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无锡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6-01-18 09:11田芳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6年1期
关键词:滋味文体爷爷

田芳

[原题回放]

有的书字字珠玑,让人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有的书含蓄隽永,让人感受情感的丰富多彩;有的书振聋发聩,让人获得信心和力量……读书,如饮醇酒,如品香茗,浓淡自得,滋味悠长。一本书,泛着悠悠墨香,滋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位。与书相伴,一路成长。

请以“读书滋味长”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体验或所思所感。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读书滋味长”可以说是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好题目。那么,这道题究竟好在哪里呢?

1. 导引“读书”,显现命题者的初衷。

2009年,无锡市的中考作文题是“文学是灯”,从那之后,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但近几年,无论是“我最想依靠的是你”还是“从脚下出发”等中考题,更多的是引导考生关注家庭的温馨,关注自我的成长,因此,考生平时训练的也大多是亲情类或励志类的题材。

我们知道,多读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看多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但是,迫于“考分”的压力,考生中少读书、浅读书甚至不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读书,也是功利化的,这就导致不少作文中不见了真情,不见了个人,不见了人性的表现与活动。而这道中考作文题将考生的目光再次引向了读书,这是一种善意的引导,即告诉考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这应该也是命题者的初衷吧。

2. 细品“滋味”,考量答卷者的储备。

仔细审视题目,不难发现这道题的写作侧重点应放在“滋味”上。“滋味”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①味道;②比喻某种感受。书有味,需品,品后才能感受书的韵味;读更有味,或酸甜苦辣,或喜怒哀乐,读后才能获得心灵的成长。如果考生平时爱好阅读,就能在写作时游刃有余、文采飞扬;如果平时不读书或者浅读书,写作时就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出彩。

3. 意味深“长”,启发考生凸显主题。

题目中的“长”字尤其耐人寻味。“长”,可做这样两种理解:一是指书的韵味之绵长,二是指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之深远。不难想象,把书读出滋味,而且读出很“长”的滋味,是和吃饭一样需要咀嚼和消化的,只不过与吃饭不同的是,读书的咀嚼和消化不是用嘴和胃,而是用脑和心,要靠独立的思考和理解,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也就是说,只有用自己的脑自己的心去琢磨去领会,甚至要反复地去琢磨去领会,才能真正地把书读出滋味来,这滋味也才能“长”。如果说这道题中的“读书”是写作的主要题材,那么“滋味”就是主体内容,而“长”则应该是主题与立意了。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中涌现了不少佳作,它们主要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具备读书的个性。在满眼都是“保尔”“海伦”的作文里,突然冒出来的《人间词话》《陶庵梦忆》等,着实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这说明,这些考生具有相当的阅读个性。

二是具备写作的才情。本次脱颖而出的高分作文无不展示了考生的写作才情。这些作文不仅在内容和表达上符合基础等级要求,而且在发展等级上表现优异,彰显了考生的个性色彩。

但是,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阅读面狭窄。很多考生所读书目只是课本中涉及的,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水浒传》等,所以,他们的作文毫无新意,很难从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二是文体不清。尽管题目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文体自选不等于不要文体。本道作文题中的“滋味”可以理解为“感受”,读书后的见解是感受,读书带来的启迪同样可以归在“滋味”一类,因此,叙事、抒情、议论都可以是这篇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但是,只要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选择符合那种文体的表达方式,比如,记叙文就要以记叙为主,议论文就要以议论为主。一些考生在一篇文章里叙事、抒情、议论齐头并进,先叙述一下所读文章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做一番议论,再加点抒情,结果文章成了“四不像”。此次作文中比较典型的“四不像”文章就是劣质的读后感:先用一半篇幅介绍所读文章的内容,再用一半篇幅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议论。

三是宿构套作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考生可能平时练惯了写人的文章,因此,他们在考场中就把平时写过(或读过)的文章生搬硬套进来,只是在开头、结尾处加上一点读书的内容,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则全是对人物的记叙,读书在文中俨然成了一个道具,这样的文章自然得不到高分。

四是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华美。有些考生的文章修辞用力过猛,整篇文章都在堆砌辞藻、罗列诗句(且大多是课本里学过的),这就有卖弄之嫌,使得文章大而空洞。

[迷津指点]

1. 扩大阅读的广度。

“阅读与写作,就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向天空;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翅膀受了稍稍的损害,想要高飞也绝无可能。”如果脱离了课外阅读,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在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必须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厚积”,于写作中“薄发”。这里的阅读不单单是指阅读课本和课本中推荐的课外读物,同学们要将阅读的目光投得更广、更远,多多涉猎,多多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写作时无坚不摧的“利器”。

2. 追求阅读的个性。

个性是读书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更大收益的根本。很多人都在读书,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书读好,而读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人的书读得全然没有个性。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每个人读书都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有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这样的说法也许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要顽强地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获得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就如同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3. 展示写作的才情。

如果说扩大阅读的广度、追求阅读的个性是写作的“内功”的话,注意写作的形式美就是将“内功”转化为“外功”的过程。

那么,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将“内功”转化为“外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阅卷教师的眼睛呢?

首先,要展示你的阅读广度。比如,有一位考生在写作这道题时,是这样开头的:

一书一世界。

读《红楼梦》,惜黛玉悲怜葬花,叹岁月更迭,人生百态;读《荷塘月色》,与自清共嗅夏荷之香,感平凡生活,悟悠悠情怀。在书的世界里,我领略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洒脱,仿佛饮一盏白干,激情飞扬;我体会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真意切,恰似品一杯红酒,意深情浓;我想象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思绪,好比干一瓶老窖,回味无穷……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展示阅读广度的方式,这些句子,不仅充分展示了该考生的阅读广度,而且使得文章更有书卷气,更有诗意。

需要说明的是,展示写作才情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需要,不可滥用,否则就有堆砌之嫌。此外,所引材料要力求准确,尤其要避免将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张冠李戴。

其次,要展示你的阅读深度。

所谓阅读深度,就是你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深入思考。例如,下面这篇考场作文就迸溅出了智慧的火花:

读《列子·天瑞》,我读出了别样的感受。我们常常笑杞人忧天太呆太傻,但在我看来,杞人一定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几千年前,他就对所谓的“人定胜天”有过深深的忧虑和含蓄的警告,杞人是一个真英雄。

“杞人忧天”常被用来指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存在不必要的担心。该考生打破了人们对“杞人”的惯常看法,提出了独到的理解,这样有深度的阅读体会无疑是会让阅卷教师感到惊喜的。

4. 选择合适的文体。

考场作文最忌讳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在“文体不限”的前提下,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成文后就一定得是这种文体。至于写哪种体裁比较好,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作文题。同学们要根据经验判断这道题更适合用哪种文体来写,看看哪种文体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二是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同学们应尽量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样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水平。只要写得出彩,任何一种文体都能得高分。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读书滋味长

爷爷常说“好书不过三两本”。我总是疑惑:世间名著千千万万,好书怎会只有寥寥几本?爷爷只是微笑,抱我坐上他的膝头,品一口香茗,戴上老花镜,然后拿起小桌上的《人间词话》,叫我和他一起读。(好书怎会只有两三本?开篇设疑,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初读这本书,我真是觉得又苦又涩。明明大多数字都认识,但一旦它们组成了一句诗或一段话,便似另一门语言了。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些字句讥讽的目光,便一直不敢与它们对视。爷爷像是知道了我在想什么,眼中盛满了温柔的笑意。他并没有强迫我看下去,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念给我听。

爷爷讲得很有趣,时代背景,人物生平,一个个人物形象在袅袅的茶香中渐渐鲜活。在爷爷絮絮的低语中,陶潜的东篱菊色点亮了中国文学史古旧的书页,林逋的月影梅魂感染了无数心存桃源的人,苏轼的竹杖芒鞋踏平了一蓑烟雨……我听得入了迷,激动得屏住了呼吸。(铺陈排比,文采斐然,彰显了小作者阅读的广度与个性,让人击节赞叹!)

后来,我实在按捺不住,于是自己翻开了书。书上根本没有爷爷讲的故事嘛!我失望极了。但在反复的阅读中,那些铅字好似渐渐开放的花朵,越来越显出它们的美。“微风燕子斜”的宁静让我向往,“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活泼叫我雀跃,“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的慵懒也让我浮想联翩……(再一次铺陈排比。在列举诗句的同时,小作者更多的是表露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滋味啊!)日头渐渐西移,时间乘着风得意地飞奔,却扬不起我的一片衣袂。我静静地看着王国维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想象着他品读千百年的美文时的滋味。感慨在我心间汹涌澎湃,我似乎有一点读懂爷爷的话了。

爷爷去世后,《人间词话》还是摆在他生前常放的位置。我时不时地去翻阅,书页间总有挥散不去的茶香,那是爷爷的茶香。

背灯和月就花阴,十年踪迹十年心。在这个爷爷一直都在的书的世界里,我沐浴着书香,泛黄的书页见证了我的成长,挺秀的铅字记录下了我的收获。我品味着字里行间浓郁热烈的情感,百味不绝。(结尾将读书的滋味与对爷爷的怀念结合在一起,百味不绝)

总评:这是一位有才情的考生。这篇文章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作者“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博的阅读经历在其笔下流淌成富有诗意的涓涓细流,为本文抹上了亮丽的文采;第二,小作者始终将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写人叙事结合在一起,丰厚了文章的内涵,书味情味,隽永绵长;第三,全文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叙述,“初读”“后来”“爷爷去世后”这几个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既分割了叙述的主要内容,又将自己的阅读经历贯穿起来,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二类文:

读书滋味长

推开记忆的闸门,往昔的美好重现在眼前,恬淡,而又轻柔。岁月的印迹铺满了我眼前的整条时光轴,唯有书的脚步坚实有力。书香伴我成长,也让我感悟深长……(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还记得那个夏夜,我不经意的一瞥,使你我相识。那时的你,已在书柜中沉睡多时,塑料的外衣裹在你身上,你好似刚出生的娃娃。脱去你的外衣,翻开你的扉页,我瞬间被你打动。(修辞手法的运用,将初始阅读时的好奇表达得相当生动)一张黑色的相片上,一只粗糙的大手拉着一只稚气未脱的小手,想来那一定是一位新爸爸无比幸福的写照。翻过第二页,我知道了你的名字——《妞妞》,知道了你出自著名作家周国平之手。五天的相处,你让我第一次如此细致地感悟深沉的父爱,不禁想起从前……

儿时的我在乡下长大,只有周末才会被爸爸接到城里住两天。一个周末,老师留了作业,让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给孩子。我很为难,不知道是否要告诉爸妈。到城里后,我们照例各做各的事:爸爸在书房里整理着似乎永远也整理不完的资料,妈妈在忙着料理家务,而我则看着电视。晚饭后,我正想着怎么把作业告诉爸妈,却因为太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深夜,我悄悄地贴近房门,竟意外地发现脚下的门缝中塞了一封信,一封爸爸写给我的信。(“我”并没有告诉爸妈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爸爸就给“我”写了一封信,如此巧合?)我钻进被窝,拿出手电,还不认识多少字的我虽不能看懂多少,但我把它夹在了书里,等着长大些再看。(为什么不能开灯?把信夹在了哪一本书里?不用交作业吗?这些描述,让人心存疑惑)

几年后的一个夏夜,我在《妞妞》的最后几页中找到了它。(“我”似乎应当记得自己把信夹在了哪本书里,因此这样的描述也显得不够真实)读着这封信,我百感交集,因为信里是爸爸无声的爱和对我的满满的期待。(这里可摘录一些要紧的语句)

将信夹回《妞妞》,我把你捧在手里。我也记住了你——《妞妞》,一本让我深切体会父爱的书,一本让我收获了美好记忆的书。

今天,坐在中考考场里的我,脑海中满是爸爸早晨的叮咛。我想,将来的某一天,我终将怀揣着梦想出去闯荡,但家的大门始终为我敞开,爸爸定会用他深沉的父爱做我坚强的后盾,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读书,让我明智,使我明理,让我嗅到了爱的味道。读书滋味长,人生的道路还将继续,我定会与书相伴,一路成长。

总评:本文语句基本通畅,行文中饱含着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情,结构也比较完整。但是,小作者明显是将写作的着力点放在了对父亲的描述上,而《妞妞》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道具,这样的用力显然并不恰当。综合多种因素,本文判为二类文下。

[新题预测]

题一: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岁岁年年。未来不会凭空而来,往事也不会随风而逝,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让我们在喧嚣里凝神静气,在往事里浮想联翩。时光可以倒流,过往可以清晰,生活,也就突然拉伸丰润了许多。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4)不少于600字。

题二:最近,“点赞”一词风行网络,并且进入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口头语。你在为别人点赞的同时,内心也一定十分渴望父母、亲友、老师等给你“点赞”吧。生活中,只要你有付出、有担当、有进取……就值得别人为你“点赞”!

请以“为我点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生动;(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猜你喜欢
滋味文体爷爷
另类文体巧谋篇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果子的滋味私厨
一颗滋味果子
红薯的滋味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