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坤
二号营:比克瑙集中营。1941年10月开始兴建,占地面积近180公顷,共建有300多座木监房。1944年5月以后,铁路直接抵达集中营内,此处是囚犯筛选地,也是骨肉分离的绝命处所。
囚犯由集中营的医生以性别、年龄、种族、宗教等类别筛选到不同隔离区域。经过初步筛选之后, 收容人立即被剃去头发、消毒、拍照建立档案, 并在身上被刺上编号。最后依人种及性别被分送到不同的收容楼房,大部分的犹太人、妇女、儿童、老人或是被判断为没有价值的人, 则会直接被送往刑场或是毒气室杀害。
最先建立的一号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主要的行政管理中心。大量波兰知识分子和苏军战俘在此被杀害。收容人的个人行李财物皆被没收,成为纳粹德国的战争资源。经过筛选之后,收容人唯一的财物则是他们身上的囚服。收容期间,每日劳动内容、饮食以及待遇会按不同等级区分。有一种毫无意义的劳动是让被收容者疲惫不堪,唯一目的是消耗他们的精力,最后送往医院做人体实验或焚烧。
奥斯维辛的德军医生会按时到各营区巡查,那些无法从事劳力工作的收容人会被送往毒气室。集中营内只有做人体实验的“医院”,犯人大多因饥饿和患病而死。集中营中有专门负责将毒气室尸体以及因营养不良或疾病等其他因素而濒死的囚犯送往焚烧炉的收容人。为了掩盖罪行,德军在撤退前将焚烧楼和档案资料全部爆破销毁。
2015年——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
12月,波兰南部寒冷的冬天,厚得透不过气的云层无边无际地覆盖着东欧广袤的天空。从首都华沙驱车300多公里,我们穿过清晨的黑暗赶往波兰南部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里命名为:“奥斯威辛-比克瑙 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这是一串让所有善良人类听到都会心生寒意的地名!
自1940年4月27日德国党卫队帝国长官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下令建造,纳粹在这里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30多万无辜生命被纳粹集中杀戮、实验、焚烧。
奥斯威辛集中营在1945年1月27日解放。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只有7650名幸存者幸免于难,其中有130名儿童。2015年,是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世界上很难再有这样一个地方,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共同表达永不忘却的的哀思和警醒。
空旷、安宁的大地上,数百根烟囱伫立在21世纪的苍穹之下,仿佛那些垂首的无言生命。脚下的泥土似乎还在散发着血腥戾气。
站在铮亮的铁轨上我们不得不思考:希姆莱这个巴伐利亚的教师之子如何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而那些也一样有着父老乡亲的纳粹军人,如何一个个演变成冷酷的杀人狂魔?
今天,人类又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百万穆斯林难民涌入欧洲,面对这样一个有着争议的族群,西方世界的表现迥异:8月,斯洛伐克同意接收200名叙利亚基督徒难民,理由是“斯洛伐克缺清真寺”;在奥地利和捷克的接壤处,警察用冰冷的钢笔在一个个难民的胳膊上标注数码,仿佛奥斯威辛集中营囚犯的刺字;还有匈牙利国境线上新设立的阻止难民的刀片铁丝网……面对21世纪最大的伊斯兰难民潮,德国“默克尔妈妈”却撤销了所有驱逐叙利亚难民的决定!历史一定会记住伟大的“默克尔妈妈”:因为在个体生命无法抗拒的天灾和人祸面前,那些母亲无辜、那些孩子无辜、那些淳朴善良的民族也是无辜的。
世界再不能重蹈奥斯威辛种族歧视和灭绝的覆辙!
这是人类要不停重返这块悲痛之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