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2016-01-14 00:13:01张晓晨
学理论·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建设戏曲

张晓晨

摘 要: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出发点,以教师为主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支撑点,以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实现校園文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01-03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是培养戏曲艺术人才,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重要土壤。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师资的构建,依托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出发点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大都表现为强调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而作为戏曲艺术院校的学生与普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特点上略有不同。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正是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1.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上并不单纯追求个性化,而是在学生个体条件的基础上讲究感觉悟性、风格流派以及师承关系等等。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辩材定向,‘材是指学员的技艺特点,‘向是指学习哪些流派,做到学员的技艺特点与所学流派特色相近,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果。”[1]因此,沈健瑾教授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就讲到,刚进学校不分行当,都学青衣,随后由于外形以及性格的因素,老师便把她划入花旦的行列。后来,由于个子长得高,学校又将她归入闺门旦、刀马旦进行学习。这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剧目,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也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对每个学生唱念做打各种技能的全面培养。不管是学武生的、学武花脸的,还是学老生、小生、铜锤这些文行的,一样要上武功课、把子课、基本功课,腰腿、打飞脚都是一样的要求。不是说文行的武功课就可以弱一些,学武戏的就可以不学唱。因而,陈国为教授就曾提到,戏曲学校毕业的老旦演员,可以胜任《目连救母》这样繁重跌扑技巧的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基本功素质方面的全面性。

2.人物塑造、锻炼实践

戏曲艺术是靠演员在舞台上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因而其教学内容中很大程度上是实践性的。学生要想将老师所教的理论熟练运用,不仅需要刻苦练功的顽强意志、勤于思考的钻研精神,还需要大量的生活观察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因此,学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舞台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通过教师自身的舞台经验让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孙桂元先生就曾提到,在塑造人物上要抓住人物的典型面,丰富其他侧面。比如在《汉宫惊魂》中为了能将“姚刚”这个人物少年封侯,年轻气盛的特色突出,他在整出戏贯穿了这一人物特点。与此同时,他又分析到性格暴躁的人也有感情脆弱的一面,姚刚谁都不怕,但唯独怕姚期。因而,为了突出二人的父子深情,更为了使人物更加丰富立体,孙桂元先生在处理姚刚拜别父亲的时候,采用了“跪步”,瞬间使一个粗莽的形象中夹入了一丝丝深厚的亲情,令观众看起来更为感人。

刘长瑜女士也讲道为了能够更加正确地表达人物情绪,在舞台上灵活运用京剧中的程式也很重要。例如:圆场,是为了表现人物情绪较为激烈时使用的一种行走方式,在传统戏中运用在焦急寻找,快乐游玩,激动的怒斥等行为中。在《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日寇抓走,铁梅听奶奶讲完革命家史后,心情异常激荡,难以平静,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想起革命者的无私英勇,激起继承革命的斗志。这时的人物情绪正好可运用圆场这一程式来过渡,这也是从内涵和形式上最为接近传统表现方法的程式,但又有别于传统的花旦“圆场”,步幅较大,快而稳,表现了铁梅思绪翻涌后继承革命的决心,既符合了人物,又符合京剧韵律。

3.强调基础、博采众长

在生源方面,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戏曲中专、有的来自专业院团、有的则是已经在专业领域内获得一定成绩的演员再次进修。因此,在学生基本构成上和其他艺术院校也有较大的不同。在某些班级中,我们可以看到,年龄跨越非常大,既有十六七岁刚刚从戏校中专毕业的“小”学生;也有自己的子女都已经上小学的,自己已经踏入社会、工作过许多年的,社会阅历丰富的“大”学生。此外,某些班级中,学生的专业差距也比较大。如虽然统称表演班,但其中有豫剧表演、晋剧表演、昆曲表演、越剧表演等,剧种的不同,学生们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也有较大区别。因此,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强调基础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上,刘习中教授就提到:“老师在教戏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条件的差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条件好的要重点培养,条件弱点的也要帮助他学有所成。条件好的学生可能学东西很快、表现力也强,那么重点就要抓他比较弱的那一部分加强训练,条件弱的学生,他可能基础素质差,那么在教他的时候,老师就要放慢一点节奏,让他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地打好基础。”[2]

此外,虽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但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强调“博采众长”。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能够在不同专业、不同流派的学习过程中以人之长克己之短。马名群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念时,就曾说,“不要有门户之见”,可以多方借鉴。学习的开始是模仿,但是需要学生不断打开眼界,触类旁通,所谓“学死了,用活了”,通过形式追求到精髓。

二、“以教师为主体”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园文化建设支撑点

与普通高校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在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小班教学,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情况。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度,教师的主体地位被自然而然地确立起来。因而,在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支撑点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思想道德文化、学术文化、文体艺术文化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校园文化。

1.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执着于专业、凝聚于艺术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它规定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方向。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教师往往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现出自己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并将之融入血液中去。他们传递给学生的是,你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技巧,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领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带动青年学生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地努力。例如宋富亭老先生曾在78岁高龄时,录制传统戏《刘唐下书》。这本是一出很普通的架子花脸,但是他到了晚年仍然在琢磨如何把这样一出一般用来打基础的戏改得更合理、更有艺术性,使表演技巧的使用更加符合刘唐这个人物,将“死”的程式变为“鲜活”的舞蹈语汇。宋老先生不仅改良了剧中人物刘唐的脸谱,使之更加符合“赤发鬼”既丑陋又狰狞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从剧情和生活出发,对“走边”的舞蹈、亮相、造型等表演套路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创造。这种对于戏曲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青年学生来讲不仅仅是给了他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将对于戏曲艺术执着精神的发扬。

2.学术文化建设——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的

学术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一所高校教师教学的风气,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关键点。在戏曲艺术院校中,讲究直观教学,老师必须能够很好地给学生做示范,同时对学生加以启发。杨韵清教授在讲授《失街亭》的“三报”时,不仅要亲自示范,让学生生硬模仿,还要通过这一剧目启发学生领悟强调戏曲中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白“三报”的人物情绪皆不同。第一报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因为马谡的战略布局就是失败的,所以语气比较平淡低沉。第二报,“司马懿大军离西城不远”!真来了,这就是稍有点惊了。等到第三报,大军已来到城下,这时候内心的潜台词就多了,诸葛亮也有点沉不住气了。这样“三报”的递进关系就明晰了,一层一层台阶式地上去了。学生只有真正领悟到他们所学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所要表达、传递的东西,才能在演绎中做到最为精准的表现。这就给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会演戏,而且要勤思考,善启发。当教师们在钻研表演技巧,分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升华。刘长瑜女士就说道,教学过程也是反思自身艺术创作中的不足和遗漏的途径。例如,她扮演的花旦行当多是青春少女,在声音的要求上必然要甜美清脆。而很多学生在唱念中发“梭波”辙时,声音好听了,但字就不圆润了。从学生身上发现了问题,检查自己的演出录像、录音,也存在这个缺憾。做演员时没有觉察,一带而过。通过教学,反复比较,寻找差距,总结出了是口型的问题。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使自身在演绎技巧的掌握上更为牢固和坚定。

3.文体艺术文化建设——注重合作,联动专业

文体艺术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文体艺术文化建设常常与学生的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然而在艺术院校,“文体艺术”就是学生们的专业,就是他们的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专业建设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专业学习的推动作用,形成良好的文体艺术文化氛围,呈现出更多、更为优质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党团组织活动,激发大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发挥专业特色的同时,注重专业思考。在校园内部活动中,可以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一方面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相关艺术领域的认识和关注,使学生们在文体艺术创作中了解到互助、协作的作用,避免文体艺术活动陷入纯粹的娱乐性质。在校园外部活动中,如国庆、奥运等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的社会性文体艺术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重文化建设的延展性和继承性,使学生不同年级之间有传、帮、带的运转意识,增强学生整体的凝聚力。

三、“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力求培养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繁荣、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因而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上。

1.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并非可以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这种继承是潜移默化的,是渗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实践当中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学了一出戏,就是继承了传统文化,而是说在长期的戏曲学习侵染中,对于传统文化点点滴滴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学习昆曲表演的学生,由于从年幼时期就必须学会背诵《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大段唱词,辞藻之精妙,音韵之雅致,让这些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之中。对他们来说,古文并不陌生,古语并非难懂,他们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将传统文化吸收了进去。再如传统戏《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手持牙芴根本不能抬头看太后,这是当时的礼仪。学生学了这出戏,就必然要去了解每个动作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此外,学生们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在加之他们的专业情结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愈加浓烈,造就了他们也有主动了解、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愿望。这也是他们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成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2.民族文化的传递

戏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其传递过程不仅仅停留在舞台上。为了推动戏曲艺术的传递,高等戏曲艺术院校不断探索多种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带动戏曲艺术的传播。例如高等戏曲艺术院校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平台,带领学生到各地进行戏曲考察,了解戏曲发展生态,增强学生戏曲理论知识。此外,高等戏曲艺术院校长期与一些小学合作,开展“中华戏曲进课堂”活动,组织部分本科生到社区小学中,为小学生传授戏曲知识、戏曲唱段。所谓教学相长,很多学生反映,通过教学活动,让自己在专业上更加孜孜以求,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避免一些“坏习惯”教坏小学生。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并非舞台实战演出,但是却达到了锻炼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挥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戏曲这种民族文化传递给更多地民众,扩大受众群体,提升戏曲的吸引力。

3.戏曲文化的创新

为了让戏曲有所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当然创新的难度是很高的,它需要在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共同商讨、构建、磨合的情况下,实现多个领域,如导演、劇本、舞台、表演的多重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刘秀荣教授在回忆现代戏《四川白毛女》的创作时,就提到这是对演员的一次锻炼和升华。因为当时用京剧来演现代戏还是一个新课题,如果还沿用京剧传统的一些程式化的手段,就不能很好地塑造这种现代人物,甚至会格格不入、不伦不类,给观众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如何用京剧的技巧、艺术手段来塑造现代人物成为当时大家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很多现代题材的剧目,通过京剧、越剧、川剧等很好地呈现出来,大大促进了整个戏曲领域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扩展,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支撑点、落脚点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依托于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才能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戏曲艺术人才,进而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德光. 谈艺(上)[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95.

[2]董德光. 谈艺(上)[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3.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文化建设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8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