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翠风 王惠萍 尉秀峰 李 涛 林聪聪 贾婧萍
①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 265200 ②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64025 E-mail:whping1960@163.com
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1
宫翠风①王惠萍②尉秀峰①李涛①林聪聪①贾婧萍②
①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265200②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64025E-mail:whping1960@163.com
【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患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测量,选取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抑郁程度在重度以上的患者136名进行问卷调查,组成研究组。同时,选取130名心理健康的高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调查,并采用回归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抑郁发病前有较多的创伤经历,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r=6.42,P<0.01)。结论: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是导致青少年罹患抑郁发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童年期;创伤经历;青少年抑郁症;汉密顿抑郁量表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震惊了社会,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失衡。抑郁是青少年的常见症状[1],青春期是抑郁的高发年龄阶段,这个时期,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形成,会有各种烦恼,这种烦恼作为应急性突发事件可能是诱发因素。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童年遭受较多的心理创伤,如受虐、丧失、分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遇到的应激事件逐渐增多,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加大,青少年抑郁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自杀事件也更多了。人们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很多误解,也更容易导致抑郁、自残、自杀的状况发生。国外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心理创伤是成年后抑郁发生与否的较强预测因子[2]。因此,童年创伤性经历对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抑郁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遇事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身体多处不适等,且自信心差,生活事件把握性差[3]。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有不断上升和发病年龄更小的趋势,其终身患病率达到15%~20%[4],接近于成人。青少年抑郁症的复发率高达40%~70%[5],青少年的抑郁与成人相比,出现时间比较隐蔽,它的发生通常有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使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增加2~4倍。抑郁可以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和发育,以及在学校的表现、与同龄人的关系等,甚至导致自杀[6]。由于抑郁心理状态会增加患者痛苦,因此会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学习和交往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7]。有学者研究表明,童年创伤经历显著影响青少年抑郁,并且性虐待和情感忽视经历对抑郁的影响尤为严重[8]。为了进一步了解童年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作者对青少年抑郁的创伤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便科学地干预抑郁症青少年患者,提高人们对童年创伤的重视,让儿童远离童年创伤,以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2012-2014年青少年抑郁患者200人,从中选取符合条件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36名,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3]。其中,男76名(55.88%),女60名(44.12%),男女比例无差异(P>0.05);年龄15~19岁,平均(16.67±1.42)岁;同时选取某高中学生130名,其中,男70名(53.85%),女60名(46.15%),男女比例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9]采取1~4级评分,请被试仔细阅读每一条陈述句,根据最适合被试情况的进行选择,1(代表从无),2(代表有时),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如此)。20个条目中有10项是反向计分,其余10项为正向计分,来评定抑郁严重程度,并计算抑郁指数,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选取抑郁指数在0.7以上的重度抑郁患者作为被试。
1.2.2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9]由经过训练的两名测评师进行联合检查,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待检查结束后,两名测评师分别独立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对照,并与SDS结果进行比较。评定标准采取5(0~4)级评分标准,0(代表无),1(代表轻度),2(代表中度),3(代表重度),4(代表极重度);少数项目评定则为0~2,分3个等级。选取总分35分以上的重度抑郁者并SDS抑郁严重度指数在0.7以上者作为被试。
1.2.3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10]由Bernsleinl于1998年编制,是用于评估儿童被虐待经历的自陈式问卷,包含5个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每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1分:从不;2分:偶尔;3分:有时;4分:经常;5分:总是,其中2,5,7,13,19,26和28需反向计分。分值越高,创伤经历影响也越严重。该问卷用于高中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1]。在这个问卷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两个项目,调查其亲人亡故、父母离异(分居)的情况。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1.7,对数据进行t检验,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早期创伤比较
表1显示,研究组有一种创伤、两种创伤、三种童年创伤经历的人数百分比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P<0.01)。总的说来,有48.5%的青少年抑郁患者童年期经历过创伤(包含一种创伤、两种创伤、三种创伤),而对照组只有20%的人经历过创伤。调查结果还表明,在研究组中有24.5%的青少年经历过与亲人分离,20.8%的经历过被忽视,20%的经历过情感虐待,17%的经历过躯体虐待,8.2%的经历过丧失。
2.2研究组与对照组各因子的比较
由表2可见,研究组青少年的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亲人亡故、父母离婚(分居)的得分也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
2.3抑郁水平的回归分析
青少年抑郁发病前有较多的创伤经历,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r=6.42,P<0.01)。童年期创伤性经历包括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5个因子,将上述5因子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青少年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抑郁症组的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具体说来,情感忽视,Waldχ2=4.663,P<0.05;躯体忽视,Waldχ2=4.516,P<0.05;情感虐待,Waldχ2=8.968,P<0.01;性虐待,Waldχ2=4.489,P<0.05;躯体虐待,Waldχ2=1.002,P>0.05。因此,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4因素对青少年的抑郁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躯体虐待的预测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讨论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①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中,有一种创伤、两种创伤、三种童年创伤经历的人数百分比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②在创伤的因子中,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亲人亡故、父母离婚(分居)的得分也显著地高于对照组;③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因素对青少年的抑郁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该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有研究者指出青少年遭受过童年期性创伤等灾难性事件后,易导致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童年创伤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12-13]。国外相关研究也证实,童年创伤经历和青少年的各种精神障碍高度相关,尤其是抑郁情绪,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是抑郁症发作的易患因素[14-15]。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青少年患者在经历童年创伤时,由于其情感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早年亲子关系差,就会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当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会缺乏应对现实的能力,容易重复过去不良经验的体验,造成情绪的焦虑和抑郁;②儿童期创伤性经历,让他们长时间地生活在被忽视、被虐待的状态中,使儿童与成人没有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表现出自卑、胆怯、无助等特点,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最终影响了儿童形成正性自我系统,也会导致抑郁。
重视儿童期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能够改变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模式。因此,在国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组成干预小组,来共同帮助青少年抑郁症解除痛苦。这种工作模式也逐渐被我国的精神科医务人员所接受,虽然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我们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对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首先,要加强对儿童期创伤性经历的关注,让教育者了解儿童期心理创伤与抑郁症的关系,减少、杜绝童年期的创伤性事件,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创伤经历进行评估,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系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达到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症状复发的目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Angold A.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aspects[J].Br J Psychiatry,1988,152:601-617
[2]Arnow B A.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adult health and psychiatric ontcomes,and medical utilization[J].J Clin Psychiatry,2004,65(12):1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Gong Cuifeng,Wang Huiping,Wei Xiufeng,et al
Yantai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Hospital,Yantai 265200,China
2014,46(1):88-91
[2]武娇,吴云涛,冯淑秀,等.抑郁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1111-1114
[3]Hill R M,Pettit J W.Suicidal ideation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s of perceived burdensomeness,thwarted belongingness,and perceived rejection due to sexual orientation[J].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12,42(5):567-579
[4]熊燕,邓云龙.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生存理由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66-273
[5]张冰,段彩彬.大学生自杀意念研究概述[J].青年与社会,2014,62(10):55-55
[6]Tang J,Yu Y,Wu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ies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A cross-section study[J].PLoS One,2011,6(4):e17977
[7]张东伟.高校大学生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7(6):675-677,680
[8]石统昆,施丽娜,周丽琴,等.大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69-70
[9]常向东,马丹英,胡静雅.149名青少年罪犯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2):175-176
[10]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2):94-95
[11]Wong P T P,Reker G T,Gesser G.Death attitude profile revised: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 toward death[M].Washington:Taylor&-Francis,1994,121-148
[12]廖芳娟.台湾警察之死亡态度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00
[13]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765-768
[14]高正亮,童辉杰.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60-186
[15]吴玲,王小丹,田冶.海南医学生自杀意念的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87-1588
[16]贾改珍,郭康,王丽萍,等.烟台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9):714-717
[17]廖震华,王文强,丁丽君,等.厦门市18岁及以上人群自杀意念的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9):840-843
[18]Mueller A S,James W,Abrutyn S,et al.Suicide ideation and bullying among US adolescents:Examining the intersections of sexual orientation,gender,and race/ ethnicity[J].Am J Public Health,2015,105(5):980-985
[19]杨艳杰,邱晓惠,杨秀贤,等.哈尔滨市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103-1106
[20]巢传宣,杨艳.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1):26-29
[21]周宏岩,王伟,徐洁.大学生死亡态度的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23(1):25-28
[22]王仲星,王欣星,兴美丹.应对方式和安全感对中医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33-434
http://www.cjhp.com.cn/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umatic experiences in childhood on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Methods:SDS and HRSD were measured in 200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and 136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questionnaire survey.130 healthy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Th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ttacked before more trauma,and traumatic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cidenc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r=6.42,P<0.01).Conclusion: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 is very big,it is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depression.Therefore,it is significant to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childhood.
【Key words】Childhood;Trauma experience;Adolescent depression;HRSD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190013)
中图分类号:R3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7-1076-04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7.031
(收稿时间:2016-01-08)
·论著·(发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