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霞
〔关键词〕团体心理游戏;班会;团体辅导
所谓团体心理游戏,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即以封闭团体为对象,在预先设计好的游戏情境中,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调适能力,以预防或解决心理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 。从大德育的角度,心理辅导活动课和班会课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两者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成为一个趋势。
一、班会课中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心理辅导活动课就试图以专业的姿态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当时划清“心育课”和“班会课”“思品课”的界限成为课程定位的一个关注点。但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实践,这样的观点有了新的突破。
(一)心育课降低了“专业门槛”
心育课作为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和级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实际困惑,在每个学年段都开设。但因为师资不足,配置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往往只能在一个年级开设心育活动课。钟志农老师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性的心育活动课是要靠广大班主任的参与来实施的,其可行性路径就是在每学期的班会课总量中,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开设心育活动课。”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并集体讨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和班主任们密切合作,推出符合学生各阶段发展特点与任务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程体系。
(二)班会课开始转型
不少班主任认为,学生的许多过错行为应该归结为道德问题,于是班主任用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结果只能与初衷背道而驰。“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班级为核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模式”的理念正逐步被认同。 当班会课开始融合心育内容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呢?如果以成人化、说教化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则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征。而团体心理游戏将主题思想贯穿在精心设计的大量趣味性团体活动中,让每个参与者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进而将学习到的方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团体心理游戏的这种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开始慢慢受到班会课的青睐。
二、班会课中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案例分析
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看到心理辅导活动课和班会课的相互召唤,我们开始思考实践。根据团队的动力原理,我们将班会课视为由三个阶段构成:导入、过程和结束阶段,我们尝试在每个阶段加入相应的主题游戏。随着初中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程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团体心理游戏带来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导入阶段
课堂导入时开展热身游戏,其目的是让学生打消防卫心理,在感到轻松愉快的同时,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参与课堂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此类游戏的时间不宜过长,尽量控制在1~3分钟,做到人人参与。
【案例1】奇妙的口香糖
初一新生入学初,班主任都会安排一些班会课以促进新同学之间相互熟悉。以往的形式是班主任让学生们轮流做自我介绍,但毕竟才相识不久,大多数学生仍显拘谨,课堂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来介绍,每位学生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够深刻,推动融洽的力度不够。为了更好地“破冰”,我们开展了“奇妙的口香糖”游戏。 玩法如下。
指导语:“同学们来到新环境,我们希望自己能像口香糖一样,可以吸引很多同学,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奇妙口香糖的游戏,大家随着音乐沿着圆圈跑(需要一个空旷的场地,播放一段明快的音乐)。”游戏开始,所有人按要求绕着圈跑,并问教师“口香糖粘什么”,教师发不一样的口令,比如“三个左肩粘一起”,则所有人必须马上找到另外两个人,三个人的左肩粘在一起,没能凑成三个人的成员必须表演节目。然后大家继续快跑,继续问教师“口香糖粘什么”,教师继续发口令(数量可以是三个、四个、五个,部位可以是屁股、脑袋、肘关节等,次数3~4次)。
游戏效果:经过这样的暖场,大家打破了陌生感。接下来的自我介绍时,发言的学生声音变响了,介绍得更全面了,还不时有学生举手表示有和发言学生一样的兴趣或特长,为班会课目标的达成开了个好头。
【案例2】爱的选择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通常班主任会开展改善亲子关系的感恩主题班会课,但大多数班主任会在一开始就苦口婆心地谈父母对孩子的爱,案例也往往催人泪下,却换不来学生们的感同身受。也许是因为案例没有普遍性、说教引来反感,总之,学生没有为之所动。为了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我们开展了“爱的选择”游戏。
玩法:一共有两道选择题,根据自己的选择,举起手中的红牌或绿牌。题目:①他很爱她。她小小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肤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之后,脸上留下了几道丑陋的疤痕。你觉得,他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②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吗?学生自由选择,并简单说明原因。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第一道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你又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学生做出选择,分享感受。教师点评:“通过两次不一样的选择,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有一种关系是普遍、稳定而久远的,那就是亲子关系!”
游戏效果:学生因为思维定势,假设“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当知道这是亲子关系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选择了“不会”。强烈的对比,比案例更有说服力。
(二)过程阶段
课堂过程中开展体验游戏,其目的是直击主题,让每位参与者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升认知、升华情感。尽量全体参与,也可以请个别学生参与,其他学生观察。
【案例3】拼图游戏
初中生正处在形成和稳固自我形象的重要时期。学生们都很关注自己的形象,渴望自己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却又对自己有各种疑惑,最终发展成自责、自卑心理。班主任需要开设培养自信心的主题班会课。通常班主任会找来许多励志的案例或名言鼓励大家,但说服力仍不足。为了让学生明白“不用苛求完美”的道理,我们尝试开展“拼图游戏”。
玩法:教师事先将四幅完整图形剪成小片,游戏时各小组派代表领取图片,发放给组员,人手一份。等每个人都拿到图片后,听教师口令,离开座位寻找伙伴。收拾出一张干净的桌面,将各人手中的图片凑到一起,进行拼图游戏。其实不可能拼完整,因为教师每幅图都拿走了一角。教师趁机询问:“在刚才的寻找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拼不起来时,又有什么感受?”学生感悟到: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不苛求完美,悦纳自身的不足。
游戏效果: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了着急、失落和顿悟的过程,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4】纸上承重
初二有些班主任会根据本班情况考虑开设抗挫折的主题班会课,通常会借助名人名言来鼓励大家,所选的伟人如何在挫折中成长的故事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学生的触动不大。为了让学生对“挫折有利成长”的观念有个感性认识,我们开展了“纸上承重”游戏。
玩法:以小组为单位,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张椅子上摆一张纸。小组思考讨论:如何在这张纸上放上一只钢笔,甚至是一本书,而这张纸能承受得住。引导学生感悟:把这张纸一次一次地折叠,纸的承受力也在一次一次地增加,就像一次次的挫折反而使我们的心理承受力增强。
游戏效果:游戏中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体会到的,而不是别人灌输的,所以说服力更强,学生印象也更深刻。
(三)结束阶段
课堂结束时开展团体游戏,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们回顾在班会课中取得的成果,提升认识,为回到现实生活中作准备。需要注重每位学生回顾自身的收获和感受,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把认知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也可以在自助的同时互助。
【案例5】烦恼应对树
到课程的最后,学生预见到团体活动即将结束,往往不再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同时会出现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疑惑。但大多数班主任不会察觉到这些心理需求,以教师小结本课知识、温馨祝福等方式,单方面草草收尾。为了协助学生有信心回归生活情景,我们开展“烦恼应对树”游戏。
玩法:根据课堂的收获,每个小组描绘“烦恼应对树”(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有更针对性地讨论),并在树枝处写上能够帮助自己化解烦恼的方法或想法,小组合作完成后贴到黑板上。小组代表在全班学生面前分享本小组的观点。分享结束后,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录觉得对自己最有效的3~5条方法,并在小组内分享如果自己遇到问题情境时如何运用今天所学。
游戏效果: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在头脑风暴中得出的,众多方法中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在小组分享中尝试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增加回归生活情景的信心。
【案例6】爱心卡
结尾时,除了要考虑学生提升认知、增加信心之外,还要考虑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互助的力量。正向暗示技巧不仅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用在别人身上。我们请学生制作一份“爱心卡”送给需要的学生。
玩法:学生制作“爱心卡”,用一些正向暗示的语言鼓励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最需要的同学。如,“你很棒”“你一定能”“你肯定能”“我相信你能”等。
游戏效果:游戏营造了一个充满积极向上力量的班级氛围,学生在自助和互助中彼此提升。
三、班会课中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注意事项
团体心理游戏形式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游戏导入,学生能快速积极地融入课堂;过程中,游戏可以增加体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结束时,游戏可以助人自助,使所学回归生活。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团体心理游戏的局限性:团体心理游戏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如果遇上教师对游戏流程不熟、掌控不稳、学生散漫等问题,不仅耗时,还会破坏氛围,难以收场;开展团体游戏对场地的要求较高,班会课又通常在各自教室内进行,有些游戏只能选择部分学生参加,或者因为场地问题,不少游戏根本无法进行;团体心理游戏的成功与否与实际游戏时教师的主持技术密切相关,需要应变的机智和察言观色的敏锐,但并不是每一位班主任的性格特质都适合主持游戏。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团体心理游戏在班会课上运用的注意事项。
1. 游戏的主题要明确。过程中的游戏要围绕课堂目标,切入口小、主题明确,所出示的资料不要太多、人物不要太杂,活动应该易把握和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游戏真切、直接体验到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2. 游戏的预设要灵活。每节班会课必然有一个德育目标,相应地也会有一个课前预设,包括情境、问题和引导语的设置。但是,预设不能太死,如果将教师要说的每句话都想好,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个性思考。实际游戏过程中,更需要班主任的临场智慧,有效评价学生答案的同时,注意主题把握。
3. 游戏的组织要到位。每个游戏活动开展前均要先将活动清楚介绍给学生,要出示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道具、活动场地、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活动扫描(包括活动点评和教师感言)。
4. 游戏的规模要适中。团体心理游戏往往以分组的形式来活动,分组规模的大小要围绕体验目标来调控。如果辅导的目标是“团体凝聚力”或者话题需要集体舆论的共识,体验规模可以是“超过两人的任何一个团队组合”,甚至可以是全体辅导对象。另外,游戏的时间也要适中。热身游戏如果仅是为了暧场、导课、激趣,建议活动时间在1~2分钟即可。当然有些热身游戏甚至可以贯穿一节课,用一个游戏的层层思考、反复试验、讨论分享,也可以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杭州,310052)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