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评价”题答题误区

2016-01-04 22:41:24邓兴福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出题者前人意图

邓兴福

“前人评价”是古诗词鉴赏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它有明显的开放性。

从题型上来看,这类题分为验证说理型(例如: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和对比辩证分析型(例如: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验证说理型评价题一般只有一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前人的评价,鉴赏全诗或对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赏析。也就是说,前人的评价就是观点,我们要在诗词中去找证据证明这个观点。

对比辩证分析型评价题中,前人的评论往往有相对、相反两方面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在做这一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和评价句进行赏析。根据出题者的意图,这类题型又可分为“隐含明确意图指向”和“无明确意图指向”两类。前者要顺应出题者意图选择观点进行赏析才能得高分,如果背离出题者意图,即使能自网其说,得分也不会高。后者任选一个评价角度均可。

从具体设题角度看,“前人评价”题型涵盖了形象、情与景、结构、手法、风格等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鉴赏的要点。

但在具体的答题中,以下几个常见误区必须避免。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偏差

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也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分析这个题目的关键点在于上、下阙地位主次问题。若上阙为主,那么下阙就是由景及情、触景生情,也就是以“咏梅”为主。若下阙为主,那么上阙就是一个反衬,是以乐景衬哀情,也就是“怀人”为主。但从词的固有结构来看,上阙写景,下阙怀人抒情,“胜绝,愁亦绝”是由景及情的过渡。因此,此词的侧重点还是在于怀人抒情。再者,“梅”的象征意义更多地指向高洁,若说词的下阙是“因梅而生情(怀人)”有些勉强。故本词偏重于“怀人”。

示例是怀人之作。上阀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

对评价的理解有偏差

例2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本诗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分析这首诗的赏析角度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谚语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如果对此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做题时,就会答非所问。

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幸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背离出题者的意图

例3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分析此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对比辩证分析型题目,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出题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赞同这一评价。因此答题时,要顺应这一意图作答。

示例①同意。②俞陛云认为每当暮春,人们往住容易伤感,只有苏轼对此很乐观,心胸旷达。③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出生机与活力;二、三旬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勃勃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开阔;末旬“天涯何处无芳草”境界开阔,富有哲理。总之,词的上阙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思路不清、答不规范、答非所问

“前人评价”题的答题思路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第二步陈述诗评或文论,第三步结合诗歌内容评论诗评或文论。这三步可以称之为外部整体思路。结合不同的题干要求,还有一个内部具体思路。不管是外部思路,还是内部思路,都是有一定套路。如果不按套路思考、答题,就可能使答案不规范,甚至答非所问。例如下面这道鉴赏题。

例4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分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我们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才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示例

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这些语句,表面上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罟的怨愤。可谓“芒焰在简淡之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①同意这种看法。②这个结句,将离恨比喻为春草,比喻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浅显生动。词人将春草一样蔓生的离恨与离人远去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长、增多的动态过程,别有新意。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且有增无减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③与许多写离愁的诗词相比,本词末句不仅比喻新颖,而且化静为动,变有限为无穷,的确是写离愁的经典。

(这个题目的意图指向十分明确,故第一步表明“同意”这一观点;词的结尾句是写“离愁”的,而古诗词中写离愁的名句很多,这就很明显地提示我们要分析出这一句的独特之处。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发现,这一词句是“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故第二步分析词句在内容和手法上的特点。第三步扣题总结)

猜你喜欢
出题者前人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挑战出题者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1,2,3,看这边!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打渔人
趣味古文
阳光(2017年7期)2017-07-18 18:46:03
神回复
高中时代(2016年3期)2016-04-08 16:33:53
几何中的从特殊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