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岳
卒中是中老年易发心脑血管危重症之一[1],其发病突然,治疗手段有限,致死、致残率高。病后患者在躯体功能、语言功能及社会功能上会有一定程度减退,神经功能缺损及疾病后自我角色的变化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容易郁积负面情绪,疏导不利还可导致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等情绪障碍的出现[2],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衰退、缺乏兴趣、生活难以自理、消极情绪较多等,此类情绪障碍既阻碍卒中患者的康复又会增加二次卒中的概率,因此,需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其进行护理,帮助卒中患者改善情绪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82例卒中患者护理状况,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罗伊护理组,通过为期两周的护理实践以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linical Nerve Function Limitation Score,CN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4],探究基于罗伊适应理论护理对卒中患者情绪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82例确诊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53~75岁,平均(58.2±3.4)岁,卒中发病1~14 d,平均(9.3±1.7)d。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罗伊护理组,2014年6月-2014年10月入院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男24例,女18例,年龄55~72岁,平均(59.1±3.2)岁,卒中发病1~14 d,平均(8.5±1.8)d;2014年11月-2015年2月入院的患者主要改进采用罗伊护理方法,包括男21例,女19例,年龄53~75岁,平均(58.7±3.5)岁,卒中病史1~14 d,平均(10.2±1.3)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1.2 纳入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关于卒中的诊断标准[5],且经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后得到确诊,神志清楚、认知功能无异常;排除神志不清、有认知障碍及还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一般康复锻炼护理[6],药物治疗以改善脑部循环、预防脑水肿、抑制血小板凝聚所致的血栓、促神经细胞代谢为主,减少疾病后遗症及复发可能;另根据《中风患者护理指南》进行适当的护理锻炼[7]。
1.3.2 罗伊护理组 罗伊护理组护理措施在常规手段之外增加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护理[8-9],通过对卒中患者自身状态的评估,结合其个人经历、行为特征及生活表现,了解患者的压力来源、刺激因素与情绪状态,明确护理中的难点及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为制订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提供坚实基础。具体心理干预疗法如下。①心理支持:心理干预的基础是患者与护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因此心理干预初始,护理人员将首先与卒中患者进行诚恳、真挚的交流,彼此信赖,通过轻松的倾听及对话探查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可将患者按小组形式组织起来,采用讲座方式使其了解卒中疾病的相关情况,消除其疑虑与担忧并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个人感受的分享,建立“群组”概念,消除患者自身患病后的孤独、无人理解之感。群组活动1周进行4次,上下午各30 min,在专业护理人员的引导下,首先通过多种形式介绍卒中的特点、预后康复知识,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对疾病本能的恐惧、紧张、焦虑,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及成功治疗的信心,在团体性活动所特有的共感力的支持下,可使患者在平和的心态下积极接受治疗。心理支持干预主要帮助患者缓解和消除应激性情绪,打开患者因情绪障碍关闭的心门,为成功治疗打下基础。②认知疗法:认知是个人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和认识,认知一旦形成,直接影响情绪发生的类型及强度。患者在治疗时情绪难免有波动,该状况下医护人员需耐心解释、引导,创造一个患者可自由表达情绪的氛围,做到疑问-表达-消解,以减少焦虑郁积。告知患者情绪很大程度是内心的反应,与预后效果关系紧密,可从个人认知水平上进行自我调节,认清个人在家庭及社会中的角色、责任等,自主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在疑虑的不断消解中增加积极情绪。③心理暗示:心理干预是一项长期工程,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家人及医护人员应理解、体谅患者,并对患者的每一点微小进步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其信心并可于无形中增加其治疗成功的自我暗示。外界的支持与内心的渴望相结合,看到治疗成功的希望,患者将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治疗[10]。④音乐疗法:音乐疗法实际是一种放松疗法,可在病房选择播放轻柔徐缓的音乐,减弱医院的紧张气氛,轻音乐能放松身心、抚慰心灵,每天在放松平躺状态下定时进行15 min的音乐疗法以舒缓患者情绪障碍,改善其预后。
1.4 观察指标 SAS和SDS用于情绪障碍评价,CNS用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通过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该3项量表评分结果进行组间比较以评估基于罗伊适应理论护理对卒中患者情绪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影响。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统计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罗伊护理干预对卒中患者情绪障碍改善的影响 共计8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8例罗伊护理组患者因病情需要,转入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与神经内科病房护士协作,继续按原计划给予护理干预,研究过程无脱落病例。通过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卒中患者SAS及SDS评分进行比较探究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护理对卒中患者情绪障碍改善的影响,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表1、表2)。
表1 常规护理组与罗伊护理组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中位数(四分位数)]
表2 常规护理组与罗伊护理组护理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中位数(四分位数)]
2.2 罗伊护理干预对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影响 通过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卒中患者CNS评分进行比较探究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护理对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影响,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两组CN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卒中是一种突发性较强的脑血管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已有所提高,但卒中后患者发生情绪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如今,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这一棘手问题,本研究考虑采用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护理方法对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干预[11],通过与常规护理组SAS、SDS及CNS评分进行比较,探究罗伊护理手段对卒中患者情绪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情绪评分与神经功能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罗伊护理组情绪障碍与神经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罗伊护理组干预前后三项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干预前后三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心理干预对卒中患者的情绪及神经功能改善均有积极意义[12],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基本围绕自我定位失衡、怕增加家庭负担、生活不能自理后内心失落焦虑、自我评价降低,情绪冲突严重导致负面情绪较多,这些问题均是心理问题而非器质性因素造成,表明患者对自身状况仍处于适应不良阶段,可通过心理干预中的心理支持、认知疗法、心理暗示、音乐疗法等进行排遣和疏导。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可改善躯体本身的不适,这对患者情绪好转有积极作用,因此,罗伊护理组将常规疗法与心理疗法相结合,在缓解躯体不适的基础上消除内心不安和焦虑,内外调节相互促进相互增强,对患者情绪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更好[13]。
卒中患者患病后对自身及疾病的认知受限于原本的思维习惯,易发生认知偏差和失调,导致矛盾心理和焦虑紧张现象的发生,认知疗法则通过改变患者对卒中的不良认知、纠正以往认识中的偏差和歪曲,消解其心理防御线达到对患者情绪的良好疏导及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音乐疗法这种放松治疗则通过降低机体神经系统兴奋程度以促进患者进行自身调节,降低疼痛、焦虑、抑郁等感受阈,音乐疗法下放松肌肉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安抚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在振奋积极的情绪中持续进行治疗;外界支持可减少患者的孤独感,“群组”概念可减轻其心理负担,家人和医护人员的鼓励能明显改善患者情绪,降低其应激反应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提高患者的自信,树立成功治疗的信念能增强治疗依从性,患者更主动配合治疗能极大促进治疗效果提高。
经罗伊护理组护理干预后,卒中患者情绪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说明基于罗伊适应理论的护理干预可积极促进卒中患者情绪的纾解与神经功能的修复,值得临床推广[14]。需注意的是,本次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且未对其他相关指标进行考证,接受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虽有改善,但仍不够稳定,接下来如何对社会因素进行干预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表3 常规护理组与罗伊护理组护理干预前后CNS评分比较[中位数(四分位数)]
1 刘丽霞,周盛年,张晓,等.年龄老化对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17-420.
2 Lenzi GL,Altieri M,Maestrini I.Post-stroke depression[J].Revue Neurologique,2008,164:837-840.
3 徐添.卒中发病与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 张莉芳,燕铁斌,尤黎明,等.卒中后抑郁障碍程度测评工具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86-390.
5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379-380.
6 张茁.从SPARCL研究看卒中的他汀类药物治疗重要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451-453.
7 崔英爱.中风病人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6,4:74-75.
8 单桂梅.心理康复护理对卒中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56-57.
9 郭玉青.系统化整体护理对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15.
10 孙悦.社会支持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1 Kirkevold M.The role of nursing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survivors:an extended theoretical account[J].ANS Adv Nurs Sci,2010,33:E27-E40.
12 章稼,陈红.心理干预对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490-4491.
13 黄丽,邵芙蓉,王晓妹,等.心理干预对老年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280-5282.
14 杨述鸣,张晓平,王守峰,等.早期心理干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