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平安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
试谈京剧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钱平安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
京剧,这个曾经红极一时,广受追捧的戏曲品种,目前却面临着严重的困境。虽然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各级政府对各京剧艺术院校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运用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想让京剧光大复兴,无奈它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观众越来越少、票友越来越老、影响越来越小。本文试图从艺术教育管理角度分析京剧教育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京剧 教育 现状 分析
2010年,中国国粹京剧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这对于全国开设有京剧专业的二十多所院/校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全国其他省市,戏曲学校都分别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或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都是在党和政府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新中国戏曲艺术学校。改革开放后又陆续开设了本、专科院校的京剧专业。多年来,这些大、中专院校在培养戏曲艺术人才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各戏曲院校在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上可谓硕果累累、欣欣向荣,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自从进入市场经济后,多元文化、多形态文艺表现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曾经一枝独秀的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艺市场的不景气影响到了戏曲院/校,京剧专业也无法幸免。现就戏曲院校的共同现状、面临的主要困扰、努力方向阐述如下:
1.学校升格。
进入新世纪后,戏曲教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戏曲中专在学校规格上升级,由中专升为学院/大专,有的升为高职,有的并入大学。如北京戏校升格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天津三所艺术学校合并后升格为艺术职业学院;沈阳、山东的戏曲学校合并到大学,沈阳保留了中专部,而山东独立的戏曲中专学校则被撤销,并入艺术学院戏曲系之中;上海师范大学成立的(戏曲舞蹈)表演学院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二级学院。
2.质量下降。
学校升格带来的后果是戏曲中专学校的减少和高质量教师人数的萎缩,好的教师随着中专升格到高校任教,中专师资严重不足。戏曲中专升格后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显现,因生源不足导致中专生源少、教师不够导致质量差,最终影响到大学质量。某省因没有了戏曲中专,大学京剧表演专业招收的是没有任何戏曲基础和基本功的高中毕业生来学京剧,该年龄段的学生腰腿已僵硬,嗓音已定型,教学困难可想而知,培养的学生估计很难达到专业级水平。
3.名不符实。
戏曲学校不以戏曲专业为主,有些省市戏曲学校已名不符实,戏曲专业在校生人数不到非戏曲专业学生人数的十分之一,有的学校已停招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改招其他热门艺术专业。有的戏曲学校干脆改名为艺术学校。除了国戏附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专部中国戏曲学院每年还能较大规模成建制招收戏曲专业学生外,其他省市戏曲学校/学院只是零星地或间歇性地招收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升格的戏曲院校因无后备生源或生源质量低而成为空中楼阁,学校级别上去了、质量下降了。
4.就业困难。
由于戏曲艺术的特殊性,过去中专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团工作,学生在校期间以学戏、排练、演出为主,毕业就可以上台演出,就业率较高,在舞台上的艺术生命较长。因人事制度改革,学生就业要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形中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宝贵的舞台实践时间没有了,等到大学毕业时,学生要谈婚论嫁,精力和心思不在专业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人才质量和水准大打折扣。而中专毕业生基本已无就业的机会。个别就业的也无法解决编制、职称等问题。出口不畅影响到进口,因担心难以考入戏曲专业大学,戏曲专业中专招生也是困难重重,生源质量不甚理想。
5.无自主权。
部分学校升格或合并后,名声好听,但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权没有了。有的大学经费按学生、教师比例核算,戏曲/剧在相关院/校所占比重很小,教学成本高,经费相应较少,许多活动无法举办或参加,长此以往,排练、演出没有经费,教学活动不能参与,名师、名家聘请不了,专业水平和质量恐怕难以为继。
当前京剧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京剧院/校教师队伍的
建设,正经历着老教师离、退休和年轻教师还不成熟的尴尬局面,面临着戏曲艺术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困难。这种困难的瓶颈主要在于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师资队伍。造成京剧人才培养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具体体现在:
1.教师队伍的构成过于单一。
表现在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且来源只有戏曲院/校毕业生。我们统计了全国十几所戏曲院/校京剧专业154名京剧剧目教师,有研究生学历/位或相当程度的有26人(且大部分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学员),本科学历的77人,专科26人,中专25人。有本科文凭的,都是近十年毕业的年青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这些青年教师又大多是戏曲院/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参加工作后往往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教学方法培训的状况下,就匆匆上岗执教,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只能靠自己摸索。有的教师有学历无舞台经验,或有经验不懂教学,如此,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2.教师队伍出现断层,高级职称教师匮乏。
近些年,老一辈一级、二级演员、教授、副教授级京剧专业教师、那些能演能教的大多已退休十多年,有些被返聘教学的也已体力不支,即将告老还乡,有的已驾鹤仙去。还有一部分即将退休。有的学校外聘教师数比在职教师数还多,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戏曲院团有一定名气的中青年演员又舍不得离开舞台,大学毕业生中,一流的到了院团。由于在职京剧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且文化水平、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上现在大部分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任教,只能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评聘,过不了英语、计算机考试关,尽管工作年限早达标,也评不上高级职称,很多人工作十多年,连中级都评不上。据初步了解,参加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2008、2010、2012年三次教学交流展示的全国45岁下的50多名京剧教师中没有高级职称、一半以上甚至还没有中级职称。
1.改变教育思维。
在办学过程中,艺术职业院/校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往往有一种惯性思维:重专业轻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时过分强调艺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或者说个性,而忽视教育必须具有的共性,使得有些教师过分重视学生艺术技能培养却忽略人文素养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毕业生若进不了院团或戏曲院/校就没法参与其他行业的就业竞争。说明学校办学目标不高、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
2.转变教学方式。
戏曲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很多还停留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上。有的教师会的戏少,加上学生相应基本功掌握不配套,教学时间长、效率低,方法死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受流派、门户的制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较少,教学研究流于形式,个别教师间对艺术的观点、标准看法不同,互不买账,学生左右为难。中专、大学同一剧目重复教学、资源和经费浪费较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曲阜视察时再次指示:“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做好传承和弘扬就要有人才。而京剧舞台一线表演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戏曲院/校和京剧教师。京剧的传承与创新重在教育。
近几年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致力于京剧教育事业特别是京剧教师培养工作,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分别在2008、2010、2012年连续举办了三届 “全国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两次暑期“京剧教师高级研修班”,十多次教师专场在北京、上海、香港的演出。参与展示的京剧教师近百人次,在各艺术院校引起强烈反响,对于院/校京剧教师在教学和舞台表演上的成熟与成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京剧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从教育培养的系统性、长期性来讲,这些活动有用但作用有限,只是教师培养方式和学生教育的一种补充,要想大面积提高京剧教师的教学水平,解决他们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治本,即进行有针对性、有目标、有系统、有时间保障的更高层次的进修学习。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学生水平才能提高,戏曲艺术教育质量总体水平才能提高。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戏曲艺术产品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演出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间接反映出戏曲事业发展的兴衰程度。近些年来,戏曲演出市场萎缩、票房不景气。要想戏曲艺术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而文化市场的繁荣有赖于经济昌盛,戏曲院/校在发展中的阵痛可能还要持续较长时间,有的学校可能撤销,有的可能易名,有的可能合并,有的发展壮大,凡此种种都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新洗牌。传统戏曲要想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做到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且与时俱进。
戏曲院/校在应对这些变化中有许多工作要做,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戏曲艺术的普及、推广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
国家教委号召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戏曲知识,各院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认识到这是振兴戏曲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为戏曲生存与发展在奋斗。抓住了娃娃、抓住了中小学生就抓住了戏曲发展的未来,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坚持在国内高校、国际上传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自编适合中小学生的课本剧在中小学演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每学期到高校、中职校、中小学举行近二十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活动对于戏曲艺术知识的普及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为戏曲培养观众、培养票友、培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是广义的戏曲教育。我们要继续用开放的心态进行戏曲教育,广开门路宣传戏曲,培养戏曲人才。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如何解决戏曲艺术职业教育内部的矛盾和问题,我以为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院/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办学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晰办学定位。要不断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
3.要建设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一些相关的激励制度。
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将重点放在选拔、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及学术领军人物的工作上。要从院团中选拔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演员、名家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实践证明,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选好用好专业带头人。高质量的教学要有高质量的教师,继续加大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调进或引进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岗位急需师资,完善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支持专任教师的学历深造,加大对青年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推进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对新进青年专任教师,可根据专业/行当分类进行结对子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各专业师资数量充足,行当结构合理。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状况,院校要不断健全人事制度,强化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公开、竞争、择优的竞聘机制;同时还对现有教师定期进行考核、奖优惩劣;引导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研究,对论文发表、校本教材建设、比赛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优先安排优秀教职工培训、进修和考察。
4.校团结合,订单式培养。
积极做好调查研究,根据院团需求培养人,与院团建立合作办学机制,根据院团对戏曲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及计划,在招生选才、教学育才、剧团用人及个人深造等各个环节上都有院团的参与和介入,形成合力;在教学、师资、实践、演出、就业等各个方面学校和院团全面合作,形成“全方位携手,全过程介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符合院团的需要。
5.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丰富的艺术音像资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教室配备电视机、DVD、录音机,方便教师组织学生随时观摩相关剧目,学习他人之长。演出与教学结合,以演助学、以演促教。学校要重视演出和比赛,通过演出中观众的评价、专家的评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专业考试方式,实行专业期末会考制。改过去教师本人教、本人考的集中会考制,即期末对学生的基本功、毯子功、身训、剧目等按照教学分组集中考试。剧目课按教学计划展示片段,全体师生现场观看,评委组当场评分,考试结束,主管教学领导进行点评,并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培训或换岗,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心理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设计学生的艺术人生。根据学生特长,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而努力。
7.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建立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主体、上海、沈阳为两翼的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京剧表演人才和师资人才的基地,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上海、天津、沈阳几所戏曲中专学校为主阵地培养京剧中专生,为上述高校提供高质量生源。
京剧艺术教育面临的现状是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绕不开的一道坎,是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戏曲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必须树立信心,着力解决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勇于克服困难,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成长壮大起来,戏曲艺术教育才能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1]文中各戏曲院校情况来自2010、2012年“全国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各校的简介、报名登记表等的汇总、分析.
[2]钱平安.校团携手 优势互补 共育人才——上海市戏曲学校与剧团合作办学的探索.上海市戏曲学校校内刊物:艺海泛舟踏浪耕耘.2011年11月第6-14页.
[3]钱平安.创新办学机制 改革教学方法 满足社会需求.上海市戏曲学校校内刊物:艺海泛舟踏浪耕耘.2007年10月第7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