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婧 王玉鹏
【摘要】康乾时期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丰富的瓷器品种、细化的瓷器分工、趋于缩短的制作周期,使得我国瓷器工艺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一时期,外销瓷被大量销往欧洲和非洲等国家,尤其是欧洲,成为外销瓷贸易的核心交易场所。清代外销瓷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和花鸟山水纹饰的同时,也对中西方社会生活风貌进行了刻画,不断出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下的辉煌面貌。
【关键词】文化交流;康乾时期;外销瓷
一、外销瓷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我国陶瓷外销,唐朝开始输往国外的瓷器品种就很多,较为著名的有越窑、定窑、刑窑和长沙窑等等。伴随我国航海事业快速发展,宋元时期外销瓷的发展局面尤为繁荣,外销瓷的外销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地区,且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均收藏有景德镇窑。外销瓷销往欧洲各国为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外销瓷的数量较为庞大。迄今为止欧洲国家所收藏的中国瓷器都多不胜数,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收藏了很大数量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中国的官窑瓷器。通过水下考古,在一些明末清初沉船中也打捞了很大数量的瓷器,清朝初期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欧洲地区是外销瓷的核心销往地。这一时期我国外销瓷的数量也较为庞大,据统计,完整的外销瓷数量达到百万件,除此之外略有瑕疵的瓷器更是多不胜数。
二、康乾时期外销瓷辉煌发展的文化交融
清代外销瓷器被大量输往欧洲等地区,外销瓷在装饰和摆设方面有着突出价值,康乾时期的瓷器实现了对当时社会生活、艺术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丰富多彩的清代外销瓷在人物题材纹饰方面显得较为多样化,从世俗生活、宗教文化及戏剧小说中获得瓷器制作的灵感,深刻彰显十八世纪不同国度文化藝术的相互交融,极具时代发展特征。从西方消费者的喜好出发,清代外销瓷也切实做到了与西方市场需求相适应,在瓷器装饰风格方面尤为重视人物题材的突出,从当时中西方国家的风土民情、艺术审美以及宗教政治等方面突出外销瓷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传播载体意义。在人物纹饰技巧方面,除了涉及传统瓷器制作中的明暗、渲染与写实之外,还融入了以面造型的立体化风格,使得中西方文化艺术在实际制作中实现统一。细腻入微的清代外销瓷在人物题材纹饰刻画方面独具一格(如图2),凭借自身的文化韵味与精神风貌,这一时期外销瓷获得国内外艺术学者的广泛赞誉,其卓越的美学价值与历史地位在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中不可替代。
外销瓷销往欧洲之初,西方人对于瓷器的使用并未形成完整的了解,仅仅是凭借自身的需要和习惯等来对中国瓷器予以改装,甚至是通过对其使用功能的改变来满足西方人的使用需求。伴随中国瓷器收藏热潮的到来,一些艺术家在对瓷器进行绘制时融入了更为精细的金属装饰镶嵌艺术,使得其陈设性特征更为显著,除了增加瓷器本身的美感之外,也突出了对瓷器脆弱部位的保护,瓷器绘制中欧洲艺术风格的融入是对外销瓷创作过程的重新定义(如图1)。特殊的清代文化背景之下,艺术形态的多样化满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作为中国文化和文明传播的载体之一,中国外销瓷不仅有着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广泛的传播空间,且题材纹饰特征明显,既是对中国瓷器制造传统的延伸,同时也在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这对于当今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