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逼”字作为网络流行语由来已久,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生成了一系列的词汇和变体,在网络乃至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逼”字的流行与其所承载的特殊语义密不可分,它作为网络流行语产生有其特定原因,是对当下某些文化心理的细微反映。
【关键词】“逼”;语义;原因;文化心理
因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语言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以网络语言为主要代表。作为一种新潮前沿语体,网络语具有创新、简洁、形象、诙谐等特点,同时还体现了多样性、时代性、易变性、流行性等特质。从早期的“MM(美眉)”到“女神”,从“大虾(大侠)”到“鲜肉”,从“给力”到“屌丝”,网络流行语经历了自身的产生、流行、消逝的发展过程。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渗透力,往往是始发于网络,最终溶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4年,我们的耳朵被诸如“鲜肉”、“丑帅”、“么么哒”、“任性”等词充斥,它们有的是生造字词,有的是词义的再创造,有的是谐音关联,无一不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的生生不息。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网络流行语中的主要代表之一,自出现起至今,一直活跃于网络及大众用语中,即“逼”字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语词。
一、义项解释
“逼”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义项,通过查找字典、辞书,摘录如下:
1、《现代汉语字典》
①逼迫;给人以威胁:威~。
②强迫索取:~租。
③靠近;接近:~真。
④<书>狭窄:~仄。
2、《说文解字》
“逼,近也,从辵畐声,彼力切”。
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岑麒祥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①强迫,威胁。《孟子·万章上》:“而居尧之宫,~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母,~迫兼弟兄。”
②接近,迫近。《水经注·沔水》:“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真。”李嘉祐《常州韦郎中泛舟见饯》诗:“~岸随芳草。”
③狭窄。《荀子·赋篇》:“入郄穴而不~者。”(郄:隙,裂缝。)
4、商务印书馆《古今汉语字典》
①迫近,接近。《尉缭子》:“男女数重,各~地形而攻要塞。”
②强迫,威胁。《汉书》:“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天子。”
③强行索取。~租/~债。
④狭窄。三国魏曹植:“人稠网密,地~势胁。”
⑤紧急。《梁书》:“势危事~,自相吞噬。”
5、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
《说文新附》:“逼,近也。从辵,畐声。”
《广韵》彼侧切,如職帮,職部。
①迫近。《晏子春秋·内篇上》:“逼迩不引過。”苏舆注:“逼迩,近臣也。”《清史稿·邦交志一》:“中国逼处强邻,受祸尤烈。”
②逼迫;胁迫。《尔雅·释言》:“逼,迫也。”邢昺疏:“逼,相急迫也。”
③狭窄。《搜神记》:“蓋上饶奢,下俭逼。”
④紧迫。《后汉书·董卓传》:“粮食乏绝,进退逼急。”
⑤驱逐;追赶。《增韵·職韵》:“逼,驱也。”民国元年修《定海县志·方言》:“俗谓追曰逼。”
⑥粒。也作“皀”。《正字通·辵部》:“逼,属、益州呼粒为逼。小豆曰豆逼。”《颜氏家训·勉学》:“窮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吾云:‘《三蒼》、《说文》,此字白下为匕,皆训粒。”
6、中华书局影印《中华大字典》
逼,笔力切,音偪職韵。
①近也。见《说文新附》。
②迫也。见《尔雅释言》。
③夺其权势也。《左襄二年传》以——子重子辛。
④驱也。见《洪武正韵》。
⑤同偪。《诗烝民箋》诸侯之居——隘。
⑥或作福。见《晋书音义》。
7、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著《同源字典》
将“偪(逼)”、“迫”、“薄”、“廦”归为同源字:
尔雅释言:“逼,迫也。”国语郑语:“不可逼也。”注:“逼,迫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晋书音义上:“偪,与逼同。”说文新附:“偪,近也。”小尔雅广诂:“逼,近也。”
说文:“迫,近也。”广雅释诂三:“迫,近也。”广韵:“迫,逼也,近也。博陌切。”
释名释言语:“薄,迫也。单薄相偪迫也。”广雅释诂三:“薄,迫也。”……书益稷:“外薄四海。”传:“薄,迫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薄而观之。”注:“薄,迫也。”……文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注:“薄,迫也。”
说文:“廦,仄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偪侧泌瀄。”师古曰:“偪侧,相逼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偪侧泌瀄。”注引司马彪:“偪侧,相迫也。”按,说文以“仄”释“廦”,“仄”即偪侧的“侧”。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逼”字的义项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①接近、②胁迫、③狭窄、④紧迫、⑤驱逐,其它义项则很少使用,像“粒”这个义项就只出现在方言之中。可如今“逼”字作为网络流行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所承担的意义却是粗口,指女阴,这与以上所列义项无论如何都没有任何关联。
现在我们在字典上能查到的表示女性生殖器的字是“屄”,这是一个后来出现的字,在古代一开始并没有。
如此,既然“逼”字在流行语中所承担的意义与其一般用义毫无关联,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另外一个推测,即人们利用语音的联系,将表示女阴的“屄”转写为“逼”,使后者承担了前者的意义,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二、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认为“逼”是“屄”的转写,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不仅音同,而且义通。《中华大字典》:“屄,布非切音支卑韵。女人阴户,见《正字通》。”屄从尸,由“尸”符组成的字多指示动物后部或人体下部各部位,如“尾”、“屁”。而且屄这个字借用“匕”这个字符的发音,也是文化使然。匕这个字渊源深远,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埋藏得面目全非,匕为人符,最早指女阴,引申为女人。匕不但音同屄,而且义亦通屄。“匕”在构字中常作为性符,例如,妣从双匕,指母亲;鸨从匕,指雌鸟。而作为网络流行语的“逼”字,音bī,作粗口泛指女性隐私器官。“匕”、“屄”、“逼”三者在语音上一致,意义上相通,因此才做出“逼”是“屄”的转写这一推测。
其实,谐音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广泛传播的语词都是利用谐音的关系,细分起来有:汉字谐音、双关谐音、字母谐音等。
1、汉字谐音
这类谐音均是以汉语的发音相同或相似为条件,“大虾(大侠)”、“斑竹(版主)”这样的网络流行词早已过了新鲜劲儿。随着新事物的兴起,近几年比较火热的网络词汇还有“围脖(微博)”、“鸭梨(压力)”、“童鞋(同学)”、“杯具(悲剧)”等,甚至还由此创造了“亚历山大”这样的二次变形。
2、双关谐音
此类可以说是汉字谐音的高级形式,它在汉字谐音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具诙谐性和嘲讽性。2011年的日本核泄露事件,使“大和民族”成了“大核民族”,而中国也因核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由“炎黄子孙”变为“盐荒子孙”。诸如这类的网络词汇还有“杯具(悲剧)”、“洗具(喜剧)”、“餐具(惨剧)”等。
3、字母、数字谐音
仍然以语音上的相似相关为前提,只是将主体范围扩大,不仅适用于汉字,还包括了字母、英语、数字等。例如本文主要论证的这个“逼”字,很多时候网友们都用字母“B”来表示,更高级一点,人们再利用形式上的相似,将其表示为“13”。网络聊天中常用数字谐音,如:520——我爱你;1314—— 一生一世;886——拜拜咯;0837——你别生气……诸如此类,不得不感叹网友们强大的创造力,以及网络流行语的无限生命力。
显然,由“屄”到“逼”的变化,就是由于二者汉字谐音的原因。
三、发展演变
“逼”字作为流行语使用的初始意义与其本意想去甚远,毫无关系可言,多用来发泄、谩骂,如“妈逼”“妈了个逼”之类粗俗用法,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语言。如前所述,它的源头应该是“屄”这个字,之后它的用法又发生了些变化,意义开始虚化,并不实指。如:傻逼、牛逼、装逼,“傻逼”说的就是“傻”,“牛逼”就是指“很牛、很强”的意思,跟单用一个“牛”字表达的意思一样,“装逼”意指做人不真实、做作。这三个词都是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了个“逼”字,可要表达的意义较之原词并没有发生改变,可见“逼”字在这些词汇中并没有承担意义的功能,因此才说此类情况下“逼”字的意义虚化了。
不管怎么说,“逼”字这种用法毕竟过于粗俗,为了使其在语音和形式上更易于接受,网友们开始对其进行多番修饰、改造,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后来所见的穿了各种“外衣”的“逼”字变形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是具有时代性的,它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迎合时下表达的需要,表达网友乃至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或为了方便简洁,或为了幽默搞笑,或为了诙谐自嘲,或为了表达含蓄,或为了发泄宣扬。就如这个“逼”字,它的各种变体其实都是用来代替粗鄙的语汇以达到委婉的效果。总之,网络流行语应情应景而生,然后历经千变万化。
四、反映的文化心理
在对“逼”这个字的探究当中,我们甚至可以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这恐怕连最初将“逼”字用于粗口的人都没想到的。为什么将一个原本没有该义项的字赋予“女阴”这个义项,并将其用于粗口,而不选用一个表示男阴的字或者任何其他一个字。这恐怕就与中国封建伦理观念中的男尊女、重男轻女思想有关了。这种思想在我们的词汇中多有体现,首先构词顺序上男前女后,如:夫妻、父母、男耕女织、男婚女嫁;其次是反映妇女地位低下,例如:奴婢、卑妾、贱内等,还受“三从四德”的束缚;再次是反映对妇女的压迫和歧视,例如:妓、奸、妒、妖、婪等。如今,却以表女阴之义的字用于粗口,来发泄、谩骂,是不是也包含了对妇女的歧视呢,究竟是无中生有,还是确有其事,值得我们进一步探求。
此外,在有关“逼”字的一系列变体中,有的是一次变形,有的是二次变形,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了使表达从语音或形式上变得委婉含蓄,稍微掩盖“逼”字作为粗口的不雅。而这种修饰掩盖也很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风格,虽然众人都知道薄纱遮掩下实体的真面目,但就是谁也不愿意揭开,反而乐见其成。
索绪尔说,语言是上代的遗产,是具有继承性的。当然这种继承是发展的,是选择性的。网络流行语是语言中最具活力和实效性的一部分,其内部也历经选择、改变、成形,再发展的过程,“逼”字作为其中的代表引人思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 峰. 汉语字原与人文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7.
[2]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刘丽翻,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86-90.
[3] 王 力. 同源字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0.
[4]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8.
[5]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2.
[6] 任莎莎. 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D]. 南昌大学, 2013: 5.
【作者简介】
张海芬(1990—),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