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抽象性对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影响*1

2016-01-14 05:07高晓雷赵三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7期

高 蕾 高晓雷 赵三丰

中国.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语义抽象性对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影响*1

高蕾高晓雷赵三丰

中国.西藏大学师范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目的:考察语义抽象性对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影响。方法: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开展实验。结果:在学习阶段为英文具体词语义判断,测验阶段为藏文具体词词汇判断时,已学词的反应时与正确率与未学词相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反应时,F(1,31)=2.56,P>0.05;正确率,F(1,131)=1.98,P>0.05),不存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在学习阶段为英文抽象词语义判断,测验阶段为藏文抽象词词汇判断时,对已学词的反应显著快于未学词,且正确率更高,存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反应时,F(1,31)=17.58,P<0.001;正确率,F(1,131)=15.58,P<0.05)。结论:英文抽象词与其藏文对译词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支持词汇联系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

【关键词】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语义抽象性

双语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并实际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1-2]。按照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双语者分为熟练双语者与非熟练双语者[3]。在西藏地区,藏族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开始接触英文,英文通常作为除藏语和汉语之外的第三语言而进行学习,因此,西藏地区藏族学生群体中非熟练藏英双语者普遍存在。

在双语研究领域,研究者最初重点关注的是双语的记忆表征问题。对于双语记忆表征的两种形式,即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究竟是独立存储还是共同存储在研究之初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与语义均为独立存储[4-5],也有研究认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汇为独立存储,语义为共同存储[6-9]。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义是分层存储的,词汇表征独立存储,语义表征共同存储。在双语表征是否共同存储这一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存储方式上,也就是双语语义是以什么方式被存储的?依据双语者第二语言熟练程度的不同,研究者提出了3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这3种模型为Potter等人提出的词汇联系模型,Kroll等人提出的语义中介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词汇联系模型认为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直接联系,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与语义表征需要借助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才能取得联系。语义中介模型则认为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但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都可以直接与语义相联系,通达语义表征。修正层级模型认为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取决于两种语言的熟悉程度,当第二语言处于不熟练水平时,两种语言的联系模式属于词汇联系模式,当第二语言达到熟练水平后,第二语言词汇可直接通达语义,但词汇联系并未消失。

研究者在进行双语语义存储方式,即语言联系研究时,也关注到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双语者的语言联系?目前经过实验证实,影响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因素有:双语者的语言熟练程度[10]、语言的相似性[11]、语言的编码方式[12]、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13]、词频效应[14]。同时,de Groot和Nas也提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存储(表征)方式是多维的,它可以取决于语言的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也可以取决于语义的抽象程度[15]。Taylor以法语-英文双语者为被试进行词汇联想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更强的具体性效应和形态效应,即具体词比抽象词的联想一致性更高,两种语言同形态比不同形态的联想一致性更高[16]。再者,在语言表征(存储)方式的研究中,Bleasdale研究发现,高意象词只能启动高意象词,具体词只能启动具体词,抽象词也只能启动抽象词,这可能说明了高意象词和低意象词,具体词和抽象词是分别存储的[17]。Paivio和Desrochers研究也发现,具体词共同表征,抽象词分别表征[18]。不难发现,上述两项研究证明了具体词与抽象词的表征(存储)方式是不同的。既然语义抽象程度影响着语言表征方式,而我们知道,语言表征方式势必会影响到语言间的联系。那么,可以再次推断出语义抽象程度会影响到语言联系。但是具体词与抽象词,也就是语义抽象程度的不同对语言联系的影响是否相同,以往研究并未做出明确回答,有待探讨。

与此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de Groot和Nas指出,语言的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会影响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语义存储(表征)方式。而藏语和英文同属于拼音文字,都具有形-音对应的特点。但是,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文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语源不同。同时,由于文化、心理、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藏族学生英文学习成就外在表现低,在校内考试,英文水平测试,考研,出国深造等个人成就方面存在障碍[19]。因此,即便藏英双语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藏英双语在藏族学生的语言结构中并不存在记忆上的语言联系,而是作为两种独立的语言存在于藏英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之中的。针对藏英双语者的语言联系,崔占玲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藏语和英文之间没有直接联系[20]。但她的研究中只选取了具体词为实验材料,同样没有对语义抽象程度的不同对语言联系的影响是否相同做出回答。

因此,本研究拟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探讨抽象性对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影响。该范式共有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假如测验阶段对学习阶段呈现过的词反应更快更准,说明这部分材料在学习阶段得到激活;相反,则说明这部分材料未得到激活。本研究以西藏某高校英文专业本科藏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具体词和抽象词对藏语词启动效应的大小,从而推断语义抽象性对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影响。考虑到具体词与抽象词更具表象性,可能更容易提取加工线索,而崔占玲以具体词为实验材料研究发现,藏语和英文之间却没有直接联系。抽象词与具体词相比,加工提取的难度会更大,因此,我们预期抽象词也不会带来启动效应,藏语和英文抽象词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在学习阶段完成语义判断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探讨英文具体词和抽象词对藏语对译词启动效应的大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西藏某高校49名英文专业藏族大学生参与了本实验。其中男生22人,女生27人,平均年龄为24岁。所有被试均一直生活在西藏,从小学三年级或初中阶段开始接触英文(接触英文平均年龄为12岁)。实验前,让被试用7点量表自评藏语、英文言熟悉程度。结果显示,被试藏语、英文的自评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5.36和2.90。t检验结果表明,被试的藏语、英文的自评平均熟悉程度差异显著(t=11.09,P<0.05)。被试均为右利手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躯体和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测验词类型:已学、未学)×2(抽象性:具体词、抽象词)混合设计。测验词类型、抽象性均为被试内变量。学习阶段词语均为英文,测验阶段词语均为藏语。因变量为被试在测验阶段对藏语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1.2.2实验材料参照《英藏对照词典》,以美国国家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与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词频表中的前5000词为基础,从中初步筛选出较为常见的英文名词443个,其中具体词262个,抽象词181个,由藏语专业学生将其译成藏语对译词。之后由3名教师和5名研究生对选取词的语义抽象性进行评定,删除词汇语义抽象性模糊词语,二次筛选出英文词及其藏语对译词共177个,其中具体词100个,抽象词77个。最后再匹配藏语和英文词长,选取120组两种语言的材料为评定材料,包括藏语与英文两组,每组中具体词和抽象词各占1/2。请10名同质被试对两组材料做熟悉度判定,其中最熟悉的词评定为7,最不熟悉的评定为1。评定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平均熟悉度为藏语6.38,英文6.25。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语言词汇的平均熟悉度差异不显著(=1.83,P>0.05)。将60个英文具体词和60个抽象词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1组作为学习材料,测验阶段则包括所有材料的藏语对译词。在学习阶段加入与学习材料等量的同一语言词作为填充材料,测验阶段添加同等数量的同一语言假词。藏语假词通过改变其后加字或下加字,将其变为有发音但无意义的词语。实验中所有材料只随机呈现1次,填充词不重复出现。

1.2.3实验程序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在计算机上进行。被试首先阅读总指导语,然后按"Q"键进入练习阶段,每一阶段的语言类型和实验任务在该阶段的指导语中给以说明,之后完成学习和测验阶段的任务。

显示屏幕上一次只呈现一个词。实验时,被试端坐在距离计算机屏幕75cm处,屏幕中央首先呈现红色"+"注视点,持续500ms后消失。随之呈现词,要求被试又快有准的判断呈现的词是否属于具体词,如果属于具体词,按"F"键,如果属于非具体词,按"J"键,按键反应后,单词消失。实验中,平衡被试左右手按键反应(即一半被试的用手按此规定,另一半反之)。如果被试在2000ms内仍未做出选择,单词自动消失。学习阶段当中,对被试的反应给予反馈。空屏500ms后则继续进行下次测试,直至该阶段结束。在两个阶段之间被试有短暂的休息,可自行控制。休息后被试阅读测验阶段的指导语,理解后按"Q"键进入测试阶段。测试阶段为真假词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词是否是真词,真词则按"F"键,假词按"J"键(一半被试用手按此规定,另一半反之)。程序与学习阶段相同。软件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计时单位为ms。整个实验持续约20分钟。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0.0对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包括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两种统计处理。

2结果

统计结果时,被试练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的填充词的数据不作分析,只对测验阶段每种条件下被试对正式实验词的反应时间与正确率进行统计。删除判断正确率低于70%的被试,共删除了5名被试。删除被试反应时间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和极端数据,总共删除数据占总数据的3.28%。分别对有效数据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两种统计处理。被试每种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见表1。

2.1反应时

经方差分析,测验词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31)=16.73,η2=0.35,P<0.001,F2(1,131)=12.64,η2=0.09,P=0.001,已学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条件下。抽象性的主效应显著,F1(1,31)=6.59,η2=0.18,P<0.05,F2(1,131)=4.82,η2=0.04,P<0.05,对具体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抽象词。测验词类型与抽象性交互作用被试分析边缘显著,F1(1,31)=3.59,η2=0.10,P=0.068,项目分析不显著F2(1,131)=2.02,η2=0.02,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具体词在已学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未学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抽象词在已学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未学条件(P<0.001)。其他主效应均不显著。

2.2正确率

经方差分析,测验词类型与抽象性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131)=7.12,η2=0.19,P<0.05,项目分析不显著F2(1,131)=1.69,η2=0.01,P>0.05,具体词在已学条件下的正确率与未学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抽象词在已学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未学条件(P<0.05)。其他主效应均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学习阶段为英文抽象词语义判断,测验阶段为藏文抽象词词汇判断,对已学词的反应显著快于未学词,且正确率更高,存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学习阶段为英文具体词语义判断,测验阶段为藏文具体词词汇判断,已学词的反应时与正确率与未学词相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这说明在英文的语义通达中,只有英文的抽象词激活了藏语对译词的语义表征,而英文的具体词没有激活了藏语对译词的语义表征。由此可以推断,英文抽象词与藏文抽象词直接联系。

3讨论

3.1不同抽象程度英文词对藏文对译的启动效应

本研究以非熟练藏英双语者为被试,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考察不同抽象程度英文(具体、抽象)对藏文的启动效应,以探究语义抽象性对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语言联系的影响。研究发现,英文抽象词与藏文抽象词直接联系,支持词汇联系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尹辉在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中发现,藏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习惯借助媒介语汉语对目标语英语进行转换和加工,但是当目标语言英语的难度超出了藏族学生使用汉语来理解的范围时,他们会习惯性地调用最熟悉的母语藏语的知识和认知系统来帮助理解[21]。另外,本研究在实验前对被试的调查中发现,藏族学生从正式学习英文开始直至进入大学的英文课堂,英文教师的教学中介语言普遍为汉英结合语,使用的英文课本一直都是汉英对照的教材,没有专门为藏族学生编写的藏英对照教材,汉语已经普遍作为藏族学生英文学习的学习媒介语使用。在英文学习过程中并未进行过藏英单词或句子互译的练习,英文考试的形式也与汉族学生英文考试的形式相同。对于那些较长或不易理解的单词,藏族同学往往更倾向于使用藏语作为发音的标注和注释。因此,本研究中英文和藏文具体词之间没有产生启动效应,我们认为是由于具体词相对更容易理解,藏族学生使用了媒介语汉语参与了加工,致使藏族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于在汉英、藏英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不在藏英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导致英文具体词对藏文具体词没有产生启动。同时,由于英语中的抽象词较具体词而言更加难以理解和内化,因此,藏族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偏向于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藏语来理解单词的意思和记忆单词,致使藏英之间更可能建立起直接联系,因此实验结果显示在抽象词部分产生了启动效应。

3.2本研究对藏族学生英语教学的启示

少数民族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语言使用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汉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应对上述因素加以考虑。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重视其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而目前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却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大纲设置、教材编写,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按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进行的[22]。已有研究也发现,无论藏语还是汉语作为英文学习的媒介语,对学生都会产生负迁移作用,而习惯用英文思维的藏族大学生英文成绩较高[21]。因此,在藏族学生英语学习之初,教师可以根据英文词汇抽象性的不同,以不同的媒介语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应根据藏族学生自身母语与第二、第三语言语言联系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藏语和汉语的干扰,逐步培养他们的英文思维,使他们保持适度的焦虑情绪,增进其良好英语学业情绪的形成和发展[23]。同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的差异,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投入方面给予激发与引导[24]。作为学习者,藏族学生自身则需要努力摆脱借助藏语和汉语理解英文的习惯,努力培养自身语,增加对英文的兴趣,以期实现双语、多语的自由转换。

在本研究条件下发现,非熟练藏英双语者英文具体词与藏文对译词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英文抽象词与藏文对译词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支持词汇联系模型和修正层级模型。在藏族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根据藏语与第二、第三语言语言联系模式的不同而开展。

参考文献

[1]Grosjean F.Another view of bilingualism.In:Harris R(Ed.).Cognitiv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s[M].Amsterdam:Elsevier,1992:51-62

[2]Francis W S.Cognitiv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memory in bilinguals:Semantic represent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193-222

[3]Gao H,Han L X,Bai H M,et al.Study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mandarin-English non-fluent late bilinguals[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3,29(11):1097-1110

[4]Glanzer M,Duarte A.Repetition between and within languages in free recall[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1,10(6):625-630

[5]Keatley C W,Spinks J A,De Gelder B.A symmetrical cross-language priming effects[J].Memory & Cognition,1994,22(1):70-84

[6]Potter M C,So K F,Von Eckardt B,et al.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proficient bilingual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1):23-38

[7]Smith M C.How do bilinguals access lexical information[J].Tutorials in Bilingualism: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1997:145-

The Effect of Semantic Abstraction on the Language Contact of Non Proficient Tibetan and English Bilinguals

Gao Lei,Gao Xiaolei,Zhao Sanfeng

Normal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Tibet Lhasa,Tibet 85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emantic abstraction on the language contact of non proficient Tibetan and English bilinguals.Methods: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task of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paradigm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Results:It was found that,when in the learning phase to complete the semantic judgment task of specific English words,and in the test phase to complete the lexical judgment task of specific Tibetan word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ction time and the correct rate of the learned and no learned words(reaction time,F(1,31)=2.56,P>0.05;correct rate,F(1,131)=1.98,P>0.05).Cross 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did not exist.In the learning phase to complete the semantic judgment task of abstract English words,and in the test phase to complete the lexical judgment task of abstract Tibetan word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ction time and the correct rate of the learned and no learned words(reaction time,F(1,31)=17.58,P<0.001;correct rate,F(1,131)=15.58,P<0.05).Conclusion:The response to the learned words i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no learned words,and the correct rate is higher.Cross language long time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was exists.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bstract words of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 of Tibetan.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lexical connection model and the modified level model.

【Key words】Non proficient Tibetan and English bilinguals;Language contact;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Semantic abstaction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藏族大学生英语词汇表征激活模式实验研究”(编号:2014QCX085)

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7-1004-05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7.013

·论著·(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