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2016-01-14 08:22张莉顾祥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张莉 顾祥红

摘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本专业毕业设计工作重点。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从毕业设计实施日程调整、以参加科研项目与科技大赛为契机,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通过加强教学运行、工程实践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对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114-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制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其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界,满足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毕业设计工作有机地结合,对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顺利就业的需要提供了实践平台。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含义

目前,教育部已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工作,结合高校的特点采用分段衔接模式,即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段式,形成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具体设定了每一阶段的明确目标,本科学士阶段重点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使其具备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工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硕士研究生阶段重在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其应具备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要求其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2]。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含义,工程基础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是工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在工科高校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本专业隶属地方教学型大学,我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工程师,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培养具备生产操作系统的设计、运行、技术创新和项目改造的能力;具备工业产品制造、运行、营销及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具备专业工程师、技术员资格,毕业后直接上岗的能力。因此,本专业在校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中加强毕业设计形式,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以本专业涉及的实际工程为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设计项目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把握好毕业设计平台,使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很好地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工程基本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

二、现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结构模式存在的问题

1.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由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组成。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袭闭门式的办学模式,没有树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其次是没有设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实践环节受到校企实践基地条件的限制,使得“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高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应用型的及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技术难题的工程人才。

2.本科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主动。工科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大赛科研团队及实习基地选择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校办学常规:学校是主体,给出安排,学生是客体,按部就班的做。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没有留给学生考虑自身发展、对专业学习提升及就业方向的自主选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兴趣。

3.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存在相对短视的行为。毕业设计应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是教师拟定的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科研、设计项目的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管高校教师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的重要性,目前也有一部分教师已在实践,但要突破固有的执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或因条件有限不易尝试;或担心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科技服务项目而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其结果使得教师很少主动地将“产学研”的合作理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这些人为因素扩大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难度,也很难迅速地将“产学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先进的理论与创新思维纳入到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当中。

4.学校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一方面双方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运行成本大、费用高、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要进行深入、大力度的体制改革,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认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所需的经费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自我发展少、风险意识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而学校在教学任务饱满、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烈。

5.工程实践教育场所缺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应用型工程师,要求在本专业方向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就显现了教学型工科大学存在实践场地有限、资金匮乏等问题,大学生很难在校内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

三、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1.教学改革的目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针对本专业的特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为企业培养在工业一线生产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endprint

2.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为准绳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七个学期的学分分配为:第一学期22学分、第二学期29.5学分、第三学期30学分、第四学期22.5学分、第五学期14学分、第六学期14学分、第七学期13学分、第八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第七学期课程比较少,我们尝试在第七学期后半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同时加快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结束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进行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设计专题体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通过参与多项工程类课题,让学生对企业目前工程环节的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确立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第3~6学期也就是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参加教师工程类科研课题,承担基础科研任务,熟悉企业的管理、工艺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部分毕业设计的重点章节。大四阶段,对毕业设计做最后设计方案的修改,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日程安排,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着重强调学生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或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让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尽量的贴近实际,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质量监控。

3.教学改革的途径。①构建“平台+模块”的毕业设计课程结构体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使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毕业生的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企业学习。②以科技大赛为契机,注重学生科研视野的培训。毕业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校不同级别的工程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把毕业设计计划与大学生科技竞赛题目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科技竞赛所需的基础教育,设置相关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通过在比赛中学习的方式,开阔学生的专业科研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方案规划写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加强学生实施毕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③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指导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师可以从工程类科研项目全局出发,以横向科研项目引领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卓越工程师参加课题组,在实施项目中锻炼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并使先进的科研成果能全面、客观地指导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④建设高水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毕业设计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着重强调现实的工程实施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师常年从事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经验丰富,教师的工程设计特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⑤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是工科大学为提高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质量水平应解决的重要问题,实现高校大学生有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中心场所。由于工科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殊性,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尝试将企业引进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或收取比较适宜的场地费用,使学校更好地开辟实习实践新环境,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建设相融合。这样可以解决企业灵活用人、用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是加强工科型大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毕业设计是建筑环节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加强自我动手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探索了新的应用型建筑环节与能源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力图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模式,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21-29.

[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3):53-57.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