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长点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66-01
“生长点”本意是植物学名词,引申到教育学中主要是指与某一事物联系较紧密的、由此事物生发出来的、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事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打造出高效的课堂,让提问在教学中出彩,教师就应极力寻求能够促使学生新知生成的地方进行提问。本文谈三点笔者探寻教育“生长点”的做法。
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问
数学是一门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一些新知的学习,大多数和学生具备的知识储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切入提问,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新知的生长提供支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由此及彼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展开与完成。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認识乘法》时,教材展示了这样的情境:
因为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对于学生来说,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是学生学习乘法的生长点,他们虽然已经有了初步认知,但是,这种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的一种层面中。因此,在教学认识乘法时,让学生加深对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学习体验就很有必要。当学生能够用连加的方法得出草地上的小动物各有几只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组算式,并说说这些算式共同具备了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提问自然而然地引出它们都是由“几个相同数字连加的算式”,加强学生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为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在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提问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卡壳的现象,这些卡壳点其实就是学生思维最为迷惑或者学习存在困难的地方。面对学生的卡壳现象,教师要善于认真分析学生卡壳的原因,再通过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铺路搭桥,有效引领,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领下突破障碍,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时,通过教学,学生虽然对圆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多是比较狭隘的,并不是对圆有了全面的了解。当教师问学生“你知道圆这种形状的设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帮助吗”这个问题时,许多学生都回答不上来,思维处于一种“卡壳”状态。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障碍,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中间问题来助力学生思考。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下面一组图片,然后提问:你知道餐桌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吗?(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对于吃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为什么一些会议形式被称为“圆桌会议”?(体现公平)在这样的提问中,学生对圆的认识与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就会更加全面、深刻。
三、在解答习题的错误处提问
适当的数学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它是沟通学生所学知识与形成技能之间的桥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现象,这些错误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错误处进行总结提炼,并且把其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
例如,“王阿姨家里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它的长是10米,宽是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这道习题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学生对于“一面靠墙,至少”这些词语还不是很理解,因此,不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什么。许多学生只好按照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来计算,这是一种明显的错误。要想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避免错误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这样处理:从题目中的已有信息你明白了什么?一面靠墙是什么意思?要想使篱笆墙最短,靠墙的菜地长可能会是多少?要求篱笆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在教师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下,学生明白了一面靠墙的情况下三面需要围上篱笆,要想使篱笆墙最短,肯定是长10米这条边靠墙,如此一来,篱笆的长就为10+6×2=22(米)。
本案例教师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平时解题的易错处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思路更清晰,轻松解决了数学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选择点是很多的,教师要在遵循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遵循启发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层层引导,真正让课堂提问扎实、高效。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