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2016-01-06 01:14王建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转型期影响因素大学生

王建玲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剧烈转型,引发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部分公民信仰危机、价值缺失、道德滑坡,我国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审视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及问题,剖析和探究大学生公民道德缺失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转型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33-03

中国正处在一个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即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闭的熟人社会向开放的生人社会的三种转变的交织和叠加,情形复杂,变动剧烈,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应: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被打破,新的规范正在形成过程中。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现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代”。而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无所适从,思想混乱,道德失范在所难免。这种情况要求我们的社会、家庭,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高度重视。此外,社会的顺利转型更需要坚实的精神和道德基础,因此,剖析大学生公民道德问题,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是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转型期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状况欠佳。随着时代急剧变迁,部分大学生公共道德现状堪忧,公民道德失范现象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诚信观念,功利思想盛行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而在当今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考试前把答案写在桌子上、墙上,有些女生甚至把答案写在大腿上;书本放在座椅上,或打印成“微纸条”塞到袖筒里、裙子里;甚至公开购买答案,利用手机等接收答案;有的干脆直接找“枪手”替考。此类现象已成为考场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些学生上课时间基本看不到人影,经常找同学代替答“到”、“签到”,或者编谎话请假欺骗老师。平时作业抄袭,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等网上下载已成家常便饭,复制粘贴、勉强凑合已经蔚然成风。求职简历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也成为行规。在评优、党组织发展中,也常有大学生虚构活动经历,欺骗学校、欺骗党组织。还有不少大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开办虚假低保、残疾证明等家庭贫困证明。此外,大学校园里功利主义思想盛行,有不少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集体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奉献,更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也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为自己累积评先、评优、入党的资本,只是将这些作为牟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党员身份可以为找工作增光添彩,评上优秀不仅可以收获名利,更可以成为未来求职时的砝码。

(二)重视个人利益,集体观念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价值认同。大学生们也很重视、珍视自身的价值,这本应是无可厚非、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不少大学生思想上出现“价值真空”,对于社会普遍认同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信守金钱至上、唯我独尊、见利忘义。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价值,不少大学生只图索取,不谈奉献,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无视集体的利益,轻视他人的利益。比如:无视宿舍其他同学的存在和建议,在宿舍随意放开音量听音乐、打游戏、无休无止地抽烟、大声长时间打电话聊天等,严重影响他人休息或学习。有的大学生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为了一己之私穷尽手段抢座位、占座位,比如某高校考研学生为了长期霸占图书馆座位,竟然在座位上“加锁”,俨然成了自己的“专座”。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只要和自己的利益无关,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因为这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毕业时更不愿到艰苦的、边远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寻找关系或者“拚爹”进入待遇好又轻松的行政、事业或国企单位,或者出国留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再回国奉献自己。

(三)追求享受、盲目攀比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忘却、抛弃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盲目追求攀比炫耀。他们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大肆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消费,对父母、亲人的艰辛及血汗钱毫不疼惜。不少大学生过生日请客吃饭、唱咔啦OK已成时尚。他们大多讲究排场、高档,手机看谁的屏幕大、功能多、拍照清,衣服看谁的牌子硬、品种全、花样多。有些男生比谁的女朋友靓,谁的女朋友多,谁的酒量大,谁抽的烟贵,谁的游戏打得好;有些女生比谁有男朋友、谁的追求者多,谁的男朋友帅,谁的男朋友家里有钱,谁的男朋友是“富二代”和“官二代”,谁的包名贵,谁的化妆品高档,而不是比谁勤奋、谁刻苦,谁乐于助人,谁谦虚,谁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多。有些男生则喜欢躲在网吧、游戏厅连续数日,导致家长、学校老师到处寻找,无奈通过报警才知晓去处。也有男生一起喝酒,喝醉后打群架等。也有女生常常打扮得花枝招展经常“翘课”外出,美其名日:勤工助学或者实习,实则到娱乐场所和多个社会“成功男士”交往,蹭咖啡、蹭饭店、蹭衣服、蹭首饰、蹭金钱等,或者干脆“被包养”,甘愿当“小蜜”、“小三”、“小四”或“小五”,以至于到最后惹出是非,惊动派出所、公安局。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

(四)不讲文明、礼貌欠缺

在文明礼貌方面,有部分大学生轻视交通规则,带头随意闯红灯;也有的大学生在课桌、椅子上随便涂画,甚至放肆地坐在课桌上或者在教室里随意吃东西;在校园内、教室里、宿舍内乱扔垃圾、说脏话,把随地扔垃圾看成是一种潇洒的行为,把说脏话看成是一种时尚;在公众场所搂搂抱抱等不文明行为也司空见惯;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看见老师视作路人,或者上课顶撞老师甚至当众侮辱、谩骂他老师等。在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自己是“上帝”,认为老师发的工资就是他们交的学费,是他们给了老师生存的机会,老师应该感谢他们,而不是也不必要尊重老师。endprint

二、转型期造成大学生公民道德问题的成因

我国正处在社会深度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尤其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必然造成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方面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原因:

(一)市场经济与西方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使自由、平等、竞争、民主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广大人民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激情十足、活力四射。然而,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获得极大富裕和满足的同时,其精神世界也彰显出空前的荒芜、荒漠。市场经济在催生、唤醒人们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加速、催逼着现代人精神价值的陨落、凋零。“疯狂追逐金钱和物质”成为当前大部分国人的首要需求和目标,人演变、异化为不择手段“捞取财富、拥有金钱”的工具,彻底完全地沦为物质的“奴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正常关系也发生异化、物化。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描述:“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此种冰冷寒心、纯粹的“金钱关系”浇灭了人们精神世界之火,摧毁了那些“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亵渎了“一切神圣的东西”。无边的物欲犹如漆黑的大洞穴、深不见底的井,不断撞击、晃动、蚕食、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于是,不少人在诱惑的骚扰、迷恋下,纷纷选择“放逐理想”、“舍弃崇高”,进而崇拜平庸、拥抱世俗,完全倾倒、跪拜在物质和金钱的“石榴裙”下。因此,社会上见利忘义、腐化堕落等事件不绝于耳。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判断能力欠缺,是非、黑白概念容易被误导、颠倒。面对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面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失衡,大学生内心布满了疑虑、矛盾和困惑。同时,伴随全球化的加剧及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西方名目繁多、种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及价值观念也涌人到中国,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裂变、颠覆、异化了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于是,神不知鬼不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便大步跨入、侵袭、浸染了大学校园,导致部分大学生内在精神空心化、价值取向利己化、理想信念模糊化、道德素质滑坡化,追求事物只看重形式上、感官上的自由和乐趣,视言情小说、网络游戏、流行歌曲、武侠电影为生命,视挥霍为生活,视享乐为人生目的和意义,在“物”和“乐(1e)”的梦境中雀跃、狂欢、嬉戏、颓废。只关注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甚至父母和亲朋好友,唯利是图,把钱看得最亲最近。

(二)当前高校功利化教育模式的弊端

当前高校教育功利化严重,致使教育目的扭曲、变形、异化,德育处于圆周、边缘位置。许多高校片面追求各类考试(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计算机等)通过率、达标率,看重就业率及学校在各类比赛的名次、各个环节上的排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占据了首要、主导位置。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都存在功利化倾向,每年都会根据就业的境况调整专业,倾尽全力开设好就业、赢利高的专业,祛除就业率低、无赢利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和就业、学校利益相关的课程。忽视、轻视人文科目的教学与精神的培育,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沦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不会“做事”更不会“做人”。纵观如今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科学知识的“工具性”、“技艺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而“价值性”、“意义性”却完全被掩盖、遮蔽。大学人文精神与价值的迷失、丢弃和大学教育市场化、功利化的威逼利诱导致大学教育“生病”,而且病得不轻,甚至“癌变”。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明确提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当然,高校作为推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会场,在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上也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教材内容抽象、空泛,不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实现的,内容理论性强,缺少案例支撑,枯燥无味。教师也只是限于课堂讲解,简单地进行蜻蜓点水般地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基本从高远、虚幻的道德理想启程,一路标榜“崇高”,远离大学生道德生活的实际致使道德教育演变为空洞乏味的“演戏”、“卖唱”。在大学生心目中,这门课和其他课也没什么区别,上课、听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道德素养无从谈起。此外,多数大学对公民道德教育缺乏有效且长远的计划,只是固化地开展一些“形式上”、“表面上”的德育活动,把道德教育变为模式化、形式化的集训和强化。一般只重形式,拍拍照,传到网上展示一下,留下痕迹而已。效果如何,没人关心,更没人在乎。活动一结束,一切烟消云散。在日常管理上,也是只有等学生出了事,各级管理者才像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走、跑来跑去,忙个不停,亡羊补牢。

(三)社会上公民道德教育方式的不当

实践上,实然的道德现状与应然的道德评价存在着脱节、断裂、矛盾、对立。理论上,公民道德教育常常白圆其说,与实践相分离,忽视了公民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道德理想亦即高尚道德与社会基本公德常常进行博弈,没有进行补充、连接、交汇、融合,却是此对彼空间之相互单向侵占、强权。一方面,夸张、膨胀对高尚道德的崇尚、追逐,纯粹渴求、颂扬“崇高”,强人所难,使大部分普通人在道德面前望而止步。长久地,国家、政府在评选、宣传、歌颂道德模范时,总是去“拔高”,要么舍己救人,要么为国捐躯,或者就是父母、妻子、孩子病重甚至去世,却依旧坚守岗位,远远超出了普通老百姓可接受的范围,给人一种“假大空”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特别是不断曝料出来的那些全身布满各种美丽花环的名人及“腐朽透顶”的“老虎”官员们,更是让大众觉得一切美好的、善良的都是假的、虚的,一切高尚的都是骗人的、哄小孩儿的。各类“榜样”、“模范”,在老百姓心中都是虚无缥缈的,在大学生心目中也如海市蜃楼,听得见却摸不着。事实上,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能够以身作则,没有“名人架子”、“官架子”,真正能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高大上”的模范和公仆。就社会而言,当今需要的恰恰不是高尚和伟大,而是最基本、最平常、最细微的道德规范,比如不乱扔垃圾、不乱闯红灯、爱护绿化,给老人弱者让座等等,现在需要的正是这些靠近百姓生活的基本道德行为或者人人稍作努力就能做得到的道德实践。

另一方面,降低、缩减道德教育目标,退守甚至超越道德底线。当崇高脱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时,人们纷纷陷入退守道德底线的要求,除了违法犯罪的事,其他都敢做,甚至违法犯罪也觉得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结果是,道德被许多人抛到脑后,“垃圾人”、“缺德事”不断出现、涌入,不时冲撞、震慑着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击打着人们的心灵。“霍布斯丛林”的现实生活场景频频呈现在众人面前,公交车、地铁上的吵架、打架纠纷早已习以为常。救人的人牺牲、被救的人默默离开或矢口否认,好心助人却遭到杀害及最近接连耳闻的“袭警事件”也在不断质问社会的公德、拷问人们的良心。显然,现代社会生活中缺德、失德、无德等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型塑起着高效的减法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公民道德在当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的问题,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密切相关,不容忽视。剖析大学生公民道德现状及问题,探究大学生公民道德缺失的影响因素,对加强、改善、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具有深刻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深深地意识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且开始着手行动。除了学校外,还需要整个社会、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笔者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学校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加上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学生心灵的庭院一定会春色满园,大学生公民道德——这朵人类文明之花也一定会在中华星空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期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