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霞,党新安,刘秀秀
(1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200;2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200;3睢宁县农业委员会粮作站江苏 徐州 221200)
“籼改粳”目前已成为江苏省水稻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为探明苏北不同生态区适宜的粳稻种植类型,2014年在睢宁县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内开展了“籼改粳”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予以总结。
参试品种共有8个:宁粳4号、连粳7号、徐稻 5号、连粳 9号、镇稻 99、Ⅱ优 084、Ⅱ优 650、Ⅱ优明86。
试验在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光华村基地内进行,土壤肥力中等。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将8个品种分成2个生态类型,分别是:中熟中粳组(宁粳4号、连粳7号、徐稻5号、连粳9号、镇稻99),杂交籼稻组 (Ⅱ优084、Ⅱ优650、Ⅱ优明86),以杂交籼稻组为对照。试验设计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主区间距90 cm,独立排灌;品种为副区,粳稻按30.0 cm×13.3 cm,每穴2~3本栽插,25行每行10株,对照籼稻按30.0 cm×15.0 cm,每穴1~2本栽插,22行每行10株。小区面积9 m2左右,3次重复,合计24个小区。
小区间距:粳稻20 cm,籼稻25 cm。重复之间间距40 cm。参试品种于5月10日播种,采用湿润育秧。6月22日拉线按要求规格手工移栽,秧龄40 d,移栽时秧苗素质中等。大田栽培按精确定量栽培原理进行,在耕田时每667 m2基施45%(15-15-15)复合肥 30 kg,栽插当天粳稻组面施尿素7.5 kg,籼稻组面施尿素6.0 kg;栽后7 d每667 m2施尿素和氯化钾各5 kg拌除草剂撒施;根据各组的水稻发育进程,保花肥采取分组追施:杂交籼稻组为7月31日,每667 m2用尿素7.5 kg、氯化钾6 kg,2个中粳组为8月2日,用尿素10 kg、氯化钾6 kg。水浆管理分组进行。栽插前2 d喷施送嫁药,栽插到大田后分别于7月26日、8月8日和9月3日用药防治病虫3次。
移栽时考查秧苗的苗高、叶龄和分蘖数,栽插后每个品种选取8株进行叶龄跟踪记载,同时每个品种从活棵开始选取10株进行分蘖动态调查,直至苗数下降为止,计算单位面积基本苗、最高苗以及各品种的分蘖率,成熟时数取有效穗以计算成穗率。观察记载各品种的始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计算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各小区成熟时测量10株株高,数取有效穗,根据栽插密度计算单位面积有效穗,取相邻5株考种,考查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计算结实率,称量千粒重。以调查和考种经济性状计算的小区产量与取样5株计算的小区产量平均值为各小区的最终产量。
8个品种的始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见表1,播始历期以连粳7号、连粳9号和Ⅱ优650最长,均为106 d,镇稻99最短,只有99 d,二者相差7 d,与常年相比平均晚5~7 d,可能与2014年孕穗期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有关;但全生育期表现略有不同,生育期最长的品种是宁粳4号,为156 d,最短的品种是Ⅱ优650,只有147 d,二者相差9 d。粳组平均播始历期分别为102.6 d;全生育期分别为154.8 d。与杂交籼稻组比,粳稻播始历期略短于籼稻组;但全生育期表现是粳稻长于籼稻,比杂交籼稻长4.8 d,由于全生育期是由播始历期和灌浆结实期组成的,由此表明粳稻具有灌浆期长的特性。
表1 2014年“籼改粳”试验品种生育性状与产量
5个粳稻参试品种平均苗高为32.6 cm,品种间差异不大,粳稻苗高显著矮于杂交籼稻,平均矮9.7 cm。粳稻的平均叶龄为7.1叶,略低于籼稻的7.3叶。粳稻的平均分蘖数为1.2个,比籼稻少0.3个。
5个粳稻主茎叶片数为14.9~15.6叶(表2)。从不同时期叶龄数值可以看出,在秧田期,籼稻品种数值较粳稻大,栽插到大田后,粳稻出叶速度略快于籼稻,到栽插15 d时,粳稻叶龄值全部高于籼稻。
从表2中可以看出,粳稻的分蘖率明显低于籼稻,粳稻中分蘖率最高的宁粳4号比籼稻中最低的Ⅱ优650低45.9个百分点,可见,粳稻的分蘖力较籼稻弱。粳稻平均分蘖率只有475.34%,较籼稻平均低103.44%。相比于籼稻,粳稻的成穗率显著高于籼稻,杂交籼稻组平均成穗率只有45.8%,而粳稻组都在75%以上。
表2 2014年"籼改粳"试验参试品种经济性状
株高是水稻株型建成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影响水稻品种的丰产潜力和抗倒性能。由于试验田肥力水平高,因而参试籼稻植株较高 (表2),Ⅱ优084株高达到138.8 cm。相比之下,粳稻品种植株较矮,最高品种宁粳4号株高仅94.2 cm,比最矮的籼稻品种Ⅱ优650矮33.7 cm,可见,粳稻品种具有植株矮壮的特点,抗到能力上较籼稻品种强,试验中的3个籼稻品种后期均有一定程度的倒伏现象。穗长性状的表现与株高相似,粳稻穗子短,表现着粒密,而籼稻穗子长,表现着粒稀。
由于籼稻与粳稻在分蘖和成穗上的差异,导致籼稻和粳稻在有效穗上差异明显,粳稻有效穗明显多于籼稻,中熟中粳667 m2平均数值分别为24.78万,而籼稻组平均数值只有14.50万。每穗总粒数是穗型大小的体现,从表2中可以看到,籼稻穗型较大,平均每穗总粒数均在200粒以上,平均达236.92粒;粳稻穗型相对偏小,最高品种是连粳7号,每穗总粒数为165.3粒,比籼稻穗型最小品种Ⅱ优084每穗少67.55粒。结实率方面,尽管中熟中粳5个品种在抽穗前期遇上异常低温阴雨寡照天气而造成部分品种结实率下降,但总体结实率仍然是粳稻比籼稻略高,在相同抽穗条件下,粳稻平均结实率为86.1%,比杂交籼稻77.54%高8.56个百分点,可见,在适宜条件下,粳稻具有较高结实率。粳稻的平均千粒重分别为26.02 g,杂交籼稻组为27.34 g。综合2个主区经济性状可以看出:籼稻是重穗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单穗重可达到5 g以上,但有效穗较少,以个体优势取得高产;而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籼稻,主要靠群体优势取得高产。
24个小区产量为9.08~12.21 kg,平均为10.46 kg。3个重复小区产量之和(表1)以品种宁粳4号最高,达到 32.02 kg,折合 667 m2产 711.60 kg;以品种Ⅱ优650最低,只有30.25 kg,折合667 m2产 665.90 kg,这2个品种每 667 m2产量相差45.70 kg。粳稻组667 m2平均产量分别为697.06 kg,比杂交籼稻组670.97 kg,增产3.89%,由此可见,粳稻在产量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试验中,粳稻重复间的产量差距明显高于杂交籼稻(表1),这说明较高的肥力有利于粳稻取得进一步的高产。
在试验中,粳稻表现明显有别于杂交籼稻的形态特征,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粳稻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这种形态特征意味着粳稻具有较强的抗倒能力,这在其他试验中也得到验证,15个粳稻小区中没有一个小区出现植株倾斜或倒伏,而杂交籼稻9个小区中有5个小区(Ⅱ优084)出现植株倾斜。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利用粳稻的这种生长特性,优化栽培措施,可以培育较多的有效穗群体,以密植多穗取得产量;在构成产量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略低于杂交籼稻,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更高的产量。在试验中,2014年睢宁县中粳和中籼的收购价分别是2.97元/kg和2.68元/kg,试验中的粳稻每667 m2收入是791.98元,扣除比杂交籼稻多支出成本后,实际667 m2中粳比杂交籼稻多收入166.6元。可见,在现行价格下,在苏北地区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