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芳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教学 体验学习 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学科学、用科学、实践科学,让我们悠久民族的传承与创新汇成课改的大潮,澎湃着迎接新曙光和新希望。
一、学科学,重在激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才成功必不可少的内在起点和动力。小学生尤其是自三年级的学生伊始,对未知科学领域产生兴趣,也有愿学、乐学、善学情怀。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科学”内容。这些生命科学的内容分层次、有梯度地穿插在课本中,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多姿多彩,与这相关的生命世界是如此的奇妙而神奇。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小动物,在冀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4课“小动物的生长”、15课“毛毛虫不见了”,都是有关可爱小动物的生长变化。就说“小动物的生长”一课中的小蝌蚪吧,是我们这里初夏时节非常好找的实物教具,我们可以把小蝌蚪放在矿泉水瓶内,带进教室。面对可爱的小动物,学生常常会兴奋异常。此时学生学习气氛渐渐浓起来,我会精心设计课堂流程,让学生认识小蝌蚪的生命特征,并能通过材料隐含的信息,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点——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卵—幼虫(小蝌蚪)——成虫(青蛙)”,从而引入科学名词——变态。
具体课堂流程安排如下:一是准备有价值的材料:分小组为学生提供2-5只小蝌蚪、放大镜、玻璃片等材料,多只蝌蚪能保证学生的观察活动中可以做对比观察,准备放大镜是为了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蝌蚪身体各部分组成。二是科学地呈现实验过程:观察——对比。这是一个长效实验过程,在教室保留一组的小蝌蚪做长期观察,或者在一个学生家里,或者在学校附近的小池塘内,让学生每天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这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之一。没有围场的课堂,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几周后,作出总结:蝌蚪的身体特征:体形象鱼,具有外鳃,适于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质齿吃藻类。而后蝌蚪逐渐长出四肢,尾慢慢萎缩,鳃消失,用肺代替呼吸,然后长成青蛙。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学生只有对学习科学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使课堂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科学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科目。
二、用科学,重在体验
如何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科学地学习科学,应该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比如,上“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让学生四人一组把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扣子等物体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知道了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循序渐进的,一些实验要有效指导,如五年级下册“温度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教师首先要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加热时间过长(超过两分钟)或受热不均,导致玻璃发生炸裂,一定要提前预设,不要让学生因实验有危险而退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玻璃炸裂的原因。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亲自动手体验印象才会深刻。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都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去解决。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在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这时教师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亲自去加以验证。对于课本提示的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时可以有所不同。如果自己感到满意,可以在班上展示,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是真正意义上的用科学学科学,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加。
三、实践科学,重在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小学科学知识中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不很深奥,但对小学生还是很新奇的。如身边的材料、食物的营养等。在学习了“和谐相处”之后,我让学生看了下面的资料:日本是一次性筷子的发明者,然而日本却是世界上森林覆盖面积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日本并没有砍伐自己的树木。他们一次性筷子的原料来源于地大物博的中国。难道中国的森林资源用之不竭?事实上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按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来计算,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按照这种速度,中国可能在20年内就要砍掉所有森林。看完之后再问学生有何感想,学生都说再也不用一次性筷子了。看得出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震撼。
学了“生活中的能量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食物使自己健康成长。有个学生说回家告诉爸爸少吃猪肉多吃鱼。我问为什么呀?他说他的爸爸太胖了,猪肉的热量高呀。其实这些知识家长都知道,但是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家长的心情可以想象得到,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大大增强了孩子学习科学的欲望,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高涨。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探究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始终让学生保持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永远是一个崭新的活动,而科学又是一个不断变化进步的内容。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方法多样化,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扎实,一步一个新台阶。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