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洁琴
一、 准确解读习题,理解编者意图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编者是依据《课标》,紧扣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兼顾了理解、积累和表达。因此,认真研读课后习题,能让我们明晰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下面,以人教版小语教材六上为例,试对14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作简要分析:
1. 内容及目标分析。首先,从题目的内容看,最主要的是指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学习课文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标。其次,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这是新《课标》提出的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应在每一篇课文中予以落实。第三,是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积累语言,这也是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重要目标,这两类题型占了很大的比重,意在告诉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读写基本功。
2. 教法分析。课后习题提纲挈领,直指中心,有的提示或暗含了教法和学法,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表达类题型中。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练习题第3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这道题其实是让学生领悟作者对比反衬的表达方式,且题目提示了教法,就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
3. 排序分析。从题目的排序看,首先是感情读文,理解体会思想内容在前,领悟表达在中间部分,其次是积累词句段,最后内化语言,练习表达。这样一个编排顺序,可以对应我们利用课后习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顺序,也顺应了学生学习课文由浅入深、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先后顺序。另外,根据习题的排序,还可以确定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朗读是首位目标,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本表达是重头戏,应该占据大部分时段。积累语言、练习表达放在后面,这两个环节可以视时间因素,在课尾也可以在课外落实,但要完成到位,不能走过场。
二、 有效利用习题,构建高效课堂
1. 依托课后习题,指导有效预习。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高年级的教学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课后习题有较强的导学功能,其中理解型和积累型的习题最有利于指导学生的预习。如《晏子使楚》一课的课前预习,我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第2题来预习课文,“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这一习题包含两个问题,指向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以及体会晏子回答巧妙的重难点的教学。前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预习达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后一个问题,学生不太容易体会,通过预习也许是一知半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点拨引导。但有了这样明确指向性的预习之后,学生就能迅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触及课文学习的重难点。另一类适合学生课前预习的题型是积累型的,指向课文的重点词句。如《将相和》一课,课后第4题“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草船借箭》一课第4题“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学生通过这类习题的指引,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生词,积累好词好句。
2. 利用课后习题,形成教学主线。我们可以将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充分展开语言文字训练。例如《詹天佑》一课,课后第1题就是:“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问题紧扣全文重点词“杰出”“爱国”,由此辐射全篇。教师若能抓住这道题展开教学,则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串起全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杰出”和“爱国”这两大方面,感受詹天佑的精神实质,并细化为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几个方面,透过字里行间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湖县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