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金昌 徐莉 李开勤
着眼践行强军目标要求加强疗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鲜金昌 徐莉 李开勤
目的着眼践行强军目标要求,研究思考加强疗养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法深刻把握新军事变革卫勤保障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创建研究型疗养院的视角,研究思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路径。结果以转型转变促发展为牵引,树立科学育才理念为前提,着力解决人才需求、岗位及发展的差距,不断夯实学科技术群体为核心,推进保研良性互动为抓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为保证,形成人才培育的闭环衔接,不断提高疗养与康复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结论聚焦强军目标,军队疗养院必须着眼职能使命拓展的新要求,着眼满足官兵对“全维健康”的新期待,转变观念、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坚持不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有效履行康复疗养职能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强军目标;疗养院;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习主席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既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疗养院立足本职,践行强军目标拓展了新思路、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改革强军战略部署,有效履行保障官兵康复疗养的职责使命,实现疗养院全面建设的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疗养与康复专业人才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疗养院作为现代军事卫勤保障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军事变革对其自身职能使命赋予的新内涵,对其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深化理解,勇于担当,才能真正凝聚起强军兴院的磅礴力量。
1.1 保障理论创新发展军事领域的竞争历来都是围绕着理论的创新而展开,围绕着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而深入,并配以打造新型军事人才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渗透到抓建的始终。在长期的实践中,以“大卫生观”[1]、“全维健康”[2]、“大数据”等全新的理念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质战斗力”[3]培育等一经提出,就对保障机制、保障模式、保障手段以及官兵对健康的理解和需求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成为夺取保障打赢新胜利的新的“增长极”和“倍增器”。军队疗养院只有抓住军事领域,特别是卫勤保障理论创新形成的优秀成果,从容应对康复疗养工作发生的深刻变革,牢固确立“战斗力唯一根本标准”思想,紧紧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核心关键,把先进的保障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践行强军目标的实践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1.2 保障模式转型融合综观疗养行业的发展现状,各疗养机构的发展水平、发展层次之所以参差不齐,既有发展思路上的传承沿袭,也有体制利益上的束缚羁绊。面对改革强军的强劲态势,军队疗养院只有顺势而为,改变官兵固有的传统思想和积习,以创建研究型疗养院[4]为牵引,强化“八个结合”[5]管理模式的同时,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新转变,紧跟健康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找准自身功能定位,提升服务品质内涵,优化配套保障机制,努力向预防保健与康复疗养一体化发展转型,向提升技术含量与疗治融合转型,向优质规范和精细高效转型,以不断适应新军事变革给疗养院建设带来的机遇挑战。
1.3 保障思路延伸拓展随着部队军事训练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不断强化和拓展,对官兵的身体机能、心理素质、意志品格、战斗精神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6],从通过为高原、任务部队官兵服务的研究[7]实践不难看出,官兵的训练强度、生活方式、疾病类型都发生了变化[8],特别是执行特勤任务时变化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疗养机构要在履行以特勤疗养为主线、康复疗养为重点、干部保健为基础的职能使命同时,紧盯部队训练实际,着眼官兵健康需求,把“预防-治疗-康复-研究”的工作思路从不断强化的健康管理职能中突出出来,平战结合,深入分析影响官兵健康的主要矛盾,搞好针对性科研攻关和专项训练,在服务拓展中有效保障官兵全维健康。
尽管通过不懈努力,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和建设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但结合形势任务要求和具体实际,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2.1 编配结构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从专业类别看,疗养专业人才紧缺,技(护)类人员不足,医类人员富余,文职人员专业单一,总体发展不平衡;从调整配备看,生长干部难以及时补充,干部的梯状配备不够合理,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着眼现代卫勤保障创新发展进行人才预有储备不足;卫生管理干部加强军事理论学习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强,难以实施科学、精准和有效的组织指挥,加之因受编制体制影响制约,成长空间受到压缩。
2.2 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还有差距从学历情况看,研究生以上人员所占比例还比较低,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培养相对滞后,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学科的交叉、融合、覆盖不够,难以发挥带动辐射效应,难以满足官兵对自身健康提出的新要求;从科研情况看,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的紧迫感不强,围绕保障多样化军事任务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够,立足本职现有搞科研的意识不够强,方法不够多,技术人员整体科技素质有待提升;从能力素质看,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具体的成长路径和强劲持久的学习力,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进取意识不强,能力素质特别是复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管理机制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人才为先”的观念树立的还不够牢固,没有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推动单位建设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系统规划,抓建思路不够清晰明确,措施还不够具体有力;因才施训的举措抓的还不够到位,业务培训(轮训)还没有真正做到紧贴实战、区分学科、区分层次、科学施训,没有形成人才成长的良性涌动,专科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引进还没有形成规模,产生效益;精细化管理机制、激励竞争机制虽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落实过程中跟踪问效的下篇文章还有待加强,制度机制在个人成长进步中的杠杆调节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效力。
要紧贴强军目标要求,紧贴疗养院转型转变促发展给履行康复疗养保障职能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发挥驻地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9],转观念、强人才、重研究、激活力,不断推动疗养院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3.1 转变思维模式,确立人才培育的科学理念要牢固确立“三种理念”:一是确立党委统揽,人才先行的理念。要紧跟新军事变革卫勤保障理论创新的新步伐,实践创新的新成果,着眼建设一流疗养院的发展定位,以建设“学习型班子”、“研究型疗养院”为基本路径,搞好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在深刻把握人才成长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切实做到谋划发展首先考虑人才现状,研究政策兼顾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听取汇报一并讲评人才培育,为全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确立科学抓建,久久为功的理念。要在全面分析评估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编配情况,每年通过转业退休腾岗、以超补缺清编、内部调整激励、申请优先调入和进修培训调学等方式,不断对现有人员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梯次结构进行优化强化。同时,对紧缺人才,可大胆采取专家引进、来院兼职和外部招聘等多种形式予以补充,从而使整体发展趋于平衡、趋于合理。各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形成强大抓建合力,真正把能力建设贯彻到各项任务完成的始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三是确立主动作为,精武强能的理念。要注重启发、挖掘和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政治敏感、内在潜能和创新活力,教育引导他们立足本职,高标准落实“两学一做”、“改革强军”和“转思想、转观念、转作风,改形象”等教育活动相关要求,不断强化自觉投身改革强军实践的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紧盯前沿抓学习,提升能力补短板,着眼实战强保障,正风守纪促养成,真正把精武强能体现在姓军为兵的信仰上,落实到保障打赢的实践中。
3.2 拓宽成才渠道,夯实人才培育的综合效益紧贴使命任务、适应实战需要和多样化任务实际,用保障官兵“全维健康”的视角,从难从严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一是紧盯学科技术群体抓培育。要针对康复疗养和多样化任务的不断拓展,着重加强特勤学科和健康管理学科等建设力度,配强技术骨干,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学术研究,创建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的特勤疗养基地、康复训练中心、特勤疗养和健康管理等学科。要紧跟军队颈腰痛康复建设规划,强化以疼痛和康复训练为重点的学科发展方向,巩固和提高物理疗法、微创介入、功能训练、心理干预等疼痛康复综合技术能力。二是要聚焦实战需求抓培育。瞄准官兵平时训练伤和战时创伤特点,把保障康复疗养的主阵地向基层一线延伸,实打实地进行靠前伴随保障,研究动、散条件下官兵在战备训练过程中,以“四维健康(顺应自然、身体健康、心智完善、适应社会)[10]”和“四种能力(体能、技能、智能、效能)[11]”健康为要素的全维健康所呈现的特点,为职能使命拓展积累实战经验。扩展康复疗养床位的场地、人员、设备调配,完善平战转换康复服务方案,按照服务质量优,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标准,强化能力训练,为官兵提供及时、贴心的全维健康服务。三是突出复合能力抓培育。在抓好老年病、常见病、慢性病专科专病疗养模式,规范疗养流程,完善临床疗养路径的同时,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岗位中训、实践中练”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人才互动培训,注重依托国民教育、定点培养联系、用好社会人才和远程网络教学等方式,重点抓好康复技术、体检技术、急救技术和一专多能技术培训,夯实人才基础[12]。
3.3 注重学研互补,激发人才培育的内在潜力科技革新和学术研究是有效履行康复疗养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是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要紧贴疗养区整体建设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理清科研工作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定实具体措施,切实做到“长远有规划,阶段有目标,落实有抓手”。要充分发展科委会职能,定期分析科研工作形势,在人才、经费和政策上最大限度地给予倾斜保障,举全院之力,努力走出“以疗养带科研,以科研促保障”的康复疗养科研革新工作新路子。二是紧贴实践攻艰克难。树牢“本职岗位就是科研工作主阵地”的思想,紧紧抓住保障特勤官兵和多样化任务部队官兵康复疗养等有利时机,深入分析研究疗养对象的生理、心理和健康特点规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特别是针对高原病康复、战(训练)伤防治、亚健康矫治等内容,广泛梳理科研课题,必要时积极向上级申请研究课题,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研究攻关,切实打造一批军事效益高、官兵评价好的研究成果,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三是军民融合协作发展。注重利用和发挥与驻地军队(地方)医疗单位和科研院所业已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加强交流与协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他们的学术研究之中,进行联合攻关,带着项目去、顺着流程做,盯着经验学,通过专家教授的传、帮、带,来破解自身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切实培养一批军政素质硬、革新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实现科研工作和疗养保障协调有序发展。
3.4 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人才培育的良好氛围人才要用心培养,更要靠机制激励,靠竞争引导[13]。一是选拔任用导向引领。要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作为才会有地位”、“重公论、重实绩”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鲜明用人导向,在选拔科主任(护士长)、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时,打破论资排辈、牵就照顾等陈规陋习,切实坚持原则,处以公心,公开选拔,择优上岗,自觉接受官兵监督,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二是衡量实绩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人才队伍日常管理中的杠杆作用,结合自身实际,对上级下发的专业技术干部(军官)考核评价标准和军事训练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进行细化量化,采取上级考核、定期考核、专项考核和随机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考核评价力度,建立个人考核档案,并切实将考核结果与立功受奖、晋职晋级、进退走留相挂钩。定期组织述职述廉、述学述训,对任期内经评议未能实现既定目标或业绩平平的科室领导、学科带头人予以戒勉谈话,直至撤换。对进取意识不强,能力素质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的予以批评教育、帮扶带教,直至安排退出现役,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专业技术人员争先创优的内在动力。三是凝神聚力拴心留人。要加强自身精神内核的提炼升华和营院人文环境的优化美化,讲院史、唱院歌、颂院魂、传院训、学院星,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品味,丰富精神生活,不断增强官兵以院为家、院兴我荣的自豪感、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要全方位维护业务骨干的合理利益诉求,积极关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增强官兵克己奉公、敬业奉献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聚焦强军目标,军队疗养院必须着眼职能使命拓展的新要求,着眼满足官兵对“全维健康”的新期待,转变观念,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坚持不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有效履行疗养院职能任务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单守勤,刘金凤,钟伟,等.基于“大卫生观”军队新型疗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0):906-908.
[2]楼铁柱.美军“部队全面强健”理念介绍[J].人民军医,2012(4):302-303.
[3]任天佑.打造未来战争制胜的“利剑”和“刀尖”——谈我军如何打造新质战斗力[N].解放军报,2016-6-20.
[4]贾锐.军队研究型疗养院建设的探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9):801-803.
[5]潘云.军队疗养院创新管理模式的SWOT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4):318-320.
[6]骆炜.着眼改革强军战略要求,探索创建现代军事疗养体系的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4):339-341.
[7]徐莉,张珺,王晓刚.高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因素与预防[J].西域卫生,2014(6):12.
[8]王晶晶,徐莉,鱼敏.部队官兵住院疾病谱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6):573-576.
[9]朱超.军队疗养院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2):121-122.
[10]王维民、曾强.刍议军人健康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237-238.
[11]向桢,王海艳,赵宇,等.军队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2014(5):106.
[12]岳增文,王阳.谈军队疗养院核心能力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9):819-820.
[13]高宇,吉英敏.军队疗养院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0):587-588.
ObjectiveFocusing on the target of making army forces powerful,to study and reflect on how to strengthen sanatorium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MethodsUnder the profound medical support background of new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s faced with opportunity challenges.The study reflects on the new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sanatorium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tablishing research-based sanatorium.ResultsDirected by the idea of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for development,and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nurturing talent,efforts were put into solving the gap between talent demand and job development,constantly reinforcing the technology community,promo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ecurity and research,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and forming a closed loop convergence of personnel training,then to ensure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overall building level of the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ersonnel.ConclusionFor the purpose of powerful army forces,military sanatorium must focus on new requirements to expand the functions of army mission,meet with the new expectations of the"full-dimensional health"by the soldiers,change concepts to be initiative,persistently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qualified personnel construction,so as to provide strong protection for the effective performance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mission.
Target of making army forces powerful;Sanitarium;Talent team;Construction;Reflect on
2016-06-28)
1005-619X(2016)10-1049-04
10.13517/j.cnki.ccm.2016.10.018
710600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第二疗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