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市景明老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16-01-14 04:19郭幸菲
智富时代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发展现状

郭幸菲

【摘 要】景明老虎是河南沁阳市独特的民间艺术之一,融合了舞蹈、杂技和武术等艺术特征。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景明村耍老虎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特征,并对其发展现状做出了详细描述,揭示了当前“耍老虎”面临的传承危机,提出了加大对该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和促进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景明老虎;历史渊源;内容特征;发展现状

目前,沁阳市的山王庄镇张坡村、太行办事处的马坡村、怀庆办事处自治街、西万镇邗邰村、王召乡的彭城村等20多个村街均有“耍老虎”表演,而景明村的“耍老虎”最具有代表性。沁阳景明村的“耍老虎”这一祭祀娱乐形式,是中原文化民俗园里的一朵娇艳的奇葩,它植根于民间,历久而弥新,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精神享受。

一、历史渊源

沁阳景明村“耍老虎”这―民间艺术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它始于明末清初,兴于清朝中期,并流传至今。开始的时候,这种娱乐活动主要用在春、秋两季祭祀社神的日子,借以壮声威、示隆盛。至清朝中期、随着经营四大怀药而形成的怀庆商帮的不断发展壮大,耍老虎这一以祭祀为主的舞蹈形式也随着商人们的足迹,北上太行,南抵长江,到今山西晋城的“小口村,黑石岭、草底铺、晋庙铺、大箕”等村镇。怀庆商人于清康熙年间在汉口建造了怀庆会馆(即汉口药王庙),其规制位列汉口八大行帮之首,每年在新药开市之时耍老虎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娱乐形式,就随着商队前往汉口助兴。

二、基本内容

“耍老虎”作为一项表演活动,主要环节有双虎拜四方、大刀破虎、单枪擒虎、双刀劈虎、三股钢叉擒虎、二节鞭打虎、三节鞭打虎、二虎争食、黄虎登椅、黑虎戏水、虎跃天梯、啸天揽月、虎破板凳阵等情节。与之相配,“耍老虎”需要天梯、八仙桌、长矛、单刀、双刀、二节鞭、三节鞭、三股钢叉等道具作为配合。老虎服装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钢鞭制成,虎头也用竹、铁丝做骨架,由纸糊上彩绘制成。

老虎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大老虎”和“小老虎”。“大老虎”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小老虎”由单人完成。伴随着锣鼓表演各种动作,有扑、跌、甩等,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神气活现,搏得观众掌声不断。

在配乐上,需要牛皮大鼓、大锣、钢镲、笙和唢呐的互相配合。根据情节进展,将配之以不同节奏的音乐。在双虎拜四方、黑虎戏水等冲突性不高的环节时,配乐采用节奏较为缓慢的《行路曲》;而在三节鞭打虎、虎跃天梯等有着激烈冲突的环节时,配乐采用的是节奏较快的《紧急风》。

三、基本特征

(一)“耍老虎”具有舞蹈的特征。它是一种群体舞蹈艺术表演,演员们在锣鼓和道具的配合下,通过舞蹈动作把老虎的威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二)“耍老虎”具有武术的阳刚性。无论是蹦方桌、蹦大椅、上云梯、过天桥,还是窜板凳,景明虎舞的表演形式上体现了武术的基本特征。

(三)“耍老虎”具备杂技的惊险性。蹦大椅、过天桥等环节都具备了中国杂技的高难度动作,整个表演充满了惊险性和观赏性,能够极大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四、发展现状

景明村的“耍老虎”是沁阳市“耍老虎”表演中影响范围最广的传统民间艺术。2014年,景明老虎成功申请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2015年正月初八,景明村“耍老虎”队赴焦作参加比赛,获得第三名的成绩。2015年正月十三,景明村“耍老虎”队参加沁阳市举办的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佳绩。

景明老虎主要在每年10月1日的庙会和春节期间表演,春节演出时间是除夕夜、正月初一、初四、初五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景明与义庄有着历史悠久而密切的社亲关系,因此每年正月初四景明艺人到义庄耍老虎,初五义庄艺人来景明村表演武术,初五之后景明艺人会在本村和镇上表演。

目前景明村“耍老虎”艺人有王宝、黄有来、王印怀、景良等代表人物。75岁的黄有来是村中“耍老虎”的带头人,他主演“大老虎”中的“虎尾”,从十七岁开始学习“耍老虎”至今他已经耍了近六十年。现在由于身体不太好,黄有来很少参演“耍老虎”,但仍然负责“耍老虎”的设备的保管,并指导新一代“耍老虎”的艺人。55岁的王印怀主演“大老虎”的“虎头”或者“小老虎”,现在依旧活跃在各个“耍老虎”表演中。景良最擅长表演“虎头”,现在58岁,身手敏捷,步伐矫健。目前景明村“耍老虎”约有三十多位艺人,其中17岁的薛小磊和18岁的宋世杰师从王印怀和景良,是村里学习“耍老虎”最有潜力的新一代传承人。

根据接受调查的“耍老虎”艺人们描述,“耍老虎”这门民间艺术正走向衰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迫于生计需要出去打工,只有在春节期间回乡时学习“耍老虎”,这不仅造成了传承人员的缺失,更加重了学习这门艺术的困难。

从经费问题上看,老艺人多次提到,“耍老虎”得到政府的资助很少,而且演出得到的奖金大多为购买设备服务,艺人们不仅没有从中得到收入还要自己出钱购置服装等,长期以后艺人们传承这一艺术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可见,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经费难题。

从“耍老虎”自身角度来看,它不仅有地面表演,如双虎拜四方、单刀擒虎、二虎争食等,还包括梯上表演如登云梯、过天桥等。梯子高度七八米、十米、十二米不等,像过天桥这一环节,一般需要八个梯子,绑起来较难,危险度较高,所以现在过天桥已经不再搬上舞台。现存的表演道具如虎头、虎皮现在都比较陈旧,专门用于演出的梯子也所剩无几,再加上耍老虎需要演员有健壮的体格,一定的武术基础以及较高的胆量,这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这门艺术很难完整上演。

从外部条件来看,大众文化需求的改变,“耍老虎”等民间文艺的地位受到流行文化的挑战。根据艺人们描述,每年春节观看表演的观众很多,但对学习这门艺术的热情不高,观众们也希望“耍老虎”的动作有所创新。

可见,“耍老虎”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因此,我们提出了几点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这项民间艺术进行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的力度,深入民间,走进艺人家中调查研究,整合相关历史文化资料,推进该项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将文化资源永久保存。

其次,将相关文物遗址申请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参加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申报工作,以加强对“耍老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民间收集与“耍老虎”相关的文物典籍,创办文物馆、历史资料馆等向村内村外宣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理念创新,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最后,要积极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即将民间艺术打造成特色品牌,以它蕴含的美好寓意为特色,为需要表演的婚庆机构、新开张的企业服务,通过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参演人员得到相应的收入,同时还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化。同时,为更好地做好“耍老虎”的品牌建设,在进行无形艺术产品销售时,可以通过举办专场演出、景区活动等直接或附加方式进行营销。借助靠近城市的地缘优势,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耍老虎”这种民间传统艺术作为一种卖点亮点,与相关旅游产业附加式销售,可以更好地在传承发展“耍老虎”的过程中发展本村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柏松.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2]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01).

[3]王金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发展现状
高州民歌源流考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