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观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16-01-06 22:50刘美中
经济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观四个全面布局

刘美中

摘 要: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阐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四个全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031-02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石,它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是人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但这种客观的实践活动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活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发挥正是人们改变客观环境、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前提基础。其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生存、生活,从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说,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既是客观地反映了物质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也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他提出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他认为凡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探索活动,既有主观能动的思维活动,又有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揭示了实践与标准的关系,他坚持把实践标准作为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原则问题。尤其是关于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他坚持实践的绝对性,同一切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他表明了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客观实在活动,充分说明了列宁的实践观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这就是说,列宁站在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实践观进行了改造和创新,肯定了实践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由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建国后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顺应国内国际的形势需要,中国也没有可借鉴的东西,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样,我国在实践观的指导下,对于中国的国情中存在的矛盾以及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使人们认识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生产的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在他看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此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结合时代特征,邓小平对中国的社会实践作出了新的思考。第一,针对过去人们的思想僵化、消极保守思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坚决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第二,针对过去坐而论道或凭主观主义想当然,明确表示那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探索。这就是要具有进取精神,在实践中求真理,在真理中求发展。我们既要勇于开拓,又要总结经验。一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在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新时期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内容新颖。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把“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列入重大决策,但今天更加明确了它的新内涵,着眼长远,统筹全局,顺应民意,把“全面”推向新的高潮。第二,结构严谨。三大战略举措结构严谨,“一个目标”是前提,“三个举措”是保障,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第三,形成合力。“四个全面”形成了一个合力,每个力的受力是相同的,如果有一个受力不均衡,那么这个合力就会“崩溃”,“四个全面”就会受阻。所以,必须按照合力的基本规律,把每一个“全面”健全起来,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拓新局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梳理了新的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实现的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容纳了新的观点,梳理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境界。

首先,在新的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于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道路是必由之路,它既是改革开放的正确选择,又是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的康庄大道。其次,它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四个全面”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回答了基于现有国情下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逐步趋于完善,提高我们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信心和决心。第三,它体现了党中央驾驭时代变革和国家创新战略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革,我们党高瞻远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决完善时代变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国家不断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思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新观点、新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要求。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指导下,不断奋发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5] 何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巴音朝鲁.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几点学习体会.新长征,2015(7)

[7] 杨勇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8] 蔡榆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解读.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9]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 山西五寨 0362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实践观四个全面布局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