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兰
摘要:新时期,由于加快农村城市化改造,随着土地的流失和房屋的拆迁改造,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机会打工赚钱,孩子只能留给家中的老人或者亲戚照顾,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孩子出现。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妨碍了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加以防治。
关键词:留守孩子;农村;心理问题;心理特点;应对策略
泰州市大泗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九年制一贯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前些年学生流生现象比较严重。近几年,学校加大家校交流以及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学生生源流失现象逐步得到控制。笔者通过这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居多,祖辈过于溺爱
2013-2014年度,学校共有26个班级,在校学生1136人,其中小学部936人,留守儿童755人,占80.66%。初中部280人,家中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有212人,所占百分比为75.71%。2014-2015年度,学校设有27个班级,在校学生1192人,其中小学部856人,留守儿童614人,占小学部总人数的71.73%。初中部336人,留守的有215人,占64%。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学校大多数同学的童年和少年期是在祖辈的溺爱中度过的,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二)离异家庭居多,孩子的成长有爱的缺失
笔者对于这类数据起初并没有关注,在经过一系列问卷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自卑心理,且缺乏亲近的倾诉对象。为探究其原因,笔者特意向各班班主任发放了一番关于本班学生父母婚姻的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问卷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数据统计发现,小学部856名学生,父母离异的家庭占45.3%。初中部336名学生,离异家庭有189个,占56.2%。换句话说,全校1192名学生,48%的学生是单亲家庭。亲情的缺失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而对于一所农村学校来说,升学率似乎也是挽留住学生生源的唯一杀手锏。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专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四)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学校周围的一些黑网吧,为了赚钱,里面是装满了网络游戏或着淫秽影片吸引学生的光顾,如果学生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就会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或者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上网私欲。查封了换地再开的网吧,屡禁不止的行为,深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不能自拔的学生,让我们的教育不得不不断反思。
二、当前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比较自卑
农村的儿童,大多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二)不善与他人交流,内向沉默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再到逐渐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三)焦虑、烦闷、易怒
孩子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
(四)有厌学心理,没有成就感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另外,留守孩子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五)行为偏激、挑剔、易产生不良倾向
如果孩子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就会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加之,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三、应对策略
(一)建立家校联系枢纽,共同监管学生心理健康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孩子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1、家长要经常性地与学校联系,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遵守学校校纪校规,做“四有”公民。
2、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
3、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
4、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
5、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里就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因此而心烦。
6、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其实,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要经常来信来电。每次来电来信,不能一味地训斥或威胁,而应注重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父母对孩子最了解,因此父母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应加强联系,了解各种信息,交流施教方法。
(二)学校改变评价机制,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学生的问题大多发生在留守家庭:离开学校,感到孤独;离开老师,变得孤立无援;离开同伴,面对的是唠叨不停的代理监护人……这就是留守学生时常感到苦闷的事情。面对这一群体,学校怎么办?
1、给予集体的温暖。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2、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问题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问题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寄居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还请心理辅导老师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学校要尽最大的努力给这些留守学生最大的帮助。他们的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3、组建假日活动小组。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4、突出学习上的帮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5、建立档案。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我们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较快的学生实行奖励。
6、重点突破。关注 “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寄居学生这一群体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在开展调查分析基础上,我们应该把问题学生按学习、行为、心理等三大类建立个案研究档案,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进行跟踪研究。各负责老师要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定期谈话,跟问题学生交朋友等等,密切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在学校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问题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问题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问题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从社会环境上,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在退休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实行一对一的义务帮教,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
2、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积极建立托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社会人士(志愿者)当离异家庭的代理家长,为离异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问题学生”的消极文化,为“问题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新教育》2004年6月
2、张君玲:《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吴承红,蔡澄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