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学《论语》

2016-01-07 07:50方晓玉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一节课语句所学

方晓玉

谈起《论语》,我想起于丹老师的一段话,大意是,大家别以为对孔夫子的《论语》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觉得它里面有多少奥秘。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其实是最简单的,就是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喜欢《论语》,和学生一起学习已经近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对《论语》的教学设计反复进行修改,目的就是想把这份经典的精神食粮传递给学生。孩子们的思想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学习经典可以涵养精神、净化心灵、规范行为。

按部就班学《论语》

一开始,我带着学生按部就班地依照顺序一点一点啃《论语》,一周两节课,一节课学习两三则。我先带着大家读,再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背诵。

一段时间过去了,我看不到孩子们有什么变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们单调的朗诵声传进了我的耳朵。这样的学习像是囫囵吞枣,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们也感受不到学习《论语》的好处,这种低效的教学让我心里打退堂鼓了。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爱上《论语》呢?带着疑问,我开始寻找心目中理想的《论语》课堂。

挑挑拣拣学《论语》

《论语》中很多语句的内涵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遥远的,单纯的读背根本不能“走心”。怎么办呢?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认真听了几遍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分块学、选着学。

我发现很多“主题”是分散在多个篇章中的,如“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0多处,几乎每篇都有。我是不是可以把有关“君子”的内容加以整合,理出一个头绪,挑选适宜三年级孩子的内容来教学呢?于是,我发动学生一起分类、整合。这样有条理的系统性学习果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不断改进方法。在复习环节中,我加入了“《论语》大闯关”——填《论语》、诵《论语》、背《论语》、演《论语》,以及悟《论语》。课堂活跃了起来,《论语》的精神内涵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提升着他们的心智。

简简单单学《论语》

在“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我展示了一节课——“我要学《论语》”,讲《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经典名句。

首先,我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语句,并简要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学习内容如下: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课堂分三个步骤:读《论语》(教师示范读,学生读),猜《论语》(给出原句,猜意思),背《论语》(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出示一组有关“母亲节里话感恩”的图片,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论语》中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对“孝道”进行了理解。有个学生对最后一条理解错误,以为是“如果自己不知道父母的年龄,回家就要挨父母的打,所以很恐惧”。这种天真的解答让台下听课的各地老师哑然失笑。就在这种“误解—讨论—讲解—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正确的认知方向。

在共同的背诵、学习、研讨中,学生慢慢领略了《论语》的魅力,这个过程让我也受益无穷。我在观摩课的最后寄语学生:捧读《论语》,谛听哲人之声,让自己的心灵徜徉于道德的田园,接受德性之光的照耀和抚慰,你将感到无限的自由与欢愉。

猜你喜欢
一节课语句所学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非所学
非所学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作文语句实录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