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矛盾表达是修辞研究中的一种。修辞研究在中国独立成“学”,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不少学者为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学术劳绩。由于我国古代学者对矛盾表达研究甚少,加上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人们对“矛盾表达”和“自相矛盾”缺乏透彻的理解。所以,虽然修辞表达现象是不胜枚举的,但遗憾的是这种表达法尚未被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列入汉语修辞学著作。
【关键词】矛盾表达;矛盾表达的作用;修辞学
一、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表达法,看似是一个高深的语法专用词。如果用浅白的言语去解释什么叫作矛盾表达法,可以说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古时有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在吹嘘自己的盾的坚固时说,没有任何锐利的东西能刺穿它。他在吹嘘自己的矛的锋利时说,没有任何东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就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时会怎么样?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就无法回答了,因为他对矛的吹嘘和对盾的吹嘘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从逻辑上来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对他的“矛”和“盾”的吹嘘是违反矛盾律的。那么,什么是矛盾律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肯定他是这个,同时又肯定他是那个;也不能同时既肯定它,又否定他,思维必须保持前后一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矛”和“盾”这两种兵器,一会肯定它,一会否定它,所以说他在逻辑上违反了矛盾律。“矛盾律”,确切地说,应该是“不矛盾律”,但现在习惯上一般很少这样说。懂得了什么叫矛盾律,我们理解矛盾表达法就容易很多了。矛盾表达法,在外语中比较常用,是用一组前后意义矛盾或不协调的词、短语、句子互相修饰、限制或搭配以形成强烈对比的一种表达方法。它源于希腊语oxymoron,意为:敏锐的愚钝。后被引入英语,成为语言学修辞中的专用语,意为矛盾修辞法。
例如,在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中,奥赛罗作者简介:曹俊耀,渤海大学。轻信谗言,错杀了清白无辜的妻子。但他认为自己维护荣誉的动机是正当的,所以他说:“如果你们愿意,不妨说我是一个正直的凶手。”“正直的凶手”就是矛盾表达法的妙用。还有莎翁的另一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花园中第一次幽会时难舍难分。朱丽叶在离别时对罗密欧说的话也用了矛盾表达法。“离别是这样甜蜜的凄清,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
在国外矛盾表达叫作矛盾修辞法,可是在国内这种表达法尚未被作为一种修辞法列入汉语修辞学著作,但是,还是有许多学者注意到并且研究了这种修辞手法。在冯广艺所著的《变异修辞学》中是这样解释矛盾表达法的:“说话,写文章,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要求在言语形式上做到规范、和谐,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但是有时为了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的需要,言语表达者有意采取一种‘矛盾的言语表达法,这是一种言語变异手法,即我们所说的矛盾表达变异。”这里所说的矛盾表达变异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表达法。
综合国内外的各家说法,我认为和矛盾表达法是在语义的内涵和外延上具有逻辑矛盾关系的两个话语片段。在语言形式上,矛盾表达法由A和B构成。A和B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词汇层面上的矛盾关系。即一个肯定命题和一个否定命题构成的矛盾关系。同时,值得我们注意一下的是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必须是相等的。比如“痛并快乐着”。
二、深入分析矛盾表达的作用
上文我们曾提到冯广艺先生曾经对矛盾表达法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他认为是为了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的需要,语言表达者有意采用一种“矛盾”的语言表达法。任何语言形式的运用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矛盾”的言语表达法也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而运用的,换句话说,“矛盾”的言语表达法是为了修辞效果的需要而运用的。这种表达法寓修辞魅力于矛盾的言语形式之中,耐人寻味。
(一)语言表达更加深沉,更富有意味
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体,要求有所不同。“矛盾”言语表达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一定的语境里为了一定的目的使言语表达更加深沉。例:
1.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郭小川诗选》)“没有声音”和“声音”构成矛盾表达,写出在十年动乱时期,人们没有言论自由,但是人们的心声是谁也扼杀不了的,矛盾表达法是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那样情境下的心境和思想,使整个句子更加深沉、有力。
2.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拼成了一幅命运的画卷。零碎而又完整。(楚良《一个女人和她的四个丈夫》)“零碎”和“完整”构成矛盾表达,更加深刻地写出了“女人”悲惨的命运,深沉悲壮,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3.“我需要去年那个不是春天的春天的掌声,你们怎么不给我呀!”马兴民的声音有了丝丝的沙哑,淡淡地凄凉。(于东河、许旭《徂徕山的子孙》)用“不是春天的春天”表明了“我”对去年极好的工作环境的怀念之情。
(二)使语言表达更加含蓄,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言语交际的目的交流思想,要求交际者的表达要明白易懂,不能晦涩、古奥,但这并不排斥含蓄。中国是一个内向含蓄的国家,因此有些表达需要更加含蓄。
1.最佳的表演就是不表演……(姚忠礼《啊,明显》)含蓄地说明表演贵在自然,不能做作。
2.白石湖公社防汛工作组使命结束的最后一天,就这样有滋有味而又单调枯燥,懒散舒服而又难以忍耐地开始了。(陈世旭《惊涛及续篇》)“矛盾”的表达法在这里写一天生活的特殊感受,内含丰富。
3.我不能准确地描述我现在的心情,我整个人好像蹒跚在一个非常荒诞而又非常合理的梦中。(张贤亮《绿化树》)通过“矛盾”表达法描述“我”的心情,从而揭示出动乱年代人的特殊情感,含而不露。
(三)使语言表达更加婉转,弥补说话过于直率的不足
言语表达要直率,也要婉转。婉转,是语言表达的一个特点,它可以弥补于直率的不足。利用“矛盾”的言语表达可以把话说得委婉一些。例如:
1.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钱钢《唐山大地震》)利用“矛盾”的表达法写人们对唐山大地震的反思,委婉地说明人们痛定思痛,决心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感情。
(四)使语言表达更加幽默风趣
幽默诙谐,能克服语言表达过于呆板的毛病,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矛盾”的言语表达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
1.但是,如今提笔来写这幢互相馋嫉又互相亲昵、互相捣鬼有互相拥抱的危楼居民,不得不回到那灰暗的阴霾的十年里去。(李国文《危楼记事》)运用“矛盾”表达法写危楼居民之间的复杂感情和关系,很诙谐。
2.每家出五毛钱,在不足一百户的小村庄,居然凑了二十多元。多么的一个数字和多么小的一个数字!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运用“矛盾”的表达法写出特殊历史时期“钱”的特殊性,幽默。
3.古人传文字给我们,原是一份重大的遗产,应该感谢的。但是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声的谐声字的现在,这感谢却只好踌躇一下了(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运用“矛盾”表達法说明汉字的特殊性,也很幽默风趣。
以上列举的都是矛盾表达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矛盾”表达法还有一个很大的用途,就是用作题目,如影片名、文章名、书名等。这种矛盾表达变异构成题目,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很有吸引力。例如“无情的情人”(影片名)“静止的流动”(《武汉晚报》文章名)。
从上面列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矛盾”的言语表达法运用了逻辑上的“矛盾律”,使语言交际者在接受言语信息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样,表达的效果就大大增强了。所以我们说“矛盾”的言语表达是表达着为了修辞的需要而运用的,作为表达着,利用“矛盾”的言语表达法是在逻辑规律和言语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表达者的思想并不是矛盾混乱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只能造成言语表达的一团糟。简单易懂的说,矛盾表达法的作用大概可以归纳为生动新颖,深刻而富有哲理。
三、矛盾表达法的特殊性
1.矛盾表达法可以表现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主题更加突出,寓意更加深刻。《孔乙己》的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一对矛盾的副词,许多思维严密的读者往往对此质疑,这大约是他们缺乏辩证的观点和不懂矛盾表达法的缘故。从主观上讲,作品中的“我”没看见也不可能看见孔乙己的死,甚至听不到有关孔乙己生死的情况,因为孔乙己是被旧社会遗弃的多余的人。因此结尾只能用“大约”,也只有用“大约”,才能入木三分地揭示作品的主题。但从客观上讲,孔乙己在四肢健全时尚且被逼得死去活来,更何况被迫害致残后,他绝不会有苟延残喘的可能,所以在不定副词“大约”后,又用了表示肯定的副词“的确”。这一笔似乎是轻描淡写的结尾,正是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独到之处,也是矛盾表达法的高妙所在,这样读者就不得不开始深思文章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2.矛盾表达法可以表达人们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异常强烈的感情。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矛盾的题目表达了作者异样的爱憎感情。“忘却”是反其意而用,表达了作者对烈士难以言喻的挚爱和对是非颠倒的黑社会现实的强烈憎恨,蕴含着作者难以抑制的极度悲愤。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里的两处矛盾表达法写出了朱自清先生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
3.矛盾表达法可以表现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五段写孔乙己“好喝懒做”,“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读者往往会问:孔乙己最后不是还欠十九个钱吗?孔乙己靠偷窃支付酒钱,说他品行好岂不自相矛盾吗?是的,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表达。从表面看,孔乙己的品行是不好的;好喝懒做,虚伪,还要偷窃,但这些不是孔乙己的本质,而是封建教育的恶果。腐朽的封建思想不仅腐蚀了他的灵魂,使他养成了好喝懒做等恶习,而且摧残着他的肉体,偶尔偷窃是生活所迫。相反,在邪恶的封建势力迫害下,孔乙己的本性没有泯灭,他善良、正直、慈爱。他不像穿长衫坐着喝的富人拖欠酒钱;不像阿Q那样欺软怕硬,而是对弱小充满了同情和爱;他诚恳地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围观的孩子吃——这豆是他用“血泪”换来的,为此他受尽了凌辱,后来被打断了腿及至丧生。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调,从现象和本质同两方面揭露了孔乙己自身的善和恶、真诚和虚伪的深刻矛盾,哀其不幸,怒其不悟,使作品感人至深。
4.矛盾表达法可以表达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矛盾。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的矛盾表达深刻地指出:那些纸醉金迷、行尸走肉的人虽然肉体尚存,但他们的灵魂早已经死了:而那些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人虽然肉体不复存在,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再如“睁眼瞎”这个词语深刻地揭示了文盲虽然双眼明亮却像瞎子一样摸索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的可悲现象,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5.矛盾表达法可以表达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后矛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在真理面前再进一步就是廖误”。如《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属这一种,它说明了事物可以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发展。
总结:冯广艺先生在《变异修辞学》中认为,矛盾表达变异是客观存在的。利用言语形式上的矛盾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修辞学界曾有过论述,但大多局限于辞格范畴,真正从言语表达上进行细致的分类并说明构成矛盾的方式及其修辞作用的几乎没有。
虽然矛盾表达法尚未被列入修辞学著作,但是矛盾表达法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它根植于无比深广的主客观世界。既然矛盾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它必然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同时也反映在人类语言上。矛盾现象是无处不在的,而矛盾表达法把人们带进了有深度和广度、有发展变化的高层次的思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