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7例临床分析

2016-01-05 20:06李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肺栓塞介入治疗

李志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7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独溶栓抗凝治疗, 比较两组大小腿周径率、肺栓塞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2.7%)显著低于对照组(13.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2±2.5)d,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67.6%)显著高于对照组(35.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良好、操作简单、易于被患者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25

临床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为常见的血管疾病, 主要表现为: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等。该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血液回流障碍以及管腔阻塞,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相关研究资料证实, 介入治疗不仅能消除静脉血栓、促进血液恢复, 且可有效保护静脉瓣功能[2]。为探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择于2013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4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4例, 上述患者均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断标准[3]相吻合。将上述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7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23~77岁, 平均年龄(55.3±7.2)岁, 病程1~6 d, 平均病程(3.2±1.5)d;对照组男21例, 女16例, 患者年龄23~79岁, 平均年龄(56.3±7.4)岁, 病程1~6 d, 平均病程(3.5±1.6)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独溶栓抗凝治疗, 抬高患肢, 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连续治疗7~10 d。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4 d后, 给予患者华法林口服治疗, 两者连续应用4~5 d, 连续2 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时, 停用低分子肝素, 单服华法林不少于半年, INR比值维持在2.0~3.0;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 局部麻醉下经健侧下肢股静脉穿刺置入导丝导管, 进行下腔静脉造影, 观察下腔静脉通畅后于肾静脉开口下方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然后导管导丝开通患肢深静脉内血栓, 于患肢深静脉内留置溶栓导管, 术后由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进行溶栓。在溶栓期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监测患者的凝血情况, 注意调整导管顶端的位置, 使其保持在血栓之内。泵注尿激酶4~5 d后予复查下肢静脉造影, 如血栓仍存在, 可再溶栓3 d, 然后造影拔除溶栓导管停止溶栓。再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 每12小时1次, 连续治疗7 d, 服华法林不少于半年, INR比值维持在2.0~3.0。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肺栓塞发生情况、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3]:痊愈:患者下肢周径差<0.5 cm, 静脉通畅;显效:患者下肢周径差在0.5~3.0 cm, 血栓残留;无效:患者下肢周径差>3.0 cm, 静脉闭塞。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肺栓塞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1例发生肺栓塞, 肺栓塞发生率为2.7%, 对照组5例出现肺栓塞, 肺栓塞发生率为13.5%, 观察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2±2.5)d,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痊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痊愈25例, 显效11例, 无效1例, 痊愈率为67.6%;对照组痊愈13例, 显效18例, 无效6例, 痊愈率为35.1%;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病、常见病, 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栓塞是其最严重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治疗, 会导致患者深静脉功能不全, 进而严重威胁患者工作、生活能力甚至导致残疾。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目前主要有单独抗凝治疗、手术取栓+溶栓、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等方式。部分学者主张, 与传统抗凝溶栓治疗相比, 手术取栓临床治愈率高、远期后遗症发生率低[4, 5]。置入腔内滤器进行导管溶栓治疗属于一种全新的微创技术, 该治疗方法使药物和血栓进行近距离接触, 局部药物达到最大浓度, 使血栓快速溶解, 患肢静脉回流得到尽快恢复, 并有效降低溶栓药物剂量, 减少出血并发症。介入治疗是在放射诊断学设备指导下通过人体腔道或微小创口, 将特定器械导入病变位置进行治疗, 该方式不开刀、局部麻醉、无痛苦、安全有效、损伤小、恢复快、能最大限度保护正常机体组织[6, 7]。

通过本文研究证实, 观察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2.7%)显著低于对照组(13.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2±2.5)d,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6)d, 观察组痊愈率(67.6%)显著高于对照组(35.1%)(P<0.05), 提示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有效性, 该方式创伤小、疗效确切、起效快, 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能全面改善患者临床体征,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浩波, 楼文胜, 顾建平, 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Ⅱ型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介入综合治疗效果.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5):380-385.

[2] 朱伟, 李小静, 潘晓琳, 等.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26): 52-53.

[3]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等.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8):1431-1433.

[4] 印建国, 刘晓红, 石新霞,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性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10):788-791.

[5] 刘宏, 梁晓雅.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1):1228-1229.

[6] 胡蓝月, 楼文胜, 顾建平, 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即刻疗效与长期预后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5):386-390.

[7] 张伟, 汤超, 李臻,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的DSA 影像分析及介入治疗.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2): 2154-2157.

[收稿日期:2015-07-30]

猜你喜欢
肺栓塞介入治疗
急性肺栓塞很可怕 懂得预防才是硬道理
警惕这种“坐”出来的致命急症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栓塞,癌症最易致死的并发症
老年人昏厥要提防肺栓塞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