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崔秀娜
【摘 要】 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企业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出了更高的盈余持续性和研发投入水平,但并未发现两类企业在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从多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盈余持续性; 研发投入; 高新技术; 国有控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89-06
一、引言
研发(R&D)水平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未来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国科技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准。根据2014年《自然》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欧盟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96%,而中国则以1.98%的优势首次超过欧盟。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情况有显著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来进一步提高我国研发投入水平。
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涉及企业所处的法律、制度背景(Hakim Hammadou,2012),政府政策(Russell Thomson,2013),市场及行业特征(Oliviero A. Carboni,2012)等,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难以作出改变。而从企业内部视角看,研发投入除受到企业特征及管理层动机与选择的影响外,还与公司治理以及企业的战略诉求密切相关(赵武阳、陈超,2012)。而企业盈余质量作为管理层动机、投资者选择及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标准,贯穿于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内部因素之中,其对研发投入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盈余持续性是判断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Bowen et al.,1986;Penman and Sougiannis,1998)。以往研究认为,较强的盈余持续性不仅能够产生更为强烈的股票市场经济后果(Collins et al.,1989),还对企业高管薪酬的界定及企业管理决策等非资本市场经济后果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Baber et al,1998;Allan Set al,2004;Nwaeze et al.,2006)。而分析师及投资者一般也认为,企业盈余持续性强则往往意味着企业盈余质量较高,即企业有着较为平稳的经营状况和良好的管理能力,会对企业盈余水平和企业发展等作出较为积极的判断(Collins and Daniel W,1989)。因此,盈余持续性作为决策有用信息,越来越受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企业价值、股票收益与定价、股利政策、资本市场反应与效率等股票市场经济后果,以及企业管理层决策、高管薪酬、审计研究及分析师预测等非股票市场经济后果的角度出发(Patricia Dechow,2010),对盈余持续性进行理论和实务上的探讨,鲜有将盈余持续性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将盈余持续性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无论对企业自身的研发发展,还是对于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创造持久的生存优势。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获得和整合无形资源及与之相匹配的能力(胡宜挺、李万明,2005)。研发是企业获得无形资产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研发活动创造自身独特优势是企业生存的一项长期需求。而由持久收入理论可知,在消费个体理性的情况下,其消费水平是由其收入中的持久性收入部分所决定的。在盈余持续性强的情况下,一方面根据持久收入理论,企业永久性盈余占比较高,持久收入预期平稳,企业更倾向于维持或提高原有长期需求的投入水平,故至少不会降低当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另一方面,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鉴于当前良好的营运状况和盈利能力,为谋求稳定的后续长期发展,管理层更倾向于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更长久的竞争优势,为后期发展做好充足的风险应对准备,最终创造更多企业价值。另外,根据融资约束理论,企业研发投入的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不同,其中外部融资往往受到政策体制及财务成本上的诸多限制,这也使得内部融资成为企业研发经费的主要融资来源(Brown et al.,2009)。在盈余持续性较强的情况下,企业研发投入内部融资成本更低,且持久性收入促使该项融资更加稳定。另外,企业盈余持续性较强也对外部融资者传递了较好的经营状况信号,企业更易获得外部投资者的融资支持,融资约束降低,且不易受到流动性冲击的影响(Wei Zhang,2015)。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更易获得研发所需资金保障,有条件更加顺利地开展研发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企业盈余持续性越强,则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
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和市场优势地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属研发密集型企业,根据我国最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能够保持研发活动与成果的转化,通过构建自身核心知识产权维持企业经营发展。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创立的基础就是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即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更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立足之本。而自主知识产权无疑要通过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获得。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为求得基本生存,其在研发开展上更具动力。同时,融资约束的存在使得内部资金成为企业研发的主要资金来源,而政府通过补贴及税收优惠等对高新技术企业加以扶持,在减缓了融资约束的同时也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其研发投入力度。因此,一方面为在更激烈的市场技术竞争中获得生存,另一方面为获得政府优惠支持的利好,高新技术企业在盈余持续性较强的情况下,有可能为维持其关于“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的企业类型认定标准,而更有动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力度,从而使企业盈余持续性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关系表现出更显著的相关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盈余持续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由于诸多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存在,国有控股企业往往不同程度上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一方面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活动更易得到政府政策及财务上的支持,受到的融资约束较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小,从而使其脱离了真正的市场竞争,不适用完全的市场生存法则;另一方面,国有控股企业管理人员因任职期间的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甚至政治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易产生较为强烈的短期投资行为动机,加之实际控股股东的缺位造成管理层监管缺乏等,这无疑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决策。因此,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说,企业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也许并不完全遵从充分、公平的市场规则。而非国有控股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研发活动创造异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维持甚至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另外,非国有控股企业由于资源及融资上的限制等,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其资金利用率及投资决策效力等较国有控股企业会更高。由此本研究认为,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可能会更显著。基于以上判断,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盈余持续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2013年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信息技术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为提高研究数据可靠性,本文剔除了2008年12月31日后上市的公司,研究期间出现ST、PT、*ST及主业变更等的公司,研究数据缺失以及研发数据披露不明确的公司。另外,为消除样本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样本值均加以Winsorize缩尾处理,使小于1%和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值分别等于1%和99%分位数的变量值。本文研发数据主要来自于同花顺数据库,并与手工收集资料进行比对,另有部分经自行查阅企业财务报告而得;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以母公司为标准。所用其他财务数据主要取自国泰安数据库,年度报告来自巨潮资讯网。本文主要使用Stata11.0软件处理完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以上三个假设,本文分别设计了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RDi,t=β0+β1EPi,t+β2RDi,t-1+β3FCi,t+β4Growi,t+
β5Sizei,t+β6Levi,t+β7Type+β8Cont+β9Indu+β10Year
+ε (1)
RDi,t=β0+β1EPi,t+β2EPi,t×Type+β3RDi,t-1+β4FCi,t+
β5Growi,t+β6Sizei,t+β7Levi,t+β8Type+β9Cont+β10Indu
+β11Year+ε (2)
RDi,t=β0+β1EPi,t+β2EPi,t×Cont+β3RDi,t-1+β4FCi,t
+β5Growi,t+β6Sizei,t+β7Levi,t+β8Type+β9Cont+β10Indu
+β11Year+ε (3)
各模型变量中i,t表示i公司第t年的变量取值。其中对于假设2及假设3,分别在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了交互项变量EPi,t×Type及EPi,t×Cont,以判断不同企业类型(Type)及实际控制人性质(Cont)下盈余持续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是否显著不同。
鉴于企业研发所进行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资都将最终表现为研发经费的投入(曹艳华、闫澍,2012),本文选取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被解释变量RDi,t。同时借鉴王志台(2000)的研究,采用调整后的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代表解释变量EPi,t,该指标值越高,则盈余持续性越强。根据已有研究,本文还选取了部分控制变量及行业、年度虚拟变量,各变量定义具体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经前述样本筛选,本文共获得742个公司的3 710个观测样本。其中制造业公司705个,信息技术业公司37个。样本整体分布如表2所示。
为降低不随时间改变的遗漏变量所带来的伪回归问题,本文在回归分析时采用经行业年度均值调整的研发投入(RDi,t)和盈余持续性(EPi,t)数值。但为便于观察,此处采用未经调整值进行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描述统计结果,从企业研发投入的角度分析,整体研发投入均值为0.0266,中位数为0.0206,均值与中位数相差较小,另外研发投入标准差为0.0291,表明研发投入的整体水平较为均衡稳定。由高新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比可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均值达0.0324,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均值0.0207,且高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得低于3%的最低规定限制①,符合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风向标的现状。在该分组中,研发投入T值和Z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故两类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投入T值和Z值均显著,非国有控股企业均值为0.0319,表明其是拉动样本内研发经费投入的主要力量。而国有控股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处于较低水平,有待提高。
从企业盈余持续性角度分析,全样本盈余持续性均值(0.3150)和中位数(0.8247)相差较大,且标准差(1.7553)较高,这意味着样本企业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不均衡,企业间差异较大。另根据分组样本检验,不同企业类型下盈余持续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12.55***,Z=-17.83***)。而根据国有与非国有分组检验结果,虽然盈余持续性中位数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T=5.0738***),因此也可以推断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是具有显著性差异的。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在实证分析前,对各模型变量进行了Pearson及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篇幅限制,此处略)。检验发现变量间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但经检验vif值均小于5,故各回归结果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为剔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各回归结果均进行了robust检验。3个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模型(1)的回归结果,盈余持续性与企业研发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β1=0.001629,t=2.80***),假设1得到支持。另外,通过全样本回归还表明,企业上期研发投入与本期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企业研发活动是一个跨期间的持续过程,前期研发投入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后续期间研发投入存在关联性。融资强度、成长性、企业规模等均与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表示企业融资能力较强时,企业能够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降低了融资约束限制,有利于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同时,企业在成长性较强的情况下,基于长期发展的考虑,为获得更多的未来盈利机会,会加强研发投资行为。另外,规模较大的公司与规模较小的公司相比,表现出更大的研发投入强度,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创收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易于成为市场政策的受益者;另一方面是与小公司相比,大规模公司在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的灵活性等方面更具优势等。此外,在本研究模型中,企业研发投入并未与资本结构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这与王文华等(2013)的检验结果类似。
根据模型(2)的检验结果,交互项EPi,t×Type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为防止因交互项存在多重共线性而造成的该系数不显著,本文对模型(2)进行vif检验,发现EPi,t×Type的vif值为1.59,故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2)的检验结果:高新技术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但并未发现在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上,高新技术与非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企业特点、政府支持及认定标准等原因,研发投入水平更高,企业盈利能力更强。因此表现出更高的研发投入及盈余持续性水平。但这并不能说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盈余持续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就更显著。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更高的经营风险性,而一般认为研发活动会加大股票收益的波动性(Chan et al.,1999),造成更大的企业失败风险。这一效应与研发密集型企业更加密切相关(Fung,2006)。加之企业研发成果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价值,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与同类非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已存在较为领先的技术优势,为缓解相对更高的市场压力,降低经营风险,其在盈余持续性较强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将部分适当资金用于短期性盈利活动,从而使得盈余持续性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并未表现出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显著性差异。二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原有专利技术为基础成立,对于前期研发投入存量较高的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周期的存在,反而可能会导致当期研发投入密度较低。因此虽然当期企业盈余持续性较高,但考虑到研发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研发投入周期的存在使得盈余持续性对当期研发投入的影响并未表现出与非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显著差异。相反,非高新技术企业在盈余持续性强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有可能会更加注重企业研发投入。这与唐清泉(2009)研究发现的小型企业更具技术创新优势,且更加注重企业研发投入的结果是相呼应的。
对于不同实际控制人性质样本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交互项EPi,t×Cont回归系数显著(β2=-0.004082,t=-2.28**)。表明不同实际控制人性质下,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检验两样本之间的不同,本文使用模型(1)对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企业分别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回归结果,国有控股企业EPi,t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因此其盈余持续性水平并没有对企业研发投入造成显著影响;而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盈余持续性与企业研发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1=0.004622,t=2.42**)。故两样本企业在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假设3得到支持。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有控股企业由于体制及政治因素的存在,市场竞争威胁较小,且由于高管人员位置相对稳定(谢小芳等,2009),企业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在盈余持续性较强时,管理层可能会因其自身利益或政策考虑等而产生短视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研发投资决策。另外,国有控股企业由于更易获得政府和外部资金支持,融资约束较小,也易于从企业现有盈利或储备资金中获取研发所需资金。这一不合市场规律的现象必定会降低当期盈余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力。而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由于没有政府干预的限制,其在投资决策上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非国有控股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危机,管理层在企业内外部的激励和监控下,往往会提高其投资及决策效率,作出更为有效的研发投资决策,以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
(三)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在原研究模型基础上,通过替换盈余持续性度量指标以及采用各变量的年度变化值进行模型回归的方式,实证检验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其中对盈余持续性的替代指标,参照陆宇建(2012)、张兰萍(2006)等的研究,使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润,具体计算公式为:(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替代指标检验结果与原有结果一致。另外,以模型各变量的年度变化值进行回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遗漏变量引起的内生性问题。经检验,本文结论保持不变,且各假设检验结果相对于原研究结果更加显著。以上各内生性检验均进行了robust异方差检验。故本文研究结果基本稳健。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发现:较强的盈余持续性水平能够促使企业加大其研发投入力度;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研发投入及盈余持续性水平,但并未发现两类企业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更高的研发投入和盈余持续性水平,且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下,盈余持续性对研发投入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
根据本文结论,结合前文理论及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主业,提高企业盈余持续性水平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较强的盈余持续性水平能够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积极影响。企业主营业务所创造的盈余是永久性盈余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提高盈余持续性水平就应当立足主业。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将有限的资源更有计划地应用到较具潜力的主营业务项目上,从技术、管理、资源等多个方面创造企业的经营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及时把握市场时机,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创造企业自身差异化和优势主业项目,实现经营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主业的发展,实现盈余持续性水平的持续提高。
(二)提高企业自有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研发投入力度
在盈余持续性较强的情况下,企业内源融资更易获取,自有资金使用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因此企业有必要对自有资金合理筹划,实现有限资金的最大产出效率。首先,企业应当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企业应注意资金结构的合理调整分配,将有限的资金有方向有重点地应用到研发各部分中去,实现重点资金的高效利用,提高研发整体效率。
(三)促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及效率
本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盈余持续性较强的情况下,由于有较为充裕的资金状况与较低的生存压力,其研发效率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等真正的市场主体更低,导致企业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政府通过研发资金支持促进国家科技实力提高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及时促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通过将国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市场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并加大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等方式,提高其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强化竞争生存需求,提高企业研发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ASHLEY A S,YANG S S M.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Earnings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4):369-382.
[2] NWAEZE E T,YANG S S M,Yin. Q J.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EO Compensation: The Role of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Earning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6,23(1):227-265.
[3] DECHOW P,GE W,SCHRAND C.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3):344-401.
[4] BROWN J R,FAZZARI S M,PETERSEN B C. Financing Innovation and Growth: Cash Flow,External Equity,and the 1990s R&D Boom[J]. Journal of Finance,2009,64(1):151-185.
[5] ZHANG W.R&D investment and distress risk[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5,32(6):94-114.
[6] FUNG M K.R&D,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stock volatility[J]. Accounting & Finance,2006,46(1):107-124.
[7] 王志台. 上海股市盈余持续性的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2000(5):43-48.
[8] 唐清泉,徐欣,曹媛.股权激励、研发投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8):77-84.
[9] 谢小芳,李懿东,唐清泉. 市场认同企业的研发投入价值吗? 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评论,2009(3):299-314.
[10] 陆宇建,蒋. 制度变革、盈余持续性与市场定价行为研究[J]. 会计研究,2012(1):58-67,97.
[11] 赵武阳,陈超.什么决定了企业的研发投入?[J].中国会计评论,2012(4):453-472.
[12] 陈彬,玉芷华.盈余波动性影响研发支出吗? [J].会计之友,2015(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