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123—01
提问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所以,为了提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寻找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案例一】认识角
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自己设计的 “我们去旅游”的情境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2: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3: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这位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境,再引出问题。在“满堂问”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只有这样引导,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l已经讲到重点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显得画蛇添足,反而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莫名的方向。教师完全可以将无意义的问题停止,转入到“方”和“圆”的区别上,也就是有角和没角的区别上。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是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的,反而会让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的设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和时机。
【案例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现在你能在草稿纸上自己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自己画,在巡视中,笔者发现问题:由于没有将对边画平行,导致对边不一样长。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两条边平行,也没学过角的度量,怎么办呢?在大部分学生举手表示画完后,笔者将部分学生所画的图形拿到了展台进行展示。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它的对边不是一样长。
师:观察了那么多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都是画得对边不相等导致画错的。
师:谁有什么好办法,教教大家?
生:要先量好长度才开始画。(没有讲到重点)
师:说得真好,但是老师知道有很多同学是量过长度再画的,却还是画错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在移动尺子的时候不能把尺子弄歪。
师:你能上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移动尺子的吗?
学生上台展示。
师:不错!看明白了吗?这是我们二年级时学习过一种平移现象。我们在平移尺子时,尺子的方向不可以发生改变,对边的方向也就不会发生改变,就不会再发生那样画歪的错误了。
启发性是数学课堂提问的灵魂。在提问时,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做错了,而且明白怎么解决。在几何教学的课堂上,是比较注重动手实践的,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找到应对的策略。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途径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现在画平行四边形时,不能直接像以前画长方形、正方形那样按大概的方向画,那样很容易把图形画歪,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方向平移尺子,来画平行四边形的边。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关注几何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几何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