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皇帝“弹钢琴”的思考

2016-01-03 21:04周正军
艺术评鉴 2015年5期
关键词:弹钢琴钢琴

周正军

摘要:一些文章认为三百多年前的康熙皇帝弹过钢琴。世界上第一台钢琴产生于1710年前后的意大利,早期形式的现代钢琴在1750年上下才流入德国。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是1662年至1722年,那康熙皇帝怎么可能在1676年、1703年这样的年代就能够听钢琴或者弹钢琴呢?这些文章所谓的“康熙皇帝弹钢琴”的记载,其实是与钢琴无关的“铁丝琴”。钢琴首次进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历史了。

关键词:康熙皇帝 钢琴 铁丝琴 键盘乐器 学堂乐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扩大和中国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拥有了钢琴——这个被称为“乐器之王”的昂贵乐器,并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势头很猛的“钢琴热”,与此相伴的是对钢琴这种纯粹西洋乐器与中国关系的研究也成为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由此产生的逸闻趣事很多。据笔者有限的阅读,就发现不少的研究文章都提到一个事例,即三百多年前的康熙皇帝就弹过钢琴。例如:宋倩雯的《康熙皇帝与钢琴的渊源探讨》,张娟、陈四海的《康熙皇帝与古钢琴》,王霖的《康熙皇帝弹奏钢琴》,叶子的《康熙皇帝听钢琴》等等。

按以上文章大同小异的说法:虽然许多人认为,包括钢琴在内的西洋乐器进入中国,仅仅是这百余年来的事。但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会改变这种看法,将西洋乐器进入中国的时间一下子就往前推进几百年。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精通音乐的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Thomas Perira),经早在清宫中并为康熙皇帝信任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的推荐,进入北京的清宫作音乐教师。在1676年的某一天,康熙皇帝拿出宫中的一架古钢琴(Clavichord),命徐日升弹奏一首中国乐曲。徐日升应付自如,弹奏得非常好,康熙皇帝很满意。徐日升在清宫中指导工匠制作各种各样的乐器,又用汉语编写了音乐教材,还指导爱好音乐的康熙皇帝使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乐曲。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经做过康熙的内廷供奉的中国学者高士奇,在告老还乡前夕,“以其裨联学问者大”之故,被康熙请到畅春园去游览,得以观赏康熙收藏的西洋乐器等。康熙还专门与他讨论了音乐,“说及律吕,如何探讨,颇得其要”。接着,康熙又乘兴为高士奇弹钢琴,弹的曲子叫《普喳咒曲》。高士奇记载说,康熙还选择宫人用琵琶、弦子、虎拍、筝四乐器同弹,合奏钢琴琴谱,结果“四乐器合成一声,仍作琴音,极其清雅”,表明了康熙所弹钢琴的水平和修养,

笔者认为:以上说法是非常荒唐的、错误的。在中国的康熙皇帝时代,无论是康熙皇帝本人还是其他人,都不可能做出“弹钢琴”或者“听钢琴”这样的事情,

众所周知,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在1710年前后制造出来的“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是世界上第一台钢琴,gravicombali col piano e forte的意思是“可以发出强弱音的大键琴”,所以,一般将这种能够发出强弱音的大键琴就简称为“弱和强”(Piano e forte),非常准确,也非常形象。这种大键琴传往世界后,几乎所有语种都将它称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的简称。中国将这种大键琴称为钢琴,这是对Piano“中国化”的称谓,因为中国人习惯把最坚强、坚硬的物体或精神称为“钢”,由“钢”和“琴”组成的“钢琴”这个称谓,作为对“弱和强”(Piano e forte) 这种“乐器之王”的中国名称,也很形象和准确。

从钢琴的发展史可以知道,克里斯托弗里的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意大利的演奏家们的注意。1730年,德国管风琴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得到了一份克里斯托弗里制作piano e forte的草图,他非常重视,并据此制造出德国第一架piano e forte。但是,他请音乐大师巴赫对这架piano e forte进行鉴定,巴赫并不欣赏,批评它“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西尔伯曼及其子弟根据巴赫的批评,对piano e forte的制作工艺实行了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这一时间应该是在1750年左右。

也就是说,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这种早期形式的现代钢琴在1750年上下才流入德国,距离gravicembalicol piano e forte发源地意大利不过数百公里远的德国都在那么久之后才开始有了这种乐器,那么,远在东方亚洲中国的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是1662-1722),即使他多才多艺,又怎么可能在1676年、1703年这样的年代就能够听钢琴或者弹钢琴呢?

当然,前述那些文章,为了弥补康熙时代并无钢琴这一“硬伤”,虽然在文章标题上使用了康熙皇帝“听钢琴”或者“弹钢琴”这样的字眼,而在文内的具体论述中,都不时地为康熙皇帝所“听”或者所“弹”的“钢琴”加了一个“古”字,说那是“古钢琴”。即使这样了,仍然不能认为,康熙皇帝所“听”或者所“弹”的那种乐器,就是“钢琴”或者是“古钢琴”。而且,这个所谓的“古钢琴”,按中国词语的组成方式,必然应该是先有“钢琴”然后才可能有所谓的“古钢琴”,所以,它应该是在钢琴出现之后才产生的名词。那么,这个所谓的“古钢琴”,它所指的究竟是什么乐器呢?据笔者猜想,它指的是在钢琴发明之前的键盘乐器。

众所周知,在piano e forte发明之前的14-18世纪之间,欧洲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即击弦键琴(clavichord)和拨弦键琴(harpsichord)。这两种键盘乐器的发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是却都具有纤巧的音色,尤其可喜的是,这两种键盘乐器具备了将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起来的功能,这种功能将音乐变成多声的、复合的、立体的了。键盘乐器的优点,就在于它不仅能够适应人类对音乐思维深化的这种需要,而且还可以创造条件,反过来推动多声音乐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两种键盘乐器在当时是先进的,所以才流行了几百年。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不能随手指触键的不同力度弹出强弱不同的音,克里斯托弗里之所以要发明piano e forte这种新乐器,就是想要解决两种键盘乐器的共同弱点,让新乐器能随手指触键的不同力度发出强弱不同的音,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之所以取名“弱和强”(Piano e forte),就是因为这种乐器能让演奏者随手指触键的不同力度,随心所欲地弹出弱、强、渐弱、渐强、突弱、突强等等力度变化之音,Piano e forte的这一特点,对Piano e forte演奏艺术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尽管克里斯托弗里制造的那台Piano e forte与现在人们常见的三角钢琴(即平台式钢琴)和立式钢琴相比,粗糙、简陋,但是,Piano毕竟是在克里斯托弗里手里诞生的,它所具有的“弱和强”的特点是克里斯托弗里的巨大贡献,这是必须肯定的。在克里斯托弗里之后,因为人们认识到Piano e forte的潜力,所以不同国籍的无数能工巧匠,从材料、结构、型制、音色、音量、音域等等方面,不断对Piano e forte进行改进,才使它成为今天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克里斯托弗里所发明的被我们称为钢琴的乐器的本名是“弱和强”(Piano e forte),虽然它与曾经流行过的击弦键琴(clavichord)和拨弦键琴(harpsichord,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这两种键盘乐器的原理和形态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说有渊源关系,但是,它们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乐器,这三种键盘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万不能混淆的。

有文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古钢琴”就由意大利传教士进贡到皇宫了,所以康熙皇帝能够听到并且能够弹到“古钢琴”,从Piano e forte的发展史可以知道,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他是耶稣会教士、学者,他来到了中国广东的肇庆,并且给肇庆天主教堂——仙花寺带来了一台古琴。17年后的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才踏进北京城。到北京后,利玛窦率领数名神父,带着包括那架古琴在内的贡品进宫觐见了明朝皇帝。可以肯定,利玛窦带来的所谓“古琴”,只能是欧洲当时流行的击弦键琴(clavichord)和拨弦键琴(harpsichord),这是不能称为“古钢琴”的,因为克里斯托弗里所发明的“弱和强”(Piano e forte),即中国所称的钢琴,此时还没有出现啊!所以,即使是中国史书,也只把利玛窦带来的这台古琴称为“铁弦琴”、“西琴”、“雅琴”或“七十二弦琴”,如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就称它为“七十二弦琴”。完全与“钢琴”这个名称无关,那证明可以将“古琴”改称为“古钢琴”呢?性质完全不同啊!

国内出版商普遍默认把“Clavier”翻译作“钢琴”,以至于书店音乐区漫山遍野的“钢琴”曲谱,但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在音乐中的“Clavier”泛指所有的键盘乐器,著名的巴赫学者摩洛尼教授曾经在他2009年演出《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演出介绍《聆听与演奏“平均律键盘曲集”》一文中谈起过关于“Clavier”一词在巴赫时期的意义。他说:“虽然clavier是一个很概括的表示所有键盘乐器的词,但是在巴赫时期这个德语词最主要是指大键琴,”换句话说,在那个时期大键琴才是最主流的键盘乐器,同时他也讲到了巴赫本人尝试过他那个时期的各种键盘乐器,包括但不限于管风琴、大小键琴等,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曾代理过德国钢琴的受理,可惜的是他本人并不十分接受这种新乐器。

至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弹的琴,高士奇在他写的《蓬山密记》中明确记载说:是年四月十八日,康熙皇帝和高士奇君臣在幽静秀丽的畅春园中谈到了音乐。康熙皇帝说他对西洋音乐感兴趣,说传教士南怀仁推荐来的徐日升指导工匠制造了一架“铁丝琴”,有120根弦,还用汉语编写了音乐教材,徐日升不但给康熙皇帝讲授西洋乐理,还教他弹“铁丝琴”。君臣谈话致高兴处,康熙皇帝让内侍将这架“铁丝琴”搬来,不仅让高士奇见识了这新乐器,还亲自弹了一曲“普奄曲”。康熙皇帝对高士奇说:“朕近以琴谱平沙落雁勾,与琵琶、弦子、虎拍、筝四乐器同弹。”随即,康熙皇帝又命宫人用他所说的琵琶、弦子、虎拍、筝这四件乐器为他的“铁丝琴”伴奏。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四乐器合成一声,仍作琴音,声甚清越,极其清雅。”高士奇的记载清楚、明白,“铁丝琴”就是“铁丝琴”,怎么会变成莫名其妙的“古钢琴”呢?

又有文章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的说法,认为在钢琴的产生过程中,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应用。十二平均律具有其他任何律制都不具备的优越特点,能够让音乐可以“畅通无阻”地自由转调和方便地应用和声技巧。而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发明者是中国明朝的大数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朱载堉。依据史书,他最迟已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之前创立了十二平均律这一伟大的律学理论,这也是非常荒唐的说法。

不错,史书确有中国明朝的朱载堉最迟已于1584年之前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记载。但是,史书同时也明确记载,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朱载堉所发现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并未在中国推广应用。这是确切的史实。《明史》有记载:“神宗时,郑世子载堉著《律吕精义》、《律学新说》、《乐舞全谱》共若干卷,具表进献……宣付史馆,以备稽考,未及施行,”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历来就不重视,这也是中国在明清时代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朱载堉的伟大发现,仅仅是“宣付史馆,以备稽考,未及施行”,未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朱载堉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朱载堉本人的悲剧,不能因为后来的钢琴运用了十二平均律,就一定要将它与中国的朱载堉联系起来。这就犹如:我们不能因为世界上出现了快枪,而火药是中国发明的,所以就认为中国是快枪的鼻祖:不能因为现代计算机是采用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而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类似二进制,就认为中国理所当然是计算机的鼻祖。

最早论证十二平均律在音乐方面的优越性并成功预示其光辉前景的,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的巴赫,他于1722年写了一部《平均律键盘曲集》,使用了全部24个大小调。1744年,他又完成了同样应用24个大小调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二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音乐家将巴赫的这两部曲集称为音乐艺术的“旧约全书”,其在音乐文化上具有的经典性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

根据历史的确切记载,Piano e forte即中国所称的“钢琴”,首次进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842年。中英签定《南京条约》后,允许外国商品进入中国,英国商人自以为中国是个非常大的市场,也一定有钢琴的市场,有一个钢琴商行就运了大批钢琴到中国,但当时的社会条件并不存在他们以为的钢琴市场,这批钢琴也就不知所踪了,到了欧洲浪漫音乐进入末期之时的19世纪末,上海、北京等地因为有了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普遍有音乐课,又普遍采用钢琴教授,民间的钢琴教学活动才算有了开始,但仍然只有较少的人数,影响力当然也不大。直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西方模式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大地广为兴起,钢琴才真正在中国大地站住脚,取得社会性的地位。这即是说,钢琴是在20世纪初才真正进入中国,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开始,钢琴和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之迅猛,却是有目共睹的了。

猜你喜欢
弹钢琴钢琴
小兔毛毛弹钢琴
常熟市 部门联动“弹钢琴” 监管效能“上台阶”
坐在钢琴上的猫
为什么不弹钢琴
小布丁之弹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