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解题策略漫谈

2016-01-18 18:23秦嫚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低年级小学数学

秦嫚

[摘 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数学学习的奠基阶段,打好基础十分关键. 应用题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练习形式,学好应用题对于学生未来数学能力发展将有较大影响. 本文基于此,就小学数学如何做好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进行策略探析,从以图解围、逻辑分析、发散练习三个层次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大难点:一个是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教学,低年级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没有数学基础,教学时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另一个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应用题主要以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为立足点,多关联生活,数学应用形式较为灵活多样,尤其是一些应用题难度较高,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颇有要求,所以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就显得“难上加难”.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应用题的比例其实不大,但引导学生学好这些应用题,笔者认为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应用题作为数学教学中形式最多样、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练习形式,贯穿着数学学科学习的始终,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考试的重要考点,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所以学好应用题意义深远. 小学低年级正是打好数学基础的阶段,做好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对于学生长远的数学学习和素质提升都有积极意义. 那该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呢?笔者觉得首要任务是抓准两个特点:一个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个是小学低年级应用题的题型特征. 只有抓准这两大特点,由此入手,才能真正做好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基于此,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入手,就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解题策略进行深入探析,总结出三点经验. 具体阐述如下:

以图解围,帮助学生分析题目

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象思维,因此他们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总是希望能有具体的事物作为参照;反过来说,有具体事物来呈现的数学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应用题解题时,容易出现审题错误,归根到底就是具象思维下,对应用题中的抽象概念无法准确提取和转化,从而导致认知错误. 所以,我们开展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时,就应该以此为着手点,通过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可参照的事物来辅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应用题中获取概念、数据,促进学生解题,这个应用题参照物落实到具体教学手段上,就是数学图象. 数学图象的类型主要包括图表和一些简笔画,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应用最普遍的是线段图. 利用图象来破解低年级学生审题之围,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展现图象,图象不求华丽,唯求简洁,以学生能够看懂、利于了解为衡量标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已知水果店里原本有40斤苹果和15斤香蕉,后来老板又采购了一批水果,其中香蕉比苹果多10斤,请问:现在水果店里苹果比香蕉多几斤?”学生看到这道题目之后立刻就懵了,一下子“香蕉比苹果多”,一下子“苹果比香蕉多”,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脑子里无法形成概念,做题就陷入了困境. 于是笔者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具体如下:

师:“同学们,已知水果店里苹果是40斤,香蕉是15斤,所以我们现在把它们画到黑板上就是这样(如图1). ”(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一段代表苹果,一段代表香蕉)

师:“所以我们从这两段图上可以发现苹果比香蕉多出这部分,刚好是多少呢?”(笔者勾勒出线段图中苹果比香蕉多的部分)

生:“40-15=25斤. ”

师:“很好. 那后来又买了一批水果,其中香蕉比苹果多了10斤,那么画成线段图是不是这样?(如图2)”

生:“是. ”

师:“所以去掉两条线段重合的部分,苹果和香蕉谁比较多?多多少?”

生:“苹果多,多25-10=15斤. ”

通过这样借助图形,有效呈现题目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理解逻辑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逻辑是线性的,他们思考问题时习惯有先有后,有明显的具象运算特征;对于需要运用数学抽象逻辑来运算的题目,低年级学生常感觉“力有不逮”. 比如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原本小明的书比小红多20本,后来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买书,小红比小明多买了10本,问:现在谁的书比较多,多几本?”这道题目运用到了“抵消”的数学逻辑:小明原本比小红多20本,小红后来买的比小明多10本,两者相互抵消,小明比小红还多10本. 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无法吸纳“抵消”这一逻辑,所以这道题目他们的错误率很高. 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先从成人逻辑中跳出来,从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着手,顺应学生思维习惯来进行数量精讲.先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以具象思维撬开一条缝隙,再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题目中的解题逻辑.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逐步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最终促进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有37支铅笔,如果要分给5名学生,使得每位学生拿到的铅笔数一样,那要拿掉几支铅笔或者多拿来几支铅笔?”学生看到这道题目就犯难了,因为这道题目不符合他们的逻辑习惯,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逻辑引导,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手头有37支铅笔和5名学生,要让每个人分到的铅笔数都一样,那该怎么做呢?我们先试一下,如果每人分到6支铅笔,那还剩几支铅笔?”

生:“5×6=30,37-30=7,还剩7支铅笔. ”

师:“7支铅笔还能再分吗?”

生:“能,每人还能再分到1支铅笔.”

师:“那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2支. ”

师:“所以说这2支铅笔如果拿掉,那么每个学生手上的铅笔就都一样了,所以第一个小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endprint

师:“那如果我们不拿掉这2支铅笔,而是把它分给2名学生,那有几名学生没有铅笔呢?”

生:“还有3名学生. ”

师:“所以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再拿来3支铅笔,这样大家的铅笔数就一样了. 第二个小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

通过这样以学生的逻辑出发进行讲解,能有效增进学生的理解,随后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数学逻辑进行解题:

师:“同学们,这道题目我们还有一个更简单的算法:我们刚学了有余数除法,37支铅笔分给5个人,就是37÷5=7余2,这个余数2就是多出来的铅笔,接下去的计算就跟我们刚刚讲的一样了,是不是简单了许多?”

通过这样进行讲解,符合学生的思维,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发散练习,助力学生应用提升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还不强,较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常会出现同一类题型,学生一错再错的情况. 针对此问题,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题型的不同形式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来扩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小学数学低年级发散练习,一般以变式练习的形式开展,因为低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还处于发展中,要让学生独立学习、理解、解决灵活的变式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为高效地开展变式发散练习,笔者一般借助合作练习来推进教学开展.

例如上文中“分铅笔”这道应用题可以进行如下变式:“已知有48支铅笔,要平均分给9个人,请问需要拿掉几支铅笔?”和“已知王老师手中有一些铅笔,要发给5名学生,为了保证公平,王老师拿掉了4支铅笔,最后每名学生得到8支铅笔,请问王老师本来手中有几支铅笔?”这两道变式题,一道改变了题目中的数量,一道则改变了题目的形式,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旧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 变完题目后,笔者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小队两个小组. 两个小组刚开始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进行解答;解完题目之后两个小组又变成相互指导的关系,大家相互交流经验,把解题的“小法宝”分享出来. 通过这样进行发散合作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应用题解答思路,促进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的提升.

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解题能力,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必要的. 而要做到有效的教学引导,就必然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认知水平、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从而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 只有切实做到这样,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提升数学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低年级小学数学
等待·自主·探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