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之名与《诗经·鹿鸣》

2016-01-09 03:35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鼓琴鹿鸣青蒿

钱玉趾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颁奖词》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写信祝贺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

屠呦呦带领其团队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从一种名为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纯化、制备青蒿素,历经190次失败,最后获得成功。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治愈率达97%,因此,被喻为“中国神药”。

屠呦呦在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51年考取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呦呦”之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经·小雅·鹿鸣》。此诗共3章,每章8句,计24句。头两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第二章头四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第三章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褚斌杰《诗经全注》说:“这是国君宴饮群臣宾客的诗。君王礼遇群臣,既享以酒食,又赐以币帛,以换取他们修德爱民,尽忠于王室。”又说:“呦呦,鹿的鸣叫声……据说,鹿觅得食物后,即呼叫同类,一起享用。故两句以鹿鸣起兴,表示诚恳招饮之情。”[1]以上解释应属可信。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苹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蒿。”多位《诗经》注家说:“芩,蒿类植物。”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蒿,菊科植物名,亦名青蒿、香蒿。”[2]多位注家皆如此说。有人说,屠呦呦一生下来就与青蒿密切相关,为之取名者是其父,“真是个神爸”。屠呦呦利用青蒿取得杰出成就,其名与青蒿的关系可说是神妙奇缘与高度巧合。因为大人取名时大致不会想到孩子今后会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神妙的取名启发我们深刻地思考。我首先想到,“呦呦”的父亲应该博学多才,而且具有高尚品德。他取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奋发有为,作出重大成就;并注重修身养性,修养出优良品德,像呦呦之鹿,“德音孔昭”。而屠呦呦秉承父教,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她39岁就带领一个科研团队,在失败、失败再失败的漫漫的探索路上艰苦跋涉,最终取得成功。这里面,她的出众才华与高尚品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想,一般而言,从《鹿鸣》的深邃内涵中捕捉灵感取名,可取“嘉宾”“鼓琴”“德音”等等,为什么要取“呦呦”呢?我猜想,可能是她出生之后,经常不断地“呦呦”叫唤,饿了渴了要叫,冷了、热了要叫;叫的时候还伴之以双手舞动,双脚蹬动。叫唤与手脚运动增加了体力的消耗,促进了新陈代谢,增强了食欲,于是吃得更多更好,长得更为健壮,并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更好的智力。如是,取名“呦呦”当在情理之中。“呦呦”地叫唤,使其获得健壮的身体,超人的智慧,这是作出杰出贡献的身体条件。这样的猜想是否合理,有待印证。

啊,“呦呦”,将是中国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永远的话题。

注释:

[1]褚斌杰:《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6页。

猜你喜欢
鼓琴鹿鸣青蒿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白米青蒿社饭香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泉水滴答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呦呦鹿鸣——中国古代器物之《五彩百鹿尊》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