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分析

2016-01-18 00:55:06王南飞陈路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老年

王南飞,陈路

(1.南部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南部 637300;2.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川北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分析

王南飞1,陈路2

(1.南部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南部637300;2.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四川 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川北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骨折部位以前臂远端骨折最多,占35.7%,跌倒和交通意外是主要致病原因。影响因素中,体质指数、既往骨折史、烟酒嗜好、饮食与锻炼等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关。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女性、体质指数偏低、吸烟、缺乏锻炼、有既往骨折史的老年患者较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老年;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密度降低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 位[1]。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又称为脆性骨折,有文献[2]报道,我国50 岁以上人群总骨折患病率为26.6%,其中男性占24.6%,女性占28.5%,患者中近1/3是因骨质疏松而导致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吸烟、饮酒、饮食、运动、日照等,并且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和种族差异[4]。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川北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6例。病例选择标准:(1)患者年龄50岁以上;(2)均经骨密度检查,按照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骨密度(BMD),T值评分低于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T≤2.5)确诊为骨质疏松;(3)X线确诊为骨折;(4)排除严重暴力损伤性骨折,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及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患者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74.2岁,其中男性48例,女性78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原因等,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是在查阅大量骨质疏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通过小样本预调查,对其内容效度和内部一致性进行验证。调查问卷主要条目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烟酒不良嗜好、女性患者的绝经情况等;(2)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平均体质指数;(3)锻炼和饮食习惯,包括过去的跌倒次数、劳动强度、锻炼强度等;(4)家族骨折病史。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在调查过程中患者须按照填表说明的要求进行填报,问卷现场回收并复核合格。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性别和年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的影响

性别和年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的影响见表1。各年龄组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共78例,占总人数61.9%,与骨质疏松症老年女性高发的特点吻合。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人数明显增加,70岁以上患者共85例,占总人数67.5%。

表1 126例OPF性别和年龄分布[n(%)]

2.2 骨折部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OPF好发部位中,前臂远端骨折例数最多,达45例,占35.7%;股骨颈骨折共计30例,占23.8%。肱骨上端骨折最少,仅5例,见表2。

表2 126例OP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统计表[n(%)]

2.3 OPF病因分析

本次研究显示,跌倒和交通意外是引起OPF的主要原因,共有11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跌倒(包括滑倒、上下楼梯跌倒、绊倒等)及交通意外(包括交通意外引起的跌倒和直接碰撞,未包括严重交通意外)引起,占总例数的88.9%。其他原因包括提重物导致脊椎压缩性骨折8例(6.3%)、无明显诱因或常规体检中X线检查发现骨折6例(4.8%)。

2.4 OPF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OPF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见表3。

表3 OPF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讨论

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多种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大方面。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骨折史、家族骨折史等,可控因素包括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锻炼等[5]。

3.1 不可控因素

3.1.1年龄人体骨骼在年轻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随之增加,在30岁左右到达峰值,随后开始逐年减少。有文献报道[6],女性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45~50岁开始出现少量丢失,50岁以后进入快速丢失期,持续20年左右;男性从50岁开始出现轻微下降,到60岁以后即进入快速丢失期。相同骨密度T值的患者,其年龄越大,骨折发生的风险就越高[7]。此外,老年人活动能力、平衡能力、视力、听力等较年轻人下降明显,受伤几率大增,也是导致骨折的高危因素。本次研究中,70岁以上患者共85例,占总人数的67.5%,提示70岁以上人群应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点关注人群。而8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有明显降低,应该与85岁以上老人活动度显著下降有关。

3.1.2性别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女性多发。根据骨量丢失的方式不同,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型(I型) 和老年型(Ⅱ型)。寇利琼[8]研究显示,骨密度与闭经年龄呈明显相关。文献报道,女性在绝经后的3~15 年,骨量丢失迅速增加,接近至每年2%~3%,到70岁时,女性骨量丢失的比例下降至每年0.5%~1%[9]。雌激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性因素。雌激素可作用于类成骨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起到抑制骨吸收及降低骨转换的作用,对骨有保护作用。而女性雌激素水平在围绝经期开始下降,在绝经后雌激素进一步下降,使破骨细胞活跃性增加,骨形成与骨吸收均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质快速丢失,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大[10]。

3.1.3既往骨折史及家族骨折史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愈合缓慢,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再次骨折。马亮[11]对比分析了17例初次骨折患者和18例再次骨折患者后认为,年龄较大的女性患者容易发生二次骨折现象;患者的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二次骨折现象;患者躺卧与站立活动时间转换较长, 容易发生二次骨折现象;如初次骨折发生部位为股骨部位或是椎体骨部位, 那么患者发生二次骨折可能性也较高。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患者有既往骨折史,女性患者再骨折发生率略高于男性患者。本次研究未发现家族骨折史与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直接关联。不过,曾有报道指出,有家族髋部骨折史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是没有家族髋部骨折史的患者的1.54 倍[12]。

3.2 可控因素

3.2.1跌倒和交通意外据报道[13]称,65 岁以上人群中的30%和80岁以上人群中的50%每年至少摔倒1 次,其中5%~10%的摔倒可导致骨折。无论男女,肢体骨折危险性与跌倒的发生率有明显关系[14]。本次研究中,88.9%的患者因跌倒或交通意外导致骨折,骨折部位以前臂远端最多,其次为股骨颈,二者均与跌倒关系密切。跌倒方式包括家中滑倒、爬楼梯跌倒、外出绊倒、交通意外等,提示应加强针对老年人的安全防护指导,注意消除老年人常去环境的安全隐患。例如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地板平坦、厕所等区域采取防滑措施等。老年人外出及活动时也应注意量力而行,上下楼梯及交通工具应扶扶手,必要时辅以拐杖等。

3.2.2体质指数目前体质指数BMI被认为是影响骨质疏松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文献[15]报道,体质指数与髋骨骨折的发生呈非线性的关系。BMI 值为20 kg/m2的人群发生髋骨骨折的概率是BMI值为25 kg/m2人群的近两倍。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平均BMI为(20.1±3.7)kg/m2,女性患者为(22.1±3.5)kg/m2,均为正常偏低水平。有学者认为,高BMI的个体由于其骨的负重相对较大,骨骼"长期锻炼",因而其骨密度较高,不宜发生骨质疏松[16]。

3.2.3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Kanis等[17]做的Meta分析显示:在相同骨密度值的情况下,相对于不吸烟的人群,吸烟人群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偏高。饮酒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关系与饮酒量有关,每日饮酒量超过20 mL,会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骨骨折危险性增加[18]。在本次研究中,75%的男性患者均有吸烟嗜好,其中14人每日吸烟量在20支以上。雷光华等[19]研究发现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烟焦油等有害物质成分,不仅可影响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及骨骼的血液供应,抑制骨生成使骨形成与骨吸收失偶联而导致骨丢失,而且还可使骨骼对钙的吸收下降,从而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

3.2.4其他因素本次调查发现,126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仅有23人有锻炼和运动的习惯,19人长期饮用牛奶。饮用奶制品是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因素, 牛奶是含钙丰富的食物,500 mL牛奶中约有500~600 mg的钙。每天早晚各饮用250 mL牛奶,对防治骨质疏松非常有利。适宜的户外运动或直接接触阳光,也可以增加骨质密度,延缓因年龄增长而丢失骨量的过程,从而保持骨的正常状态[20]。不过,过度的活动反而会增加骨折风险,因此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需量力而行。

综上,川北地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质指数、生活习惯等。不过本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尚不能全面反应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参考文献

[1]戴春如,张丽,廖二元.骨质疏松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刊,2008,43(4) : 4-6.

[2]Edwards MH,Dennison EM,Cooper C. Can fracture risk be predicted in the elderly[J].Aging Health,2013,9(2):131-133.

[3]何渝煦,魏庆中,熊启良,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2):219-224.

[4]Borrelli J. Taking control: the osteoporosis epidemic[J].Injury,2012,43 (8): 1235-1236.

[5]申浩,谢雁鸣.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风险评估研究现状[J]. 中国骨伤,2014,27(3):261-265.

[7]吴立兵,刘刚,李伏燕,等.鄂西北正常人骨密度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6): 432-4341.

[8]寇利琼.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华西医学,2014,29(8):1457-1460.

[9]Cooper C,Melton LJ. 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1992,3(6):224-229.

[10]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202.

[11]马亮.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445-446.

[12]Kanis JA,Johansson H,Oden A,etal. A family history of fracture and fracture risk:a meta analysis[J]. Bone,2004,35(5):1029-1037.

[13]戚少华.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康复对策[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 12) : 920-922.

[14]Kanis JA,Borgstrom F,DeLaet C,etal.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isk [J]. Osteoporos Int,2005,16(5) : 581-589.

[15]De Laet C,Kanis JA,Odén A,etal. Body mass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fracture risk:a meta analysis[J].Osteoporos Int,2005,16(11):1330-1338.

[16]Ravn P, Cizza G, Bjarnason NH,etal. Low body mass index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low bone mass and increased bone loss in early postmenopausal women[J]. J Bone Mineral Res, 1999, 14(9):1622-1627.

[17]Kanis JA,Johnell O,Odén A,etal. Smoking and fracture risk:a meta-analysis[J].Osteoporos Int,2005,16(2):155-162.

[18]Kanis JA,Johansson H,Johnell O,etal. Alcohol intake as a risk factor for fracture[J].Osteoporos Int,2005,16(7):737-742.

[19]雷光华,李康华,李晶,等.被动吸烟对大鼠骨代谢和血浆TNF水平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3):314-316.

[20]郑波. 石河子地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科技信息,2014,(5):276-277.

(学术编辑:李伟)

本刊网址:http://www.nsmc.edu.cn

作者投稿系统:http://noth.cbpt.cnki.net

邮箱:xuebao@nsmc.edu.cn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116∶40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254.R.20151221.1640.068.html

Clinical analysis on the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in north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

WANG Nan-fei1, CHEN Lu2

(1.DepartmentofOrthopaedics,NanbuCountryPeople’sHospital,Nanbu637300;2.DepartmentofOrthopaedics,AffiliatedHospitalof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Nanchong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in north Sichuan region.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26 elderly patient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from Jan.2012 to Dec. 2013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standard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s:Distal forearm was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Falls and traffic accidents were the most common nosogeny. Body mass index, the fracture history, smoking and drinking, food and practicing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are multilateral. The elderly patients who are female, with low body mass index, smoking, lack of practices, or have the fracture history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Key words】Osteoporosis; Fracture; Elderly people; Risk factor

通讯作者:李洪艳,E-mail:790328700@qq.com。

作者简介:张英(1982-),女,重庆万州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肝胆疾病护理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基金项目(20141203163)2015-03-18

doi:10.3969/j.issn.1005-3697.2015.06.34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5-3697(2015)06-0864-04R681.4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老年
细胞因子促进骨折愈合及中药对骨生长因子的作用研究进展
产科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12:34
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29:29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37:59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33:36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