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和
一个贵州人,在山东为官10年,竞被山东百姓视为“乡贤”,实属难得,令人感动。山东父老将他的遗体与其先逝的前妻合葬于济南九华山麓,巨大的墓碑立于坟前。前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亲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成公墓志铭》,刻于碑上,以昭后人。
“吃”与“杀”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看似不雅,本来,汉语词汇量大,有若干成语可以形容“吃”与“杀”。这里直白书写,将分隔生死两端的“吃”与“杀”连缀,让此二字相携而入雅集,别扭!
但是,从生命意义看,几乎没有任何单个的字比“吃”与“杀”更直接更重要了!
“吃”是延续生命的第一要务;“杀”则是毁灭生命的人为手段。
活着就要“吃”,除了生存,必须要“吃”外,美菜佳肴亦能使人欢喻、舒坦、惬意而回味无穷。
至于“杀”,就可怕了。一刀之下,命丧黄泉。古代刑罚花样翻新:大辟、腰斩、车裂、枭首、砍头,这些都能让人在害怕、恐惧、痛苦之中一命归西!
清代是中国社会“吃”与“杀”的极致,“吃”有“满汉全席”,堪称世界之最;“杀”有凌迟分尸,株连九族。因而史书记载清代之“杀”戮,堪为世界一流。
晚清官场,“吃”与“杀”的故事精彩纷呈,其中贵州人丁宝桢的“吃”与“杀”很特别,丁宝桢是晚清官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的宦海生涯波澜起伏。于我而言,对他的了解十分肤浅,但他对“吃”与“杀”的理喻及操盘别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
先来说一说“吃”。
贵州有一道名菜叫宫保鸡丁,而四川也有这道“同名同姓”的名菜。平心而论,贵州的宫保鸡丁没有四川的名气大。四川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加之川菜名扬天下,因而,国人大多知晓四川的宫保鸡丁,鲜有人知贵州的这道名菜(贵州人除外)。
其实,追溯源头,宫保鸡丁说起来与贵州人丁宝桢有关。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丁宝桢成长的年代,正值晚清社会风雨飘摇,国运衰颓,世风日下。可在贵州织金的大山之中,庭院草堂内却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诵书琅琅,丁宝桢伏案苦读。青少年时代在书案上的循规蹈矩,反向促成他在日后的官场上云海翻腾。丁宝桢以苍生为念的旨约意远,熔铸于他内心的家国情怀,竟然使他在日后的宦途上纵横驰骋。他进士及第,入翰林,因“母丧里居,”遵义杨氏反叛,宝桢“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尔后到山东为官,捻军“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率兵北援,击溃捻军。他的为官之道,把冈0烈果决展现得那样淋漓尽致。他在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任上的为官为人、功德胆识深得民众爱戴。其豪性与铮骨亦为曾国藩、左宗棠等中兴名臣赞叹。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丁宝桢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等同为“中兴名臣”。
话要说回来,当初丁宝桢于咸丰三年考中进士,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二年,他升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转任布政使。当时的山东巡抚阎敬铭爱才,阎对丁宝桢赏识有加,便自动申请退休,举荐丁宝桢接替他的职务,于是,丁宝桢做了山东的巡抚。
书归正传,本文的主人公一山东巡抚丁宝桢本是一位偏好美食的人物,因他来自于贵州的大山,贵州山川美秀,林木葱郁,气候宜人。在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中,野生植物就有6000多种,其中能直接食用的有500多种,野生动物多达900多种。在这些优质的山乡食材中,特别是村舍周边山坡上放养的黑脚土鸡,焖炒之后,如果配上织金一带久负盛名的山野竹荪、鸡茸松菌,那鲜美的味道,真能让人垂涎欲滴。据说,丁宝桢因率精卒三千、骑旅千人突袭捻军,平息捻乱有功,被皇上赐予“太子少保”头衔,而“少保”又称“宫保”。因此,丁宝桢被人们称为“丁宫保”。
话说有一日,山东巡抚丁宝桢微服私访,他选中济南大明湖一带的村落,他沿着湖边,走村窜寨,一路漫行。这天,他兴致甚高,与几位幕僚边走边谈,不觉已近黄昏。突然,一家农舍院内飘来一股浓烈的鸡香,这是丁宝桢老家一贵州织金才有的飘香啊!他抵御不住鸡香的诱惑,信步走进院内,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添薪烧菜。丁宫保此时也顾不得官高位尊,他三步并成两步进入灶房,向那汉子问道:“这是何菜?这等飘香?”那汉子一看丁宫保来头,知不是等闲之人,慌忙答道:“爆炒的鸡丁。”丁宫保叫那汉子揭开锅盖,尝了一口:“真香,真香!”丁宫保大声赞美:“这鸡丁,为何如此鲜嫩,如此味美?”那汉子回答:“这是我从自家放养的本地笨鸡的鸡脯上切割的鸡丁,外沾芡粉,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盐、酒、姜、葱、蒜等调料,经旺火油爆后焖炒而成。”“好菜,好菜!”丁宫保意犹未尽,他记下了这汉子的姓名,回府后便差人聘请这汉子为厨调入巡府院内。
以后,丁宝桢迁升四川总督,他的这道菜也随之由山东而到四川。众所周知,四川人爱吃麻辣,这鸡丁在四川配上花椒和辣椒后,从外色到内涵都大为改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上盘后的鸡丁,辣椒的色泽光亮透射出撩拨人食欲大开的鲜红,入口的麻辣鲜香倾刻刺激舌尖涎出三尺口液。食客额头上冒出的串串汗珠,让人啧啧称奇。鸡丁因总督大人丁宝桢的喜好而风靡全川。致此,这道名菜被称为“宫保鸡丁”(有人说在山东就有这称谓,也有人说丁宫保去世以后才如此称呼)。
自然,丁宫保的家乡——贵州上演的“宫保鸡丁”就更具野性,更具美味了!
贵州人演绎的“宫保鸡丁”,关键在辣椒的制作与使用的精致。这是用上好的贵州辣椒制作成独具特色的糍粑辣椒,选自山寨放养的净仔黑脚公鸡切成鸡丁,用自制的土菜油短暂爆炒,之后将糍粑辣椒与姜、葱、蒜等调料拌入锅内,与鸡丁翻炒焖熟。出锅上盘后的宫保鸡丁,在糍粑辣椒的滋润下,洋溢出的红色油光映照着急不可耐的食客的满脸荣光。鲜辣与质香的鸡丁在食客舌尖与口唇之间的纠缠,啜噎出一种吞与吐的张力。对食客来说,恨不得一口就将一盘鸡丁全部吞食,而在舌尖打转时,又恨不得反复咀嚼反噬反刍,那种想吞又舍不得吞的回味无穷,使人欲罢不能,念念不忘。
贵州的宫保鸡丁没有花椒,少了花生米、黄瓜丁的陪伴,更显鸡丁的纯粹,这是贵州土鸡的鲜嫩与特别。据说,丁宝桢更爱来自家乡的“宫保鸡丁”。
我们在这里大谈而谈“吃”的讲究,会不会影响丁宫保的清廉形像。其实,为官是否清廉,在于是否索贿受贿。为官之人并非不食五谷,偏好美食,乃天经地义。丁宫保的为官理念,不仅在于清廉,更看重开明。在他看来,为官之道,与民同乐。实际上,所谓清廉之官,并不像当下报界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个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范儿。因此,大谈丁宫保对“吃”的偏好,丝毫不会影响他为官为人的品性与清廉。
“吃”,是丁宫保的偏好,“宫保鸡丁”的鲜辣体现了他的豪性。
从丁宫保在“吃”的豪气上,还可看出他的刚烈秉陛。
麻辣鲜香的“宫保鸡丁”,正好展现出丁宫保的爽朗豪气与快意恩仇。
谈到快意恩仇,不得不从“吃”过渡到“杀”。
那是一出震惊全国的绝杀之戏!
却说京城里有一位最有权势的太监,名叫安德海。这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他在朝中趾高气扬,骄横跋扈,对谁也看不上眼。同治八年秋天,慈禧太后私下遣派安德海南下采办龙衣,为同洽皇帝的大婚置办衣料。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大张旗鼓地乘坐大清黄龙船一路南下,驰向扬州、江宁、苏州等江南富庶之地。更有甚者,安德海竟打起金乌赤免旗,一路招摇,让沿岸的官吏登船拜谒,收受厚礼。
安德海在南下途中公然索贿,他的肆无忌惮弄得沿岸鸡犬不宁。山东是安德海南下的必经之地,船到山东境内,地方官员急忙上报巡抚丁宝桢。丁宝桢性格刚烈,早就对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不满。他得知安德海收受巨额贿赂之情事后,在泰安将安德海拿下。这安德海哪里把丁宝桢放在眼里,他一贯作威作福,此刻被丁宝桢软禁,怎能俯首称臣。他冷笑着对丁宝桢说:“如不赶快放行,贻误置办龙衣的头等大事,尔等担戴不起。”对于安德海的威胁,丁宝桢置之不理,他以“太监不得私自离宫”的清宫祖训为由,写出要求惩治安德海的急章,飞马快报朝廷。
说来安德海也该死,平时各省巡抚送来的急奏都是直接呈递慈禧,因近日慈安太后提议,让小皇帝同治研习奏章,试着理朝,故在慈禧看戏兴头正浓之际,内奏事处的太监怕触了慈禧的兴头,遂将这份急章送给同治小皇帝。同治小皇帝本来就看不惯安德海的怪声怪气和那副嘻皮笑脸的模样,见奏章涉及安德海擅出皇宫索贿之事,便报告嫡母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对宫中关于慈禧与安德海之亲密流言也有所耳闻。宫中传闻,慈禧与安德海之亲近超出常理,甚至有宫女和太监还看见慈禧与安德海并头睡觉。宫中有人说安德海的身子极有可能没有净彻底。这些传闻使慈安太后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在她看来,若是慈禧与安德海弄出个什么故事,这可是大清国的第一大丑闻啊!为此,慈安曾传令太医院对宫中所有太监复查。没想到正要检查安德海时,慈禧却把安德海派出宫去,并说安德海三天都有要事,必须出宫办理,故太医的检查只好不了了之。现在可好,安德海违反祖制,出宫招摇,索贿受贿,被山东巡抚丁宝桢逮个正着。慈安急传恭亲王进宫商议,恭亲王对慈禧亦有一肚子意见,平时也看不惯安德海,现在正好出这一口气。于是毫不犹豫地说:“祖宗之法不得违背,以祖训,立即传旨山东,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接旨后,恐有后命生变,迅即将安德海押到泰安西门外丁字口街头斩首示众。
斩杀安德海的当天,整个泰安城沸腾了,这安德海可是天下第一宠阉啊!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喜欢看热闹,到十字街头看杀人更是传统,加之人们对太监印象不好,而这安德海又一路乘船,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杀了他更是让山东百姓人心大快!
据说当时把安德海拉出来,插上斩条绑上囚车,他还骂骂咧咧,他真的不相信,丁宝桢敢杀他。就是在西门外丁字口街头,刽子手举起鬼头刀砍他的头颅时,他至死都不明白,丁宝桢为什么敢杀他!
安德海被斩首后,暴尸三日,泰安及附近各府各县的百姓蜂拥而来,围观者不下百万。
这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前门接旨,后门斩首”的豪气。安德海之死让慈禧又气又恼,但安德海是违背祖训出宫,公然索贿受赂的啊!丁宝桢杀他有理有节,于法有据啊!
慈禧对此也奈何不得。对于丁宝桢敢在太后宠监头上动刀的惊人之举,一时朝野震惊,满朝文武莫不为丁宫保秉公执法,清除阉害而暗暗叫好。曾国藩也心生慨叹,赞誉丁宝桢:“稚璜,真豪杰士也!”
当然,慈禧太后统治中国多年,其驾驭官场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她见丁宝桢处事果敢,文武兼备,是个中兴人才。而安德海已死不能复生,既然生米做成熟饭,索性提拔丁宝桢到四川任总督。
丁宝桢果然不负圣望,到四川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立四川机器局,操办洋务;大办书院,研习儒学;重视教育,培育后生,提携才俊。
1886年,丁宝桢死于四川总督任所。由于他一生好学,其俸金多用于办学助教,另一部分用于扶危济困,因而在病危时,这位德高望重的封疆大吏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丁宝桢斯言,其情殷殷,他为官之清廉,可见一斑。对于丁宫保的辞世,四川、山东父老为之扼腕。而圣上也为之动容,光绪皇帝对丁宝桢辞世书写“悼惜殊深!”
丁宝桢辞世的噩耗传出,山东父老悲恸、惋惜、哀伤,以丁宫保前妻先逝时“黔乱”为由葬于山东之情事,纷纷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灵柩运回山东。
当丁宝桢之灵柩运达济南时,士绅百姓争相祭吊。一个贵州人,在山东为官10年,竟被山东百姓视为“乡贤”,实属难得,令人感动。山东父老将他的遗体与其先逝的前妻合葬于济南九华山麓,巨大的墓碑立于坟前。前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亲撰《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成公墓志铭》,刻于碑上,以昭后人。
窃以为,为官一任,若心系苍生,百姓自然心如明镜。丁宝桢在离开山东10年之后,仍被当地父老念想如初,堪为罕见。山东父老恳请朝廷将丁宝桢灵骨归葬山东,为他立祠祀奉,此情此爱笃厚,令人感怀。最为遗憾的还是丁宝桢老家的贵州人,这里的民众老实巴交、憨厚淳朴,有情有义无法表达、无处倾述。这些深居大山之中的贵州同胞,眼睁睁地看着丁宝桢的灵柩从四川运往山东,老乡们一脸的茫然,一脸的迷惘,一个个不知所措的窘态,让人百感交集。在我看来,丁宫保的灵柩离贵州家乡渐行渐远,那永存济南史籍的丁宫保墓碑,可望而不可及。让我不解而唏嘘长吁:丁宫保啊!你为何不愿魂归故里?
(作者系贵州省知识产权协会会长、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