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启示

2016-01-15 15:27刘冬梅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刘冬梅

摘 要: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更小、更大程度的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53-02

目前,攻击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之中,并且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青少年在遭遇矛盾事件时常常使用谩骂、打架、甚至使用武器等方式来解决。相关研究表明攻击行为频率较高的青少年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朋辈、同伴交往等外在的环境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本文从个体内部机制的角度出发,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针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影响攻击行为的内部因素

Bandura于1986年提出了道德推脱这一概念,并且认为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内部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会降低个体对自己做出伤害性行为而产生不愉悦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会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通过各种途径而使自己的责任降低到最小[1]。道德推脱是个体内部心理认知的一种方式,它对个体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个体无法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时,便会产生认知的失调,进而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当青少年在生活中出现矛盾时,就会更容易产生校园群殴、打架等暴力事件。人们为了逃避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就会削弱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而出现道德推脱的现象。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内部机制。

1.不道德行为认知的重建。通过将不道德的行为认知进行重新的定义,使不道德行为和有害的行为变成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行为。在社会频频发生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中,对事后的访谈和询问的过程中他们对别人做出的伤害性事件都会有比较合理并且充分的理由。有学者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发现其相对于行为正常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道德推脱水平。

2.责任最小化。个体通过把自己的伤害他人行为的责任降到最低,从而逃脱对自己的谴责。通过责任最小化,把责任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或者把责任归因到集体成员中,降低自己在行为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会对该机制产生影响,如“子不教,父之过”这些传统教育观念会使青少年在做出伤害性事件时把责任推向他人,从而可能会促进青少年道德推脱水平的提升。

3.责任归外化。个体通过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把更多的责任归结于受害者,把自己的过错强加于受害者的身上,降低个体对伤害性事件的道德标准,进而消除自己的内疚感和愧疚。有些人在认知上会把一些人或者动物认为是卑贱的。比如网络上虐猫事件,他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是应该被贬低的。通过使自己的内部道德标准降低,进而降低对特定人群不道德行为的自责和内疚[2]。

二、道德推脱影响个体攻击的方式和途径

1.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Bandura探讨了关于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倾向、罪错行为等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的攻击倾向、罪错行为有正向预测的作用。并且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Caprara等人的研究表明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具有很大的预测作用[4]。

张栋玲,王美芳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初中生攻击行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得出道德推脱不仅与主动性攻击有关,而且对反应性攻击也有显著的相关[5]。刘裕、唐薇以12至21岁的在校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对问题行为的产生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男女生的外部问题行为虽然在青春早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青春中期和晚期,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会明显高于女生[6]。并且他认为性别上的这种差异可能与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在传统观念下男孩更多的被赋予一种勇敢,拼搏的含义;而女性则更多的被赋予一种温柔、贤惠的含义。

杨继平、王兴超认为道德推脱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在年龄方面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道德推脱的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得到提升。青少年中期的道德推脱水平会大于青少年初期的道德推脱水平[7]。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发展几乎趋于一致,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可能是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看待外界事物时,有了自己的一种想法或者观念。当个体的看法和观点受到质疑或者打击的时候,他们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反而会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进而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

2.道德推脱对攻击认知态度的影响。攻击行为的认知态度受到道德推脱水平的影响,据相关研究发现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中会更多的选择一种攻击性的认知态度。并且这种认知态度会促使攻击行为的发生。在对15个国家的大中小学生的军事打击态度研究发现,支持对潜在敌人进行打击的学生的道德推脱得分要显著高于不支持者[8]。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个体在描述一个比较不清晰的场景时,更倾向于解释为他人会对自己有攻击的倾向。而这种认知态度就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的倾向。

3.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危害。网络的攻击和网络欺负行为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网络欺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道德推脱可以预测个体的网络欺负行为,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其发生网络欺负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中进一步指出网络欺负者在道德推脱的某些维度的水平会显著高于网络受欺负者。网络欺负者在欺负行为中会更多的表现为为自己辩护而很少能体会到受欺负者的感受。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道德推脱与网络过激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发现道德推脱在移情与网络过激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道德推脱可能是预测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有效变量[9]。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处于观念的接受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内部价值观念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学生,从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能力,从青少年内部机制出发,让青少年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抑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从以三个方面来着手。

1.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推进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0]。近年来校园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事件不断发生,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同伴因素等外部因素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个人的内部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道德推脱等内部心理机制会对个体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我国从小学开始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程。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课本文字知识上获得的,没有相关的体验和真实情景的感受。因此可以设置相应的心理团体活动课程,把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到现实情境中,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正的体会到道德的美丽之处。从具体出发切实深入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不仅成为了解道德知识的学习者,也成为道德内容的行动者。

2.从隐性课程出发,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11]。德育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也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校环境,从隐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校环境的创设中可以张贴一些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身边发生的各种有关道德故事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最美人物”中张莉莉事件。可以通过班会、演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提高相应的道德能力。

3.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创设和谐的学校氛围。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面对说教形式的讲授课程,不仅不能让学生们很好地进行学习,而且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叛逆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从真实的情景出发,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和同伴的价值观念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在德育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班级等各个方面创建积极的班级氛围。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创造的,一旦形成便会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于一致。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内化,从积极的氛围中感受和谐的快乐,进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倾向。

参考文献:

[1]Bandura,A.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

3(3):193-209.

[2]叶青青,李林青,许慧.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中介作用[J].教育评论,2015(3):47-49.

[3]刘美辰.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调节效应[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65.

[4]高玲,王兴超,杨继平.罪犯社会地位感知与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8.

[5]张栋玲,王美芳.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67-1472.

[6]刘裕,唐薇,等.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251-257.

[7]杨继平,王兴超.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2,44(8).

[8]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671-678.

[9]杨继平,杨力,王兴超.移情、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37(4):122-128.

[10]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4.

[11]方双虎.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12):2-4.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