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2016-01-15 08:17汪小欣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9期
关键词:作用机制经济发展

汪小欣

摘 要: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由农业型社会转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型社会。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促进了我国各项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加快了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本文就结合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面临着当前城镇人口超越农村人口、各项产业开始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解决在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民生问题和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城市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转型得以顺利进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生产的发展。

一、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社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正常的城镇化进程一般要经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几个阶段。

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各方面的进步和改善,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文化交流,提高农村开放程度,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改善产业结构,使现代化的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和信息交流中心,从而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并通过绿化环境、修建环保设施等手段,使生态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的生态压力。

二、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自1978至今,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1998年后连续几年超过1个百分点,这与政府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在相关政府计划中明确提出城镇化推进战略有关。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由于农村地区有限的土地面积无法满足剩余劳动力的生产要求,每年都有大批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每年都要吸引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其中滞留半年以上的则被归为城镇人口。

2.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资源无法满足农业人口的生产发展需要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使得农村经济总体水平和人均农业收入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农民面临着无田可耕的局面。城镇化发展方向为富余农业人口提供了合适的发展道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亟需生产力的各大城市流动,既填补了城镇劳动人口空缺,又解决了农村生产力过剩的问题。同时,部分乡村也开始走上城镇化发展道路,部分乡转镇,并积极开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建设,带动农村人口就业,为农民提供经济创收机遇,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促进各项产业发展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第二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的现象,产业转型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推动了市政公共建设工程、房地产建设工程以及其他基础建设项目工程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建材生产业、冶金工业生产规模也将随之扩大,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而城镇人口的增加也将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和新兴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相关行业需求,使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得以有效进行。

(3)带动消费结构转型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人口,与之同时还有国民消费模式的改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据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进入城市并长期在城镇地区居住的原农村人口年均人均消费支出每年递增两百元人民币,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进程的日益加快,文化、休闲、旅游等传统服务类第三产业和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水平和消费比重将继续显著提高,城镇人口消费支出将向文化类、休闲类、娱乐类行业不断倾斜,从而带动我国的消费结构转型进一步发展。

(4)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庞大,生产效率低下,工业生产规模虽然较大,然而生产力水平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城镇化建设促使人口资源和物质资源向城市聚集,解决了农村人口过剩、农村土地不足的问题,为工业生产提供动力,并推动了服务行业规模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服务行业的国民经济比重得到显著增加,大大改善了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三、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农民参与度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要正确理解城镇化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要清楚地认识到城镇化并不是消灭农业、农村和农民人口,在现代化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中,应当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福利,使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和待遇。同时,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生产合作社、乡镇企业等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创收,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各界社会力量要主动提供建议、帮助,为农村城镇化扫清障碍,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健康发展。

2.减少社会矛盾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扩张,社会各方利益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涌入城市的农业人口中,农民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截止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已接近两亿人口。然而大部分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却无法得到保障和满足,在劳动报酬、医疗保险、人身保险、生产安全方面,农民工无法享受和城镇人口同等的条件,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保证。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土地改革过程中,征地补偿机制仍需完善,许多农民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金却无法补偿其经济损失,加上就业机会的缺乏,农民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拆迁工作中,政府、开发商与群众之间也存在着较多矛盾,部分拆迁工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相关要求,缺乏与房屋所有人的有效沟通,甚至存在拆迁项目负责人贪赃枉法的情况,导致各种强拆、钉子户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威胁。针对这些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人员要深入调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考虑和平衡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使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更加公正、透明,保证城镇化建设的平稳发展。

3.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各级政府机关和有关领导要把握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以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核心目标,加强各种产业的生产管理,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极维护居民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市人口生产、创新解决后顾之忧;为互联网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增大新兴产业的国民经济比重,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加强城镇人口素质建设,加快城市人口比例的转型,提高人口资源的指令和水准。

四、结束语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准和发展规模,各级政府机关应当深入了解国情,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和各项产业建设情况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城镇化建设机制,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得以平稳、快速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蔺雪芹,王岱,任旺兵,刘一丰.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3,04:691-700.

[2]王鹏宇,毕天平.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24.

[3]李岩.论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J].经贸实践,2015,06:51.

[4]郑佰荣.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探究[J].当代经济,2015,22:134-135.

[5]王玺伟.论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6-7.

[6]刘君.浅谈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机制[J].品牌(下半月),2015,09:106.

猜你喜欢
作用机制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