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41题解法初探

2016-01-04 22:41刘波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苏俄史观斯大林

刘波

类似solo题的高考历史41题是必考的12分题,俗称小作文。其考查的呈现方式大致有信息提炼型、评价论述型、修改观点型等。这类题的解答的一般格式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根据怎么问、怎么答的一般思路,按总、分、总的模式展开。下面以高三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为例,对该类题的解法进行简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农业状况

例1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苏俄(联)农业经济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首先联系当时苏俄(联)农业领域的主干知识,找突破口。列宁时代的农业状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时代: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国营农场、集体农庄)。找图中的关键信息,时间节点1913年为一战前,1921年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再看面积与产量的变化,最后按照信息和说明两个层次,分开作答。

答案 信息:1913年到1921年,俄国粮食耕作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下降。说明:1913年为沙皇专制统治,1914-1918年俄国参加了世界大战,1918-1920年又爆发了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战争和社会的动荡使俄国的粮食耕作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双下降,极大地威胁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稳定。∥信息:1921-1925年苏俄的粮食耕作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都有了明显地增加。说明:1918-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粮食耕作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显著增加。这进一步巩固了新生政权,并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拨 历史小论文的基本写作原则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题的基本思路为:原因一经过一结果、影响,其中,原因、经过一般为史实,结果影响一般为史论。信息,可以从图表中直接提炼找出;而说明,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原因)着手,简单点明材料中的信息,即经过,最后以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维度的影响)作结。

工业状况

例2 材料一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1913年与1937年工农业总

据材料,你对这一时期苏联的T业总体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印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苏联工业的总体印象,材料多、跨度大。既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全盘国有化,又涉及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还包括1925年的工业化,1927年的农业集体化以及1928~1932年的一五计划、1932-1937年的二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难度较大。

答案 印象:新生政权的建立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极大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印证:1913年起,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的工业产值下降。1913年,俄国的工业总产值占42%,农业总产值占58%,表明俄国还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国。1920年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开始增长。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产值迅猛增长。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占77%,农业总产值占23%,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危机,苏联的工业发展状况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前后的世界走势。

点拨 苏俄和苏联的历史阶段要分清。注意不能把列宁发展工业的阶段特征与斯大林时的阶段特征搞混淆了。有时候,在小作文的总结处,还要渗透新的史观。因为与过去长期地占主流地位的阶级斗争史观相比,转型时期,更强调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评价斯大林模式

例3 下面是引自《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的部分目录。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年)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一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解析本题属比较难的题。提供的素材比较庞大,还有同学们不熟悉的内容。针对此类型的题,我们要从熟悉的知识如新经济政策、三十年代大危机入手,找出突破口,从标题和作者提供的材料总体上把握。

答案

观点:苏联的崛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但其崩溃也具有历史的必然。

看法:1921~1927年的新经济政策,苏俄(联)发发展势头良好,但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认为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又受马克思主义教条的影响,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走马克思主义公有制加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新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世界造成了一种错觉,苏联的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是苏联始终无法解决官僚主义与劳动者的激励问题,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困难、解体。

点拨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比较复杂,我们在作答时,一定要从史实出发,有分析有条理的作答。评价的时候观点不要过于武断。评价时最好结合新史观和新素材,从积极性、消极性(政治、经济、思想等维度)等多角度作答。

猜你喜欢
苏俄史观斯大林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