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
张雪孙利珠周颖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渐渐摆脱过去纯理论探讨的桎梏,更加贴近现实,彰显时代特色的转变让高悬的理论更加“接地气”,在继承继续深入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性、时代性、应用性研究,总结和梳理近几年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特点,揭示其研究不足,以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评;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7-02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科研课题“高职‘物流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齐卫军(1971-)男,陕西富平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周游(1988-),男,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以来,理论界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成果颇丰,相关内容的论著、期刊以及年度性综述、述评也不在少数。教育部编著的2009年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辑要一书囊括了诸如关系研究、形成与发展研究、内涵与精神实质研究、基本问题、逻辑结构与基本特征研究等内容,可谓全面而精确,不再赘述。近五年(2010—2014)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对近年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分析发现,属于纯理论阐发的撰文有所减少,更多的向着贴近实际、抓住前沿、实践创新、大众化生活化靠近,让理论也渐渐接上了“地气”而显得更有生气,不再过度纠结于该理论产生的时间,而是注重该理论如何成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活理论”;不再拘泥于原有问题的探讨,渐渐向边沿扩展;加强与人民的接洽,回归实践;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似过去空泛的理论,深入分析近年来该理论研究的现状,揭示其研究方向和特点,揭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进一步研究做出符合理论、勇于创新的设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走在时代前列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贴近社会实际、彰显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在继续深入对其形成与发展、基本问题、内涵与精神实质以及对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历史成果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同时,对其理论构建逻辑研究更加彻底,对其大众化及其人民性更加注重,现将有关该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做如下梳理并加以简要评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演进研究
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厘清其历史脉络,是深入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更好地把握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学术界对其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主要沿着两种思路展开:分别为以不同时期面临、解决的不同时代课题为依据和以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为标志,来划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典型的如李国兴从“坚持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进过程并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此划分方法,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把握,既没有割断与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发展的联系,也没有将两者混为一团。刘振清认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孕育、创立、丰富发展和继续推进的历史进程。” 这是事物发展典型的划分方法,思路清新,易于把握。与此观点相似肖浩辉从其创立、发展、完善三方面加以阐述“邓小平理论产生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这实际上也是“三阶段论”的变形表述。在诸多论述中,马启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演进过程“六大特征” 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进规律,为学术界研究这一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社会发展规律增添了理论内涵,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后续发展做了重要铺垫。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期刊论著无数,尤其是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对毛泽东思想及其价值的再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话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界主要从两种视角切入,我将其简单概括为理论承接和哲学基础,从哲学基础层面切入的代表人物杨瑞森教授认为“要真正弄清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需要着力从哲学的视野和方法上多角度、多方面地加以理解、揭示和阐发。” 他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思想,对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而对于理论层面揭示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多偏向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朱宗友、胡鹤玖从坚持、发展的视角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并且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祖国统一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孙继虎认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思想基础和先行探索的初步成果,以被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融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上述观点,核心思想都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揭示了两大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逻辑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客观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究其内涵而言,蒋国海认为“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一论述深刻地反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含义、要求、根本目的以及实现方式,生动而具体,易于理解。在大众化研究中涉及更多的是对这一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困境、影响因素和实施路径的探析,对存在的困境和影响因素归纳概括如下。于文俊认为有四个方面:“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范和导向;现实利益矛盾的日益显现和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影响到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存在的简单化、庸俗化和表面化倾向影响着人们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认知;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不够,传统说教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脱离群众的问题。” 雷结斌、胡伯项认为:大众化形式单一且效果有待提高;转轨期、转型期社会情况纷繁影响了大众化的环境;多元文化客观存在使大众化的难度增加。 以上这两种观点,基本已经概括了当下所有影响该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因素,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对寻求解决路径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方能收到奇效。针对这些困境,学术界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于文俊认为除了建设一支专业性的队伍外,还应当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将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民生问题作为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以适合大众的新话语、通俗化推进大众化。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与自觉相结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然而,郭红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做到五个统一 ,这一论述从大众化的受体、形式、内容、方法、功效五方面切入,探究并揭示了这一理论大众化所涉及的主体,阐释并归结了大众化的要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新阶段的理论武器,是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具有显著人民性特征的理论体系。我国素来提倡“民本”思想,郭红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渊源、构成内容以及社会建设总布局中 ,他从这三方面出发,引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民性来推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亦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层面追寻人民性的本源,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构成内容方面,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突出人民的主体性。” 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能体现其人民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人民性特征所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人民性的体现;而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同富裕的要求、人民当家作主、“四有公民”的培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方面都蕴藏着“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进了人民对该科学理论的认同度,增强了人们对该理论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为党和政府实施党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史家亮则从价值目标取向上来对该理论体系的人民性加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在实践中不断将这一目标推向前进,体现出这一理论在价值目标取向上鲜明的人民性特色。” 着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内容出发,论述该理论体系中与人民性相关内容,将其转化为一切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为这一理论的人民性研究开辟了新的突破口。
二、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特点
1. 研究主题:彰显时代特色
近五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研究主题的筛选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向前进步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时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彰显时代特色。在主题的选择和创新上也更加注重新的理念,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大众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先进思想体系,不仅备受党和政府关注,更重要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人民性的主题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是素来所提倡的准绳,任何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三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汗牛充栋,都是对时事尤为关注的表现,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研究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典型的特征之一即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并将继续指导中国实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并不是悬于庙堂之上的理论空架,而是与当今实际相结合的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民族都在奋力发展,生产力空前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不断的调整、改革、发展才能满足诸多需求,研究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表现在:其一,每年都在不断调整的概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面突出表现,在课堂上,不再是纯理论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将当下的热点话题作为实例进行分组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用理论来分析现有的实际情况;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和人民性是其理论联系实际最具体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民生问题日渐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理论只有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其三,2011-2014年的《理论导刊》选题指南,排在第一位的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时代特色,也体现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党成立90周年,两大理论成果的发展观研究,学习十八大精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专题研究,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真理,才能走得更远。
3.研究成果:继承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构成,三大理论之间一语以贯之可概括为继承与创新,层层递进的继承着上一理论的合理成分,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出创新的部分,二者合一,以一种无懈可击式的理论体系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历久而弥新,经久而不衰。对近年来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论文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在继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逻辑、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涵义、意义以及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人民性、开放性以及传播等内容上有极大的创新,再者,将现今突出的诸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自信、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教育等观点融入其中,更添生机和活力,让理论更加有理论的样子,实际更加有实际的样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在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在不断的创新中使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升华,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研究的不足
研究没有穷尽,只有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发展着的、向前推进的理论,对它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此内容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便捷途径,只能与实际形成步调一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创新内容过于零散,主题性把握不够鲜明,学术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政治认同等内容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点,但同时又比较散乱,没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主题,给人一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无章可循;二是历史溯源的轻视与基础性问题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对其历史性问题研究除其形成阶段性有所涉及之外,而对其他譬如:历史渊源、哲学基础、传统文化的继承等研究缺乏,但对其基础性问题如:内涵、内容、逻辑构建以及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几乎每一篇论著中都有涉及,并且内容上和写作方法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几乎都是文献分析式的研究,将别人的内容进行辞藻措辞加工而已;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研究不够深入和突出,理论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存在的意义,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其受到拥护和支持、普及和大众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这方面研究的薄弱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应受重视的内在要求并不那么容易忽略。分析研究的不足,是为了更好更透彻地认识理论的深层次内涵,正确把握所缺乏的内容,以利于更好的推进理论地进步和发展。
2.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进步的、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不管是过去的创造,现在的挑战还是未来的创新,对其进步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经过对现实和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不足,现提出几点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1)勇于创新的同时理论应与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思想,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将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可行性,也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认清实际情况,形成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实际行动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继承其合理性,弃其糟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近几年来创新点不在少数,但过于零散,重点不够突出,在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精神追求相对来说较贫乏的现实社会中,树立人民大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加强精神追求,我认为是当务之急。就时下最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我们认为可以作为联系研究的一个主题之一,而这与整个指导思想相结合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性着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传播所需要的辅助和强化手段。
(2)追溯其历史渊源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其理论意义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阶段论说”自十七大以来虽然存在分歧,却又出奇的“统一”,统一在于都承认其发展的阶段性,而分歧只在于阶段的分割不一,这问题的论述着实丰富,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的探索却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多数停留在承袭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哲学理论渊源的讨论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渊源的论述,我们觉得时代背景、民族崛起、国际环境等也是促使其形成的客观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也可以作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既然该理论的指导性作用不容置疑,加强理论的重视程度,对于大众理解和拥护具有重大意义。
(3)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与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的研究属于理论的追溯,具体实施方案或对策的研究却很少,追溯理论渊源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做到落实却很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理论的内容中无一不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利益有关,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落到实处途径鲜有详述。虽然近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也解决了诸多民生问题,但由于机制的不完善,政策不具体,律法漏洞等,依然存在民生款项不坐实,政策实施不到位,以及贪污腐化现象,而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才能真正的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但在此笔者想提的依然是大众化的方法,虽然网络媒体、宣传广告、教学传输方法已经很完备,但是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对大众化群体的选择上可以多加点针对性,正如:鞋合适否,只有穿鞋的人知道,理论能不能被这一群人所接受,只有接受的人知道,干部接受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接受教学实例,而百姓接受有益且易懂,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兼或问卷调查法,再进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方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五年来的研究与2009年之前相比,理论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时代特色更加鲜明,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不仅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与大众化的内容,还有许多创新之处,但不断进步的理论研究是不会有穷尽的时候,对其研究也存在几多不足之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也要十分注重不能过于追求创新而脱离实际;更加深入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与历史渊源;认清传播受众的性质“分而治之”。理论发展没有止境,研究将不断继续。
参考文献
[1]李国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和本质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25-28.
[2]刘振清.探索的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J].学术论坛,2010,(5);63-66.
[3]肖浩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完善的进程和特点——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113-118.
[4]马启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演进规律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17-20.
[5]杨瑞森.两大理论成果关系的哲学揭示与阐发——兼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3,(11);5-18.
[6]朱宗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探析[J].求实,2010,(6);8-10.
[7]孙继虎.正确理解“始于毛,成于邓”的论断——兼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42-45.
[8]蒋国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4-17.
[9]于文俊.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J].理论月刊,2010,(10);28-32.
[10]雷结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困境及破解路径[J].求实,2012,(5);16-19.
[11]于文俊.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J].理论月刊,2010,(10);28-32.
[12]张士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J].求实,2010,(11);8-12.
[13]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多维审视[J].理论探索,2012,(3);44-47.
[14]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J].理论探索,2010,(1);13-16.
[15]陈戍国.四书五经(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133.
[16]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辩证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17]史家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J].云南社会科学,2010,(4);5-9.
Commentary Statement on the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NGXue,SUNLi-zhu,ZHOUYing
(School of Marxism, Yunan University, 650091, Kunming, Yunnan, China)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gradually and increasingly got rid of shackles, the conversion of more attaching to reality and projecting contemporary era has made the suspending theory become more 'reliable', giving more priorities to the research of practicing, timing and applicable based on the constant exploration in theory to summarize and comb out the researching result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analyzing and exposing deficiencies for seeking new orientation.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System; Commentary Statement; New Orientation
邵华(198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高职教育教学】
【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