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摘要】《日用家当》这部短篇小说以美国黑人权利运动为背景,描写和刻画了母女三人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对待传统黑人文化遗产所持有的不同态度。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刻评析了小说中的三位美国黑人女性在文化寻根和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所代表的不同形象,最终揭示作者所想表达的对待黑人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和立场。
【关键词】《日用家当》;美国黑人;黑人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一、引言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为黑人文化和黑人妇女摇旗呐喊的斗士。作为非裔美国人,她目睹和经历了黑人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种族迫害,充分体验了白人主流文化和黑人传统文化之间的冲撞和融合,深刻意识到美国黑人身上无法摆脱的双重文化身份。她的作品中常呈现出浓厚的黑人文化情结和文化意识,她始终立足于黑人的文化立场,重视黑人的传统文化,同时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试图用创作出的文字指引美国黑人走出身份困惑,树立民族自尊。
《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以当时美国黑人权利运动为背景。这段时期许多美国黑人在维护和捍卫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来自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他们在自身文化身份认同上产生了困惑。非裔美国人一方面拥有非洲黑人文化的血统,同时也接受着白人文化的熏陶,这种双重性导致美国黑人出现了在文化上定义他们身份最艰难的时期。小说《日用家当》以文化身份认同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家庭中的母女三人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家中世代相传的百纳被、搅乳棒等日常生活用品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大女儿迪伊以及小女儿麦琪三个不同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将从文化的视角评析小说中母女三人在寻根本族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持有的不同观点,从而揭示作者所想表达的对待黑人文化应该持有的正确立场和态度。
二、母亲——黑人文化传统的捍卫者和传承者
小说中对于母亲形象的刻画十分细腻,她是位典型的美国黑人劳动妇女。身材壮实,能像男人一样杀牛宰猪、挤奶洗衣,勤于操持繁重的家务活动,常常将自家的小院收拾的整洁舒适。母亲虽身份卑微,在种族压迫的环境下被剥夺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坚强乐观,虽不善言谈,不敢正视白人,却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向上。对大女儿迪伊,她内心喜爱和痛心的感情相互交织,比较矛盾。一方面,她为迪伊的成功感到高兴和自豪,收拾好院子,等待和盼望迪伊回家探望。迪伊回到家后,身着追赶潮流的服饰,尽管在闷热的天气里略显刺眼,母亲还是觉得迪伊穿着时尚漂亮。另一方面,母亲也并非一味地迁就迪伊,她看不惯迪伊把白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自己,不喜欢迪伊的目中无人和自私自利,更反感她盲目地跟随社会潮流,对本族传统文化持有极其浅薄的认识。当迪伊提出将家中的百纳被拿走做装饰品来用的要求,母亲对迪伊感到彻底失望,心中强烈的民族文化记忆让她清醒地认识到迪伊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盲目且肤浅的,迪伊并不是虔诚地维护和继承他们的本族文化,实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背弃。母亲断然拒绝了迪伊极为自私的要求,将百纳被留给了小女儿麦姬。
母亲具有传统黑人劳动妇女所缺乏的进步追求,真正懂得和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是黑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者,并为家族文化遗产的归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母亲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但她的形象显然已超越了普通的黑人妇女形象,在文化运动的潮流中能够积极思考并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
三、迪伊——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寻根者
沃克在小说中通过对迪伊形象的塑造,剖析了激进的黑人权利运动的片面性和盲目性。这场运动发生之前,迪伊恨透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强烈鄙视黑人的文化传统。母亲让她将百纳被带回大学校园里使用,她觉得过时土气拒绝接受。她极力摆脱黑人的文化身份和生活方式,希望彻底融入白人的主流社会。权利运动发生之后,迪伊改变了以往的言行举止,她开始追求和非洲传统文化有关的一切,以往鄙视甚至嗤之以鼻的黑人文化被视为至宝。迪伊回到家里,穿的是传统的非洲长裙,佩戴的是非洲传统饰品,并改用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名字,和母亲说话也使用非洲的传统语言。然而,她外在的全盤非洲化只是一种盲目地跟风,只是一种表面追求,并不注重实质。她对自己家族和以前名字的历史渊源毫无所知,以前遭她嫌弃的日常家当都成为她现在追求的事物,她希望拥有任何和非洲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包括搅乳棒、百纳被等生活用品。但是她要这些东西只是作为装饰品摆放,只是为了表面上的炫耀。
美国当代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曾说:“你属于又不属于,你自由又不自由,这是你的家园却又与之分离,你在那儿又不在那儿,在双重身份和双重负担中非常困难。”迪伊作为非裔美国黑人,她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困惑。在追寻非洲文化根源的过程中,她并不真正地理解非洲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这些日常家当作为家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在这场社会运动潮流中,迪伊的追随是出于无奈的一种被动,并非建立在对美国黑人传统文化和非洲文化遗产深层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主动,她也必然成为一位盲目的文化寻根者。
四、麦姬——黑人伤痛文化的代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
在沃克的笔下,麦姬被描写成一位典型的遭受白人长期压迫、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她相貌丑陋、性格胆怯,在一场大火中被烧伤,浑身都是伤疤,身心遭受双重伤害。麦姬的自信被经历的磨难所吞噬,她总是躲藏在隐蔽的角落里,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从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麦姬身上的斑斑伤痕象征着奴隶制度在美国黑人身上留下的沉痛印记,她代表着美国黑人所经历的伤痛历史。同时,麦姬认同美国黑人的主流文化,了解家族历史,珍视黑人的文化传统,并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她非常清楚家中任何旧物件的渊源,准确的记得搅乳棒为迪伊姨妈的第一个丈夫所做,也熟知家族老辈祖先的经历。更难得的是,她从祖母和姨妈那里学会了缝制被子的手艺,在做这一手艺的过程中,她将黑人的文化和血缘亲情不断传承。当姐姐迪伊自私的索要百纳被时,即便心中有万分不舍之情,她还是愿意让给迪伊。也许麦姬并不懂得欣赏百纳被的艺术价值,但她出于对外婆的爱和思念珍惜百纳被,正如她所说“我不需要被子也会记得他们的”。麦姬的话深深感染了母亲,母亲也终于从麦姬身上感受到了之前一直被忽视的一种品德,即面对苦难命运的一种坚强和宽忍,内心也认同麦姬成为家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母亲的这种选择,也是沃克向读者传达的一种文化观念,只有源于生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
然而,麦姬作为黑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许并不十分完美。一直以来她都是在安静的牧场生活,局限和封闭于本民族的文化习惯之中。对于外界的政治变化缺乏认识,也不了解黑人的权利运动,意识不到时代的变化。面对强势的迪伊,麦姬过度忍让和迁就,即使当迪伊抢走原本应属于她的嫁妆时,她也忍气吞声,没有丝毫怨气。她软弱的性格使得她的权利只能依靠母亲来维护。和迪伊相比,麦姬虽表现出克制和宽容的品质,但也缺少了一些反抗和自主的精神。让笔者担忧的是拥有这样个性的麦姬,不知是否能如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1903年在《黑人的灵魂》中所言,具有自我觉悟的勇气,是否知道如何将黑人、美国人的“两个自我表现溶为完美,真实的一体”?
五、结语
艾丽斯·沃克以《日用家当》这部小说,通过刻画三位不同的黑人女性形象,深刻且令人信服地向美国黑人群体诠释了对待自身文化应持有的一种正确而理性的态度:非洲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应是肤浅地追求时尚,或将传统文化遗产作为装饰品去炫耀,而应在朴实的日常生活使用中不断发扬光大。非裔美国黑人是美国文化和非洲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美国黑人的文化传承应是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两种文化的传承,将二者任意割裂开来,或者持有厚此薄彼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非裔美国黑人只有将自己文化中所具有的非洲特性和美国特性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确立和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