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冬梅
【关键词】 数学教学;减负增效;课前预习;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59—01
当前,如何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实现小学数学的减负增效,是每位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思考、摸索和迫切解决的问题。许多教师在备课、作业设计、课堂实效、后进生辅导等方面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预习,却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细致认真的指导,以致预习流于形式,成了空头支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的重要性。有效的预习,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增强对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去听课,效果明显会增加。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2.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3.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4. 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1. 布置预习作业。布置预习作业,一方面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2. 学会看重点、圈难点。有些学生拿到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你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不知道,所以,预习要学会看重点,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来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
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点懂,完全懂了,自己要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3. 课前预习的调查交流。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首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的课堂,使其个性充分发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本文系《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