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燕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广东 惠州 516000)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1],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所占的比率高达90%以上。下肢动脉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征,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35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与56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5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与56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我院将135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设为观察组,将56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63例,其年龄为31~82岁,平均年龄为(59.3±13.6)岁,其糖尿病的病程为2~26年,平均病程为(9.3±3.2)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7例,其年龄为28~79岁,平均年龄为(56.7±12.9)岁,其病程为3~25年,平均病程为(8.6±3.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对两组患者均使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彩超仪探头的频率设为5~12MHz。首先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使其双腿外旋,对其股动脉进行检查。然后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腘动脉和胫后动脉进行检查。最后协助患者取坐位,使其脚背伸直,对其足背动脉进行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要沿其血管的走向分别对其下肢动脉的横切面与纵切面进行扫描,同时,要观察其下肢动脉的内径、血管壁内膜-中膜的厚度(IMT)、血管内斑块的情况、管腔狭窄或闭塞的情况及血流的状态等。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征。②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单纯性IMT增厚、斑块合并IMT增厚、管腔狭窄及管腔闭塞的发生率。
用WPS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录入,用SPSS18.0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在对照组患者的彩超声像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其下肢动脉壁的内膜光滑,血流显色均匀,且其管腔中央血液的色彩更为明亮,其下肢动脉的超声表现为窄频三相血流频谱。②在观察组患者的彩超声像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其下肢动脉壁的内膜粗糙、增厚,有斑块形成,且斑块的形态不规则,常突出于管腔或紧贴于血管内壁,并呈现出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等。
两组患者经彩超检查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肢单纯性IMT增厚、斑块合并IMT增厚、管腔狭窄及管腔闭塞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相关指标的比较[n(%)]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5倍,且具有病情进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如不加以预防,极有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危及其生命。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为:①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改变了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内壁的结构,导致其下肢的IMT增厚。②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脂代谢发生紊乱,导致其下肢血管内膜下脂质沉积,从而形成粥样斑块[2]。进行彩超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具有无痛、成像清晰、重复性强及操作简单、便捷等特点。近年来,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彩超声像图特征十分明显,对其进行彩超检查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其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的具体部位及严重的程度。
[1] 饶俐.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及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杂志,2012,14(03):198-199.
[2] 王慧,娄晋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0,31(0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