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追求区域发展均衡面临的挑战

2016-01-15 15:27蒋瑛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均衡区域发展社会主义

蒋瑛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这关键需从制度安排入手。而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也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社会主义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平等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区域发展;均衡;挑战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34-02

追求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实现什么样的区域发展均衡,有着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这是同社会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区域发展的巨大落差,也具有深刻的制度根源,社会主义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平等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

一、区域差异的制度考察

考察当代发展,必须同当代两种基本制度联系起来。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态势有深刻的制度原因。

资本主义的出现,首先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英国为例,仅1770—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的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创造了过去难以想象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大多数以资本的形式不断地滚雪球般的膨胀。英国的资本1750年时为50 000万镑,1800年达到150 000万镑,1833年跃到250 000万镑,1865年再翻到600 000万镑[1]。

但这种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平衡,首先是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鸿沟。正如马克思所做的深刻剖析:“从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都没有创造出如此适合自己的条件,并使这些条件如此服从自己支配。”[2]仅在英国的圈地运动中,就有成千上万的农民被剥夺土地,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成为工厂的廉价劳动力。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畸形的、不平等的发展过程,靠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对另一部分地区的剥削成就其繁荣。因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殖民剥削成为人类历史上导致区域发展不平等最严重的社会原因。据统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资本主义国家侵占的殖民地面积达7 490万平方公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口达9.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56%。英国是殖民主义的代表。英国就是在掠夺海外殖民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英国的资本输出约有半数投放在殖民地。1900年英国的国外投资约20亿英镑,其纯利润每年在1亿英镑以上[3]。

一些学者提出著名的“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来阐发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等状态。依附论理论的代表阿根廷学者普雷维什最早运用中心—边陲、依附、不平等这样一些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体系。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像西方现代化理论阐述的那样,使现代化运动从欧美传播到不发达地区,而是强行实施殖民主义分工,形成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在这一体系中,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中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边陲,中心与边陲的不平等关系总是有利于中心的积累,使外围地区的不发达永久化和加剧。外围和边陲成为附加的、从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型的资本主义[4]。

世界体系论的思想由沃勒斯坦提出,这一思想继承了依附论的重要内容,同样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

正是为了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不平等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才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这样一种灾难性的发展,完全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因此必须“用建立新社会制度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5]。因此,实现平等,特别是消除造成不平等发展的制度根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二、社会主义平等追求的历史透视

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而消除其带来的灾难,这是社会主义得以生存的依据和动力,消除资本主义灾难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实现公平、平等。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立足于个人来看待平等的,而是立足于整个社会制度,立足于社会发展来追求平等。

社会主义追求平等首先是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谈到他的贡献时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6]所以,搞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而是创造条件实现社会平等和更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对追求社会平等和健康发展的第一个伟大贡献,就是使一批处于资本主义体系边缘地带的国家走上现代化的新路。不平等的畸形发展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资本主义体系由不平等的链条组成。如果不冲破这一体系,一些国家很难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一批国家迅速地走上现代化道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创造了社会发展的奇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西方的落后国家,1913年人均国民收入为美国的1/8,法国的1/4,工业产值仅占世界工业产值的4%,主要机械工业产品靠进口,文盲占总人口的2/3。1926—1941年,苏联执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1913年相比,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7.5倍,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增长40倍,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化强国,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7-8]。中国等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迅速地发展起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1955—1988年,在93个民族独立国家中共有55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占民族独立国家总数的59%[9]。社会主义的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体系,为落后国家追求平等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社会主义对平等的追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即使是好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于新的形势和要求。遗憾的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导致了体制机制的僵化。例如,计划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初期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追求社会平等方面,它迅速地消除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社会巨大的分裂和不平等。事实证明,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应当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能够很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固守这样的机制去追求平等,最多也只能是贫穷的、匮乏的平等。以中国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把社会主义对平等的追求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精辟地阐释了这一追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社会主义开始了通过改革,强调在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追求平等的新里程。

三、和谐社会引导的区域发展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把社会主义对社会平等的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超越了此前的平等追求和均衡发展,对引导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和谐社会理念引导的区域发展,不仅要注意消除区域间发展的巨大差异,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区域的优势。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有其客观的、历史的原因。2005年,中国的三个增长极,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就集中了全国生产总值的36%,而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5%。这是与这些地方优良的基础实施、科学技术领先、劳动者素质较高等联系在一起的。一项统计曾表明,生产率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高出27 530.1元/人[11]。投资的回报率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上海等发达地区比贵州这样的落后地区要高得多。资源并不富足的发展中国家在调节区域间的发展时,必须兼顾效益问题。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阐明了率先发展才能够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的理念,使区域发展的战略更加成熟。

和谐社会理念引导的区域发展,不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区域差距的缩小上,而进一步提出区域间功能的协调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先明确地阐发了区域功能的问题,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限制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从笼统的开发,到优化、重点、适度和限制的开发分类;从差距的缩小,到功能的定位和协调,区域发展凸显了和谐的理念。

和谐社会理念引导的区域发展,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发展方面,而是更广泛地强调社会整体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个字的要求,拓展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协调区域间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生存状态上,与其说我们在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做斗争,不如说我们在同人的生存差异、社会的不平等做斗争。因此,纳入区域发展视野的已经全方位地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评价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也更加完整,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尽管生存的区域有所不同,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各种权利趋于平等,以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志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3.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205.

[4][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外国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M].苏振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333.

[7]陆南泉.苏联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

[8]金辉,等.苏联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1.

[9]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6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1]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97.

猜你喜欢
均衡区域发展社会主义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