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兰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三病区 安徽 合肥 230022)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
梁昌兰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三病区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目的: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58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一组为护理干预组,一组为常规护理组。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6.90%和31.0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采用血小板输注措施对血液病患者治疗时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护理效果
在正常人机体中,血小板具有止血作用。血小板输注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疾病的有效方法,其可降低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死亡率[1]。在采用血小板输注方法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措施具有一定效果,针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58例血液病患者,其中,护理干预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8-65岁(41.24±5.01)岁;13例恶性髓性白血病,2例恶性淋巴瘤,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规护理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19-66岁(42.31±6.32)岁;14例恶性髓性白血病,3例恶性淋巴瘤,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在患者入院后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和药物等护理措施。
1.2.2 护理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措施。①输注前护理,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和输注血小板目的,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稳定其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除此之外,还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一定思想准备。②输注时护理,在输注前护理人员应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签名登记。护理人员将血小板取回后应即可输注,并以患者可耐受范围内快速输注,便于在短时间内达到止血水平。对于不能及时输注的血小板,应将其常温保存,每间隔10min轻轻摇动一下,避免血小板聚集。③输注后护理,护理人员耐心询问患者并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便于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状况,提高成分输血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暂停输注,保持静脉通路,并做好抢救准备等。除此之外,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有效预防或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根据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其内容包含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管理规范性和综合素质,分别为15分、25分、25分、20分和15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对护理质量越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评分相比
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评分相比(分)
注:*代表同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护理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6.90%和31.03%),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n(%)]
注:*代表同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方法为治疗血小板减少诱发的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血小板使用率逐渐上升,其主要因放化疗导致患者血小板急剧下降和血液病患者逐渐增多。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以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自身和医院合法效益,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方法治疗血液病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评分,本次研究中,通过不同护理措施护理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对通过血小板输注方法治疗血液病患者护理时护理干预措施获得良好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旭辉.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184-185.
[2]刘丹妍,陈方祥.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4):449-450,452.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5)15-01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