可以自行演化[3,13]。在实证研究方面,Antonio等对中国香港地区电子行业的实证分析表明:产品模块化与产品创新呈现倒U型关系[14]。程文、张建华通过对中国的数据分析,验证了模块化技术对企业产品创新具有重要影响[15]。在模块化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组织模块化条件下,技术创新会自发地涌现。于是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7: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H8:企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H9: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三)模块化分工与协同

产业组织模块化是产品内分工深入发展的结果。胡晓鹏从主导资源要素变动的角度比较了分工与模块化的差异,他认为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系统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在演进[16]。模块化能促进分工的深化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使企业在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内积累人力资本实现报酬递增。

模块化能降低组织的协调成本。Sanchez、Mahoney基于标准化构件与组织接口提出了产品与组织设计模块化的概念,他们认为产品模块化有利于组织模块化的形成,模块化产品构架会产生一种新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使模块化组织各组成部分之间有一种“粘性”[17]。Timana发现很多企业与其它企业进行了有效的联盟,但却没有进行广泛而正式的控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模块化降低过程控制成本,提高联盟绩效[18]。模块化产业组织内的协同效应能带来收益递增的效果[19]。

模块化能提升协同创新水平。Lin在分析美国制造网络时发现模块化的柔性制造能够加强网络创新的灵活性,而跨功能整合的品牌是模块化带来的协同创新[20]。模块化生产网络内适应性主体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以实现模块化价值创新[21-22]。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知识体系极度复杂,分工是信息经济条件下经济组织的一个侧面,协同与融合是经济组织的另一个侧面。在系统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各模块按照要素或知识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一方面个体信息包裹化使整个系统可以演化出复杂的多样性[23],另一方面统一联系规则使产业内外生产要素可分割性与可重组性增强。所以模块化在促进分工深化的同时促进了企业融合与产业融合,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10: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具有正相关关系

H11: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H12: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

本文设计了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式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模块化程度和受访者的背景资料两部分内容。受访者的背景资料将在样本的特征描述中体现,而模块化程度与技术创新的测度主要从4个方面提取指标。(1)产品模块化会受到分工程度、产品多样性、模块自主权、中间产品标准化、接口统一、组装灵活等因素的影响[6,24-25]。(2)企业组织模块化主要影响因素有:授权程度、模块之间相互干扰程度、部门自治程度、部门专业化程度、企业内统一规则主导、部门之间协作程度等[7,26]。(3)产业组织模块化主要受全球化程度、外包程度、模块独立并行、产业标准主导、寡头控制营销网络、信息沟通平台、战略联盟等因素的影响[27]。(4)技术创新受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研发机构数量、专利联盟、研发合作、企业内创新激励强度、产业内创新激励强度等因素的影响[28-29]。表1是模块化分工、协同与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结构。

表1 模块化分工、协同与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结构

(二)数据收集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影响分析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范围涉及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与上海市等10多个省或直辖市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此次共发放问卷876份,回收问卷668份,有效问卷613份,其中,剔除了存在漏答的问卷3份,各题答案一致的问卷6份,答案过于集中的问卷10份和产业类型不符合调查范围的问卷35份。问卷的有效率达91.77%。

(三)分析方法

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然后,对通过检验的数据使用熵值法求得变量的权重,再采用加权平均法求得模块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值。最后,运用AMOS软件最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分析法对模块化与技术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其中,显变量是通过测度指标的因子分析提取的主成分;9个显变量和7个潜变量共同构成结构方程模型的变量结构。通过软件计算得出结果可以分析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并且对提出的假设逐一进行验证。

四、数据分析

(一)样本研究

1.样本构成

按照调查对象所在产业、部门和职务的不同分别对61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类汇总,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根据产业分布情况,调查范围在七大产业均有涉及而且分布相对分散。具体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样本数据最多,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样本数据最少。样本的分布情况符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也与我们重点发放企业相关,因为信息技术产业模块化发展较早,因此重点向一些国内及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发放了问卷。此外,因为估计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样本相对较少,因此重点选择了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投放了问卷。

从企业部门分类来看,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和技术部门人员样本量都在100以上。这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及营销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创造最主要的来源。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绝大多数属于制造业,所以生产人员样本也达到了81个。这都说明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门特征。在受访者所担任的职务类型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样本量最大,而高层管理人员的样本量最小。这也符合企业职务分布呈金字塔分布的特征。

2.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首先,从样本集中趋势来看,26个指标的均值统计量都在4左右波动。其次,从样本的离散趋势来看,26个指标的标准差统计量均接近0.8,但都小于1,说明指标的变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最后,从样本的形状特征来看,当偏度和峰度这两个反映形状特征的统计量的绝对值分别小于3和10时说明样本大体上服从正态分布。26个指标的偏度统计量的绝对值接近且小于1,峰度统计的绝对值都小于1.5,表明样本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表2 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在实证过程中,首先对模型中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即检验多次测量的结果是否具有稳定性,采用α信度系数模型来检验。克朗巴哈α系数的取值一般在0到1 之间,且越接近1,说明指标内部的一致性越高。量表整体的克朗巴哈α系数值为0.957,表明量表的整体一致性通过检验。同理,量表各部分的克朗巴哈α系数值如表3所示,其一致性也通过了检验。

2.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取样足够度的KMO检验和巴特利

球形检验对样本进行效度检验。KMO指标测量值为0.969,因子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01,说明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对样本进行效度分析时,通常认为因子负载大于0.5就是有效的,从表4中可以看到,因子负载最小的测度指标X8在因子F1的载荷为0.741,远大于参考值0.5,表明从各个变量中提取出的因子是有效的。

(三)模块化程度分析

1.模块化程度测算

为更好地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块化趋势,下面对其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分工与协同程度进行测算。为了保证计算的客观性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问卷数据,选择熵值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以及模块化综合评价值。熵值法基本原理是:某项指标变异程度越大包含的信息越多,该指标在评价系统中就越重要,权重也就越大。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方法如公式(1)所示:

表3 样本的可靠性统计检验

表4 显变量的因子负载

(1)

模块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值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而来,见公式(2):

(2)

其中,n为样本量,m为指标数;y可以取M,P,F,I,D和S;分别代表模块化整体程度、产品模块化程度、企业组织模块化程度、产业组织模块化程度、模块化分工程度和模块化协同程度的综合评价值。

2.模块化程度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数字越大表示程度越大。按照以上步骤计算出各产业的模块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值。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模块化的程度,对综合评价值保留三位小数。从整体上来看,模块化程度接近4,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块化发展整体程度较高。

图1 各产业模块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值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到产业内的各综合评价值的大小。从整体水平来说,新能源产业模块化程度最高,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次之,生物医药产业的模块化程度相对较低,新材料产业模块化程度最低。相比产业组织模块化程度,七大产业的企业组织模块化程度更高。产品模块化程度最高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其次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块化程度、产业组织模块化程度、模块化分工程度和模块化协同程度等4个指标最高的都是新能源产业,其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组织模块化程度和模块化协同程度相近。在新能源产业中,企业组织模块化程度最高,产品模块化程度最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产品模块化程度最高,模块化协同程度次之,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和模块化分工程度相近。在新材料产业中,模块化协同程度最高,模块化分工程度最小,其余的评价值相近。在生物医药产业中,企业组织模块化和模块化协同程度较高,产业组织模块化和模块化分工程度相当。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产品模块化的程度最高,且明显大于模块化协同程度和其余的评价值。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品模块化程度居前,产业组织模块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在节能环保产业中,模块化协同和企业组织模块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结构方程分析

1.模块化与技术创新的结构方程分析

运用AMOS软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假设检验和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标显示:CMIN和df的测量数值都大于0;P值小于0.05;IFI和GFI的值分别为0.973和0.969,均大于参考值0.9;而RMR的值为0.021,小于参考值0.05。所有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在0.5~0.95的有效范围内,且临界比C.R.的测量值也都大于1.96,且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

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模块化整体程度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24、0.371和0.265,表明产品模块化水平对模块化整体程度的影响关系显著性最高。在相关性分析中,产业组织模块化与企业组织模块化的相关关系最显著,其相关系数为0.890;产品模块化与企业组织模块化的相关性次之,其相关系数为0.815;产业组织模块化与产品模块化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其相关系数为0.798。以上结果表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各模块化组成部分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中,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其路径系数为0.423;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次之,其路径系数为0.370;产品模块化的影响最小,其路径系数为0.264。

在图3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构建了9个研究假设,从路径分析的验证结果来看,假设全部通过验证。

2.模块化分工、协同与技术创新的结构方程分析

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标显示:CMIN和df的测量数值都大于0;P值小于0.05;IFI和GFI的值均为0.949,大于参考值0.9;RMR的值为0.028,小于参考值0.05。所有显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在0.5~0.95的有效范围内,且临界比C.R.的测量值也都大于1.96,并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

图2 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修正模型

因子←指标标准化估计值临界比C.R.P值结果P1←产品模块化0.83923.093***符合P2←产品模块化0.80521.884***符合F1←企业组织模块化0.80421.742***符合F2←企业组织模块化0.71518.683***符合I1←产业组织模块化0.81222.854***符合I2←产业组织模块化0.87625.489***符合T1←技术创新0.78422.877***符合T2←技术创新0.76522.041***符合T3←技术创新0.76021.818***符合拟合指标CMINdfP值IFIGFIRMR数值110.195240.0000.9730.9690.021

注:***表示P<0.001。

产业组织分工与模块化分工的相关性最强,其路径系数为0.778;企业组织分工次之,其路径系数为0.748;产品生产分工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其路径系数为0.736。产业组织协同与模块化协同的相关性最强,其路径系数为0.811;产品生产协同与模块化协同的相关性次之,为0.703;企业组织协同与模块化协同的相关性最小,为0.645。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之间的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为1.061。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其路径系数为0.683,而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其路径系数为0.305。

在图3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构建了3个研究假设,从路径分析的验证结果来看,假设全部通过验证。

图3 模块化分工与协同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修正模型

假设路径关系标准化估计值P值验证H1产品模块化→模块化0.421***通过H2企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0.368***通过H3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0.263***通过H4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0.815***通过H5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0.798***通过H6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0.890***通过H7产品模块化→技术创新0.263***通过H8企业组织模块化→技术创新0.368***通过H9产业组织模块化→技术创新0.420***通过

注:***表示P<0.001。

注:***表示P<0.001。

注:***表示P<0.001。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熵值法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测算出模块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值。从整体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块化生产程度较高。从细分产业来看,新能源产业模块化程度最高,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次之,生物医药产业的模块化程度相对较低,新材料产业模块化程度最低。相比模块化分工程度,7个产业的模块化协同程度更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组织模块化和模块化协同程度相近。本文从分工与协同的视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了两个结构方程。从各种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来看,产品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模块化分工、模块化协同5组变量对技术创新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关系中,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企业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次之,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块化分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力大,而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产品模块化与企业组织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企业组织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等四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产品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模块化的相关性最小;模块化分工与模块化协同的相关性很高。

可以从以上基本结论中得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启示。首先,通过进一步提升产业组织模块化水平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组织模块化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效的产业技术标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提高产业标准制定的效率。可以重点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等产业组织模块化程度。其次,目前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主要来自于模块化分工,所以要继续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链[30],提高核心及关键模块配套能力。再次,模块化协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低,所以要在继续提高模块化分工水平的同时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会促进模块化分工程度的提高,进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还可以考虑利用模块化促进新兴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SIMON H A.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J].Proce ̄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62,106(6):467- 482.

[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BALDWIN C Y,CLARK K B.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M].Cambridge:MIT Press,2000:1- 483.

[4]PINE II B J.Mass c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1-264.

[5]BRUSONI S,PRENCIPE A.Patterns of modularization:The dynamics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complex systems[J].Eur ̄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1,8(2):67- 80.

[6]LANGLOIS R N.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49(1):19-37.

[7]郝斌,任浩,GUERIN Anne-Marie.组织模块化设计:基本原理与理论架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80- 87.

[8]王相林.企业组织模块化的经济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7.

[9]CRÉMER J.Common knowledge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e ̄conomic activities[C]//AOKI M,GUSTAFSSON B,WILLIAMSON O E.The firm as a nexus of treaties.London:Sage,1990:53-76.

[10]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1]HOETKER G.Do modular products lead to modular orga ̄niz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6):501-518.

[12]BRUSONI S,PRENCIPE A.Unpacking the black box of mod ̄ularity:Technologies,products and organization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1):179-205.

[13]CAMINATI M.Knowledge growth,complexity and the ret ̄urns to R&D[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6,16(1):207-229.

[14]LAU A K W,YAM R,TANG E.The impact of product mod ̄ularity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Mediation by innovat ̄iveness[J].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2):270-284.

[15]程文,张建华.中国模块化技术发展与企业产品创新——对Hausmann-Klinger模型的扩展及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3(1):34- 43.

[16]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5-11.

[17]SANCHEZ R,MAHONEY J T.Modularity,flexibility,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roduct and organization desig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S1):63-76.

[18]TIMANA A.Does technological modularity substitute for control? A study of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software outso ̄urc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7):769-780.

[19]ETHIRAJ S K,LEVINTHAL D.Modularity and innovation in complex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2010,50(2):160-171.

[20]LIN B W.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OEM)manufacturing strategy for network innovation agility:The case of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4,42(5):943-957.

[21]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98-105.

[22]余东华,芮明杰.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流动与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48-59.

[23]LAU A K W,YAM R,TANG E.The impact of product mod ̄ularity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Mediation by product inn ̄ovativeness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2):270-284.

[24]ULRICH K.The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 ̄ufacturing firm[J].Research Policy,1995,24(3):419- 440.

[25]谢卫红,屈喜凤,李忠顺,等.产品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组织结构的中介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1-7.

[26]SCHILLING A M,STEENSMA H K.The use of modularity organizational forms: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149-1168.

[27]曹虹剑,张慧,刘茂松.产权治理新范式:模块化网络组织产权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0(7):84-93.

[28]陈劲,桂彬旺.模块化创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机理与路径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9]贺正楚,吴艳,蒋佳林,等.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5):129-143.

[30]潘红玉,张蜜.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2):131-135.

(本文责编:海洋)

Modularized Division,Synerg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 Research Based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AO Hong-jian,ZHANG Jian-ying,LIU Dan

(BusinessCollegeof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Modularity improves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synergies,promotes the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 deepens the division of labor.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The degree of modularity 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s measured through entropy.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product modularization,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modularization,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modularization,modular division and synergy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modularity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rather high;the new energy industry has the highest degree of modularity,followed by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new generation of IT industry,while the biomedicine industry and new materials industry’s modularized degree are relatively low.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f product modularization,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modularization,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modularization,modular division and synergy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 has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 has the second influence,while the product modularity’s influence is relatively smaller.The impact of modular division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larger than that of modular synergy.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product modularity,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modularity,as well as modular division and synergy.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modularity;technology innovation;division;synerg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7-0100-11

作者简介:曹虹剑(1975-),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JY057,11AJL008);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ZDB013)。

收稿日期:2015-01-25修回日期:2015-05-07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技术创新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