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搜风通络止痛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9例临床观察
袁振涛王河宝△
(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针灸科,河北景县053500)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刺疗法;中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3.035
【中图分类号】R745.110.5;R745.110.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3-0416-03
通讯作者:△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
作者简介:袁振涛(1975—),男,副主任医师,学士。从事外科临床工作。
收稿日期:(2013-10-18)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性内科疾病,表现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疼痛,疼痛以单侧(右侧)为多见。三叉神经痛临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引起,该病通过治疗原发病灶可缓解甚至消除疼痛。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尽管临床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难以肯定。2012-01—2013-01,我们应用针刺联合搜风通络止痛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9例,并与卡马西平联合盐酸多塞平治疗3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78例均为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19~62岁,平均(21.1±2.3)岁;病程27 d~2年,平均(11.0±2.1)个月;其中单侧发病26例,双侧发病13例。对照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24~65岁,平均(27.3±3.6)岁;病程5 d~18个月,平均(9.4±1.8)个月;其中单侧发病25例,双侧发病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标准参照2003年国际头痛学会(IASP)制订的诊断标准。①初次发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②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者;③疼痛程度评分中度疼痛以上[1]。疼痛程度评分标准: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VAS)法评估,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极度疼痛,同时记录发作的频率[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疼痛程度评分标准VAS≥4分;②年龄18~75岁。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3.1.1针刺治疗根据患侧的神经分支取穴。第一支痛者取患侧太阳、攒竹、鱼腰、上关、丝竹空及健侧合谷;第二支痛者取患侧四白、巨髎、颧髎、下关及健侧合谷;第三支痛者取患侧地仓、颊车、大迎、夹承浆及健侧合谷。根据辨证辅以相应穴位:兼有风寒加风池;兼风热加曲池;胃火亢盛加内庭、足三里;肝阳上亢加太冲、三阴交;瘀血明显加蠡沟、血海。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采用直径3.5 mm毫针,根据疼痛分支特点选用相应穴位,单穴针刺和透穴平刺相结合。其中,太阳透上关,鱼腰透攒竹,四白透巨髎,下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其余单穴斜刺或直刺,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以上穴位用泻法。辨证取穴太冲、风池、内庭、蠡沟、血海、足三里用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用补法行针。所有穴位均提插捻转至针感明显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疼痛较重者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每日1次。
1.3.1.2中药口服治疗予搜风通络止痛方。药物组成:僵蚕10 g,白附子6 g,全蝎(研末,冲服)4 g,蜈蚣3 g,当归10 g,白芍药15 g,川芎10 g,细辛(含漱)3 g,炙甘草3 g。兼风寒外袭者加荆芥、防风、白芷;风热上扰者加金银花、连翘、蔓荆子、菊花;胃火亢盛者加生石膏、知母、黄芩;瘀血阻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药、川芎;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天麻等。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
1.3.2对照组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8)0.2 g,每日3次口服;盐酸多塞平片(多虑平,江苏苏州太仓制药厂,国药准字H32022317)30 mg,每日3次口服。2种药物逐渐增加口服剂量直至疼痛减轻后再逐渐减量。
1.3.3疗程及其他2组均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嘱忌服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心情开朗,解除思想负担。
1.4疗效标准痊愈:疼痛停止,随诊6个月以上未复发;显效:疼痛基本停止,随诊6个月未复发;有效: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发作次数也较前减少50%左右;无效:疼痛症状无任何变化,疼痛发作频次较前减少小于25%[2]。
2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发作时表现为一侧面颊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放射性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呈针刺、刀割甚至电灼样疼痛,严重时伴有患侧面部肌肉抽搐、面部潮红、流泪等症状。大多数疼痛时间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有的甚至疼痛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天,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复杂,不断有新的观点提出,如外周神经压迫说[4]、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说[5]、自体免疫说[6]等,但其发病机制到目前仍处于探讨中。中医学将该病归为面游风、面痛、偏头痛等范畴,由风邪外袭、风痰郁火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而引起疼痛。《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曰:“风毒侵入经络,气血凝滞不行。”均指出风邪、瘀毒阻滞经脉少阳、阳明,循经上扰而致头面部的疼痛、抽搐。
中医根据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走行不同及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综合辨证,或处方、或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多获良效。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痛分支不同选取穴位,多以局部取穴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取患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局部穴位和手足三阳经在头面循行路线沿经取穴,透刺配合单穴针刺,透刺时使针感向面颊、口齿或头部放射,如太阳透上关、四白透巨髎、地仓透颊车,使针感向面颊、口齿传导;大迎透夹承浆,针感向下颌部放射,达到疏通局部经脉,行气活血而止痛。同时根据中医辨证,选取相应穴位,兼风寒者刺风池以祛风散寒;风热刺曲池、合谷,用泻法,以达祛风清热之目的;胃火亢盛,加内庭以清泻胃经实热;肝阳上亢者针刺太冲穴,用泻法以疏肝理气,配以三阴交用补法,以滋阴潜阳。所有病例均取手阳明原穴合谷,采用健侧,取左病右取的原则。《四总会歌》曰“面口合谷收”,指出合谷具有统治面口部一切疾患的功能。由于手阳明经和经筋都在头面部循行,针刺合谷,通过经络传导以达治疗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
针刺时嘱患者平稳情绪,排除杂念,与医生密切配合,以达到候气、得气、守气的共同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针刺得气与否和医患均有关系。患者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以配合医生。医者不但要技术全面,辨证选穴,针刺时更要态度认真,做到“如临深渊,手如握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搜风通络止痛方中白附子、僵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全蝎、蜈蚣最擅走窜,搜风通络止痛效果极佳;当归、白芍药养血祛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川芎乃血中之气药,辛温升散,活血祛风,如《本草汇言》所云“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细辛祛风通窍,散结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使头面部气血经脉通畅,通则不痛。针药结合相互协同增加疗效,缩短疗程。
三叉神经痛疼痛剧烈,患者往往于刷牙、洗脸、吃饭时诱发,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因此前来就诊的患者往往表情痛苦,情绪低落或激动。在对此类患者针灸处方用药时,应多考虑患者的精神情志因素,应辅以镇静安神穴位或镇静安神中药,同时给予生活起居指导和精神安抚,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以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治愈或减少痛苦。
参考文献
[1]Bennetto L,Patel NK,Fuller G.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its management[J].BMJ,2007,334(7586):201-205.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8.
[3]蒋福生,刘淑云,邹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3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9):32-33.
[4]Herweh C,Kress B,Rasche D,et al.Loss of anisotropy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revealed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J].Neurology,2007,68(10):776-778.
[5]Obermann M,Yoon MS,Sensen K,et al.Efficacy of pregabalin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Cephalalgia,2008,28(2):174-181.
[6]Nascimento IS,Bonfá E,de Carvalho JF,et al.Clues for previously undiagnos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J].J Clin Rheumatol,2010,16(5):205-208.
[7]张锡泽,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84.
[8]黎潜.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9):1307-1309.
(本文编辑:董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