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和基本经验

2016-01-07 14:46
军事历史 2016年2期
关键词:军队红军领导

1927年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在腥风血雨中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胜利。在激烈残酷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努力探索我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条令条例,作为我军共同遵循的行动规范,开创了我军制度建设的先河,奠定了我军正规化建设和依法治军的坚实基础。

一、红军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党是军队的魂,红军时期我军逐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体制。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质上就是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但怎样才能实现党的绝对领导,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借鉴外军尤其是苏联红军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摸索,建立起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体制。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重要的就是组织领导。没有一个从中央到基层的完善的组织领导体制,其它的领导都不可能实现。中共中央从1925年底开始设立中央军事领导机构。1930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加强对全国红军的领导。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机关,实际上负有中央军委的职权,领导指挥了全国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后,1936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扩大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军委主席团,实现了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要建立党对军队的直接领导机制。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广泛建立起了党委制度、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们与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一起,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保证了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

党要实现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在健全组织领导的基础上实现党对红军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实质上是对红军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领导。红军时期,党和军队制定的各项制度,都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红军官兵的第一要务,确保官兵与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听从党的指挥。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教育官兵,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红军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工作制度,注重用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官兵,帮助广大指战员提高无产阶级觉悟。红军时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建立,确保了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确保了红军是党领导下战无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

(二)军事工作是军队建设的主体,红军在战争中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军事工作制度。军事工作是红军的主要工作之一。它包括军队的编制体制、军事工作领导制度、军事训练、兵员动员机制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诸多内容。

红军初创时期,编制体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制度。随着以红4军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的逐步确立和推广,各地红军基本实行了军师团的编制体制。1928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军事工作大纲》,依据太平天国的编配规则提出了“三五制”的红军编制原则*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233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随着对红军领导的加强,中共中央于1930年10月向全国各苏区颁布了较为符合红军实际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各部队基本执行了这个编制草案。1936年10月后,红军进行整编,各部队编制统一起来。

红军初创时期,由于各地红军分散的特点,中共中央对全国红军的军事工作领导相对薄弱,没有成立总参谋部。在各地红军中,由于各部队人数和作战规模相对较小,首长多实施面对面的领导和指挥,司令部工作也较为简单。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中共中央军委于1930年8月成立总参谋部。中革军委成立后,原苏区中央局军委总参谋部改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随着总参谋部及其工作机构的建立和健全,红军司令部工作全面展开。同时,各部队司令部工作亦随之加强,和司令部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建立起来。

随着军事领导制度的创建和完善,红军的军事训练制度和兵员补充制度也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为保证红军的健康发展,苏维埃中央政府还先后颁布了多个法规条例。作为红军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注重作战经验的积累和作战理论的升华,提出了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战术,指导着红军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民军队未来战略战术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红军建立和实行了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源于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并在它的基础上有了本质发展,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工作体制。红军初创时期就逐渐在各级实行了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和政治机关制,并成为红军最主要的政治制度。为加强对全军政治工作的领导,1930年8月,中央军委建立总政治部。同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工作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31年11月中革军委成立后,苏区中央局军委总政治部改为总政治部,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1932年总政治部颁布《各级政治机关编制系统表与组织及工作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总政治部和各级政治部的职能和编制。总政治部的建立,与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一起,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军队政治工作体系,承担着政治建军的重任。

为指导红军政治工作,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指示、训令和法规,提高了全军的政治工作水平。在红军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史上,有两个事件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解决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这一历史性课题,它确立的政治建军原则,对红军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作为红军建军以来颁布的第一批法规,确立了红军政治工作体制编制的总体框架,为红军政治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1934年初,总政治部颁发了重新修订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修改后的条例更加全面系统,同时也补充了一些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形势和新发展,特别是重新恢复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对红军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红军时期建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各项政治工作制度,在红军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四)后勤保障关系着战争胜利的全局,红军白手起家,逐步建立了独具特点的后勤保障制度。后勤保障制度是随着红军的诞生发展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初创时期,红军保障能力极为有限,建立了卫生队、军需处、军械处、医院、被服厂等后勤机构,但没有设立专门的后勤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属于司令部管辖。红军组建正规兵团后,后勤工作也相应地进行了初步的正规建设。1930年10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经理部和军医处,同时规定,各军团、军、师、团设立经理处、军医处,军团设野战医院。后勤部门开始从司令部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工作系统。到1932年6月,中革军委后勤系统形成了总经理部、军医处、后方办事处、总兵站等四大部门。为便于统一指挥协调,在总参谋部管理局增设了后方勤务科,负责作战时的后勤保障计划和对各后勤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与后勤部门的建立发展过程相一致,后勤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极大地巩固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二、红军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制度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红军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红军的各项制度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轨迹。红军制度是建立在红军建设的基础上的。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红军在农村的环境中,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处理中所必须面对的情况和遵循的制度。上门板、捆禾草、不得胡乱屙屎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规定,都是有的放矢,都是人民军队本色的表现。红军时期制定的法规制度、条令条例,非常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病呻吟。

制度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红军制度建设的重要特色。交通运输是支持战争的重要因素。从第一次反“围剿”开始,中央苏区红军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伤员转送站,苏区政府设立了兵站处,由此发展为兵站和兵站线,承担了重要的作战运送任务。兵站制度满足了革命战争的需要,是应运而生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红军的规章制度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学习和借鉴外军尤其是苏军的成功经验,甚至是国民党军制度建设的一些做法,是中国工农红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初步正规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建设的很多方面,包括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的做法和规定,都有学习借鉴苏军经验的印记;党代表的称谓则是继承了国民革命军的做法。但学习借鉴必须建立在我军实际的基础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红军初创时期,一些规章制度严重脱离了中国革命实际,就是源于在借鉴中没有考虑到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如在红军刚刚起步时,就要求部队设立航空队、高射炮队;在领导工作中,取消党委集体领导体制,强调政治委员决定权等,就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个案。

(二)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根主线,要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今天在全党已成共识。但在红军初创时期,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如何实现党的目标,却是重大的挑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这个创举,最初的意图就是要从上到下形成一个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稳固军心,巩固部队,增加凝聚力,提高奋斗和胜利的信心。党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摸索中找到了最初也是最有力的切入点,红军把这个经验固化下来,推广下去,成为党对军队领导的一项重要原则。红军初创时期,作为以农民和旧军队为主要成分的部队,不可避免地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来。它带来的危害是直接的、重大的,但它的危害却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党对军队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的部队,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所以古田会议决议就明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负担重大的斗争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10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发展中的红军从胜利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是军队的灵魂,是胜利的根本;新型的人民军队,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指挥枪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也正因如此,红军在制度建设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落在实处。红军时期的各项制度能够有效规范官兵的思想和行动,能够极大促进红军的各项建设,能够奠定人民军队未来制度建设的坚实基础,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了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

(三)红军制度建设既要照顾到军事、政治、后勤等各个方向和领域,又要照顾到红军发展的全局,不可偏废。红军建设的各个方向和领域,各有特点和规律。只有发现和研究各领域所面临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探索它们独有的规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红军官兵的思想行动。红军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各个领域的建设,同时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工程,很多规章制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必须有全局观和发展观。譬如,红军在自身保障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伤亡抚恤制度,开展了广泛的拥军优属活动。这些制度和活动,虽处于非主导地位,但使得人民群众真正感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红军、参与战争的积极性,这也是人民战争思想能够开花结果的重要因素。红军时期的各项制度虽然并不完善,有的还很粗糙幼稚,但它确立的很多原则都是关系全局的,有些制度还很有前瞻性。

红军的很多制度在制定出来后,因时间、地点、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适应了发展的需求。红军初创时期,政治部和政治工作延续了大革命时期的做法,隶属于司令部,但这种关系妨碍着红军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把政治部从司令部中分离出来,成为与司令部相平等的领导机关,并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刚刚诞生的红军曾一度实行薪饷制,每月标准20块银元不等*《张云逸传》编写组:《张云逸传》,31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但薪饷制在当时环境下难以为继,红军就实行供给制。供给制的实行使得“红军中官兵伕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就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这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因此,制度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情制宜,这是红军制度建设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四)制度建设必须抓好贯彻落实,在执行中求得完善和提高。红军创建伊始,制度建设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需求开始,从纠正传统的不良习惯开始。所以一项新的制度推行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但各级党组织都能够把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严肃的命令毫不含糊地执行下去,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虽然各地红军都是党领导下的部队,但是分处在不同的根据地,情况不同,环境不同,组织不一,联络困难,沟通不畅,特殊性明显。尽管如此,中革军委和总部的命令、指示、规定、制度、条令、条例等,包括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各部队都能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进行最大限度的落实,各地红军建设也基本达到了一致。红军齐聚陕北后,各地红军能够没有芥蒂的迅速实现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号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规章制度不打折扣的执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制度,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把制度落在实处,也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红军时期的制度建设,就是把两者的创造性融为一体的一个缩影。

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落实中求检验,在贯彻中求发展和完善。建立士兵委员会是红军内部民主制度的重要标志。但士兵委员会曾有一度权力过分膨胀,甚至取代了党委的作用,助长了极端民主化的错误。红军汲取了这个教训,在制定士兵委员会章程中,对它的职责进行了完善,发挥它的作用,保障士兵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同时规避其弊端,保证了士兵委员会的健康发展。红军时期的制度建设,集开拓性和有效性于一体,逐步发展和完善,作用重大,影响深远,这与红军官兵扎实积极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有效的落实是制度建设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基本经验。

猜你喜欢
军队红军领导
爱听红军的传说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十送红军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倔强的小红军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