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

2016-01-11 14:26吴玲华陈玉嵘
雪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背景改革

吴玲华 陈玉嵘

【摘要】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也不断冲击着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人文学科。连续几年就业率持续的下降已经充分预示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根据网络社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状况,改革可以从人才定位上和課程设置方面去探索。

【关键词】网络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麦可思公司连续几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所做的数据统计来看,自2008年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连续两年排在“红牌预警专业”前十位,就业情况十分不理想。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稍有好转,但依旧在“黄牌预警专业”前十名的黑名单之列。2014年,麦可思公司曾在中国教育在线上关于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上就提到过2014年高考专业,汉语言文学再次被列入“就业预警本科黄牌专业”,位居第四!在此之前,自1910年的中国文学门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者,但如今的汉语言文学却在逐渐走向没落,其发展现状令人忧心忡忡:

(一)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2005年的中国社会已朝着现代化网络社会迈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同年实施的全国高校扩招政策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壮大到一个新的巅峰。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隐患也出现了,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却在专业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合适的岗位供过于求,就业压力不言而喻。

(二)专业人才定位过于陈旧

目前有许多高校仍旧沿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考察,缺乏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新定位,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曾被戏谑称为“万金油”专业。在国家既定的招生规则暂时不能被打破的前提下,高校应该积极的根据市场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做出科学可行的判断与调整,力求以社会背景为导向培养出适合社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三)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萌芽初期,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表中,已经涵盖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等专业课程。随即笔者选取了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五所代颇具权威的高校,又在湖北省随机挑选了五所大学进行统计,课程相似率高达90%!与“中国文学门”课程也颇为相似。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学校注重理论研究,湖北省内五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入了一些实践性课程,但这些课程却只占了总课程的不到l0%。也就是说,虽然部分高校试图将本专业学生从文学研究方向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化,但是步伐过于偏小,很难从根本上走出汉语言专业目前的窘况。

二、网络背景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该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随即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在前程无忧网站上,用“汉语言文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5963条招聘信息,招聘公司涉及各行各业。(数据截至2015年8月25日)但是当笔者将工作岗位定位为学术科研再去搜索,发现没有符合条件的职位。于是笔者以同样的关键词在高校人才网上面搜索,能搜索到的岗位仍旧寥寥无几。换言之,大多数高校倾注90%以上的精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为了那不到10%的工作机会!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方向

(一)准确科学的人才定位

丽水学院率先提出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成“专业运用型人才”,并且采用“2+2”教学模式,将两年的理论知识和两年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力求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的课程设计

临沂师范学院同样坚持“一个专业,多发出口”的原则,并以此为宗旨制定了“五门课程”的特色教学方式:外语和网络两门“工具课程”;基础综合与专业方向两门“素质课程”;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一专多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具备多种能力,在就业中更加具有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武昌理工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该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中步伐迈得更大,且成果显著,成绩斐然:

首先,在人才定位上,武昌理工学院注重学科与网络背景的紧密结合,由传统的研究型人才为主导转向以网络社会实用型人才为主导,旨在培养职业作家、写手。使学生不单单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写作能力,能在办公室、新闻传媒、文艺创作等领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或文艺创作等工作。

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武昌理工学院由重理论研究性课程转为重理论研究课程更重实用实践性课程,并且大胆将网络文学相关课程引进课堂。除开设了传统汉语言核心基础课程,还将《网络文学》纳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重点课程之列。整个“网络文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互动”精神和“参与”理念,并辅以实际操练,文学采风,课外阅读,教师指导为一体的教学培养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让学习和娱乐相融合,用网络文学的积极作用去影响和感染汉语言专业的每个学生。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其根本在于以网络背景为基点进行不断地实践,摸索出适合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改革方略,让这个已经走过百年的传统人文学科尽快摆脱窘境,在网络背景下再次彰显它的魅力!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背景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基于网络背景的英语生态化教学方式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改革创新(二)
高中生物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