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兰 周建波
摘 要:通过室外调查及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球蚜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该害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球蚜在塞罕坝地区1a发生3~4代,具有转主寄生的特点;造林时避免云杉落叶松混交、人工剪除虫瘿、利用天敌、高效溴氰菊酯喷雾或喷烟防治效果显著。
關键词:塞罕坝;落叶松球蚜;发生规律;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19-02
1 基本情况
塞罕坝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在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毗邻京、津。地貌分为坝上内蒙古高原和坝下冀北山地2个部分,属森林-草原交错过渡带,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010~1 939.6m。地带性植被是以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山杨为主要树种的森林群落和以羊草占优势伴生以兔毛蒿和其他杂草类的草甸草原,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
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lot),属同翅目(Homoptera)、球蚜科(Adelgidae)、球蚜属,为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之一。其发生危害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青海、河北坝上等[1];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加拿大等[2]。
落叶松球蚜主要危害落叶松属(Larix)、云杉属(Picea)林木,具有转主寄生的特点。其完成周期生活史需要2个寄主:第一寄主是云杉属树种,主要在其枝条端部产生大量的虫瘿而为害;第二寄主是落叶松属树种,主要以侨蚜刺吸落叶松针叶及嫩枝汁液,并产生大量白絮状分泌物,造成枝条霉污而干枯,落叶松枝提前脱落。该害虫在塞罕坝林场每年发生面积超过2 000hm2,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苗木销售,而且由于其虫瘿包裹,也成为林场目前较为难以防治的虫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设置落叶松球蚜标准地定期观测生物学特性及发育进展情况,在其它落叶松球蚜发生区进行了药剂对比试验。准备材料:高枝剪、背负式烟雾机、网罩、养虫笼、解剖镜、3%高渗苯氧威、氯氰菊酯等。
3 发生规律
落叶松球蚜在塞罕坝地区1a发生3~4代。性蚜所产受精卵孵化出干母若蚜,9月以若蚜在云杉冬芽上越冬,翌年5月上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底云杉芽萌动,干母成熟,大量孤雌产卵。受害云杉的新芽基部、针叶和主轴渐渐变形,卵孵化时即形成虫瘿。瘿表面常有1龄若虫,到6月中旬已渐增大。瘿端有嫩枝,瘿体一侧有闭合缝,外长针叶。7月末虫瘿开裂,老熟若虫爬出,在附近针叶上羽化,向落叶松迁飞。孤雌产卵,8月中下旬孵化为第1龄伪干母,9月中旬开始越冬。次年4月下旬若虫开始取食,脱皮3次,5月初成熟为伪干母,开始孤雌产卵。5月下旬部分卵孵化发育为有翅性母,向云杉迁飞。6月初孤雌产卵,上旬孵化为雌、雄性蚜,7月初雌性蚜产受精卵,8月初受精卵孵化为第1龄干母,9月初开始在云杉芽上越冬,完成为时2年的生活周期。此外,在伪干母所产的卵中,有一部分孵化为停育型第1龄若虫,即以此越冬;另一部分孵化为进育型,继续发育成熟。孤雌卵生繁殖4代,然后以1或2龄若虫越冬。
4 防治策略
4.1 严格实施森林植物检疫制度 该虫扩散途径主要是通过木材、苗木、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自然传播(风、雨、动物、气流等)[3]。针对该球蚜发生区,要严格实施森林植物检疫制度,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程序依法开展苗木木材调运检疫,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检验和处理,确保彻底消灭落叶松球蚜害虫后方能放行运输,以防止该虫地区与地区间的传播蔓延。
4.2 避免云落混交 混交林可以形成层次多或冠层厚的林分结构,对于提高防护效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如针阔混交等。而落叶松球蚜具有转主寄生的特点,只有落叶松和云杉同时存在才能完成其生活史,2种树的混交给落叶松球蚜增加了适生繁衍的机会。因此,在造林设计时,要做到科学合理规划,避免落叶松云杉混交,距离确保在2km以上。加强抚育科学肥水,增强树势,以减少为害,同地同苗圃育苗,也避免这2个树种的近距离种植,可以减少该虫的危害。
4.3 人工剪除虫瘿 在云杉虫瘿形成后,虫瘿未开裂前,时间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采取人工摘除虫瘿再集中销毁。此方法属物理防治,对于中幼林最为有效,针对易操作的成林也可使用,具有操作简便、无环境污染、成本低廉等特点。
4.4 保护天敌 调查中发现,落叶松球蚜天敌有瓢虫、食蚜蝇、中华草蛉、黑食蚜和盲蝽等,天敌在控制球蚜发生量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长期释放天敌能达到控制球蚜的目的。人工助迁和保护天敌,对球蚜的种群密度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4]。
4.5 药剂防治
4.5.1 喷雾防治 5月末至6月中旬,可用3%高渗苯氧威100倍液防治、溴氰菊酯2 000倍液杀卵或杀若虫,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方法:背负式手压喷雾器,适用2~10a新造幼树;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适用于1.5~7m的低矮成林;间距为2~2.5m,一般10人为1行,顺行匀速前进,确保每株幼树喷洒均匀彻底、不漏喷多喷。远程机动喷雾器适用于7m以上的成林。
4.5.2 喷烟防治 在5月末至9月初,早7:00前或晚17:00后,大气呈逆温效应时,以4.5%高效氯氰菊酯、3%高渗苯氧威喷烟防治,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方法:背负式烟雾机(6HY-25型)。林内风速在1.5m/s以内(风速<1.0m/s最佳)适合作业;2机间距一般8m~10m,可根据当时虫情和风速、林龄及郁闭度掌握;平地或坡度小于30°的山地缓坡,步行速度为0.8~1.0m/s;坡度大于30°的山地,步行速度1.0~1.2m/s,应保持匀速;在平地,与风向垂直方向行走或逆风行走;在山地,沿等高线与风向垂直方向或逆风行走。
参考文献
[1]马爱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张德海,王恩光,景海程,等.落叶松球蚜药物毒杀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1998(3):15-16.
[3]赵文杰,毛浩龙,袁士云,等.落叶松球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4(2):32-34.
[4]赵文杰,毛浩龙,袁世云,等.落叶松球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4(2):27-28.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