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英
【关键词】实验 科学课 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6-01
实验是研究者或学习者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通过实验的学习方法,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总结科学规律和提升科学素养。在科学课教學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积极地运用实验进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科学知识。
一、趣味材料,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于学生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效率非常重要,对于他们学习方向的驱使性和学习程度的深刻性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组织相关学习材料,从而使学习材料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高效地学习,教师要积极组织趣味性的科学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
例如,在科教版六年级下册《微小的世界》这一章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掌握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笔者先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物体,如头发、身上脱落的皮屑等,然后再逐步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们因为非常渴望看到自己身上的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习起来自然非常积极主动。
二、体验过程,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果的实现需要以过程为前提,活动过程是一件事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者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以及享受体验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过程是实现学习结果的条件,只有经历完整、科学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学习目的并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在科学实验课中,要想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某种科学规律或科学知识,就要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经历仔细观察、认真体会、积极思考、科学操作等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充分体验实验过程,并通过实验结果来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才能掌握科学知识和规律。
例如,在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电》这一章中,教师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中进行“电路的连接”实验,从而学会科学合理地连接电池、导线、开关和小灯泡,组成模拟现实情境的电路。为了使“小灯泡发光”,学生要进行电路的设计和连接的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和连接顺序的合理性以及实践习惯,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位置与方向、导线连接要最后接通电源的实践意义。学生通过这个实验,不仅经历了电路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认识了这些过程的现实实践意义,对提升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自主设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第一流教育家》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并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的重要意义,首先把“创造”引入了人才培养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教育举措。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更要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科学实验,让学生来做实验的“设计师”,以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磁铁》这一章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对磁铁有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磁铁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开展了拓展性的实验探索活动,如先为学生们介绍“电磁铁”的原理,然后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可以改变磁力大小、磁极方向的吊运钢材起重机模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电磁铁原理,围绕实验目的自主地设计实验。学生作为实验的“设计师”,充满了创造欲望,并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创造,实现实验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更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提倡学生通过实验的学习方法,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总结科学规律和提升科学素养;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