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冰,常忆凌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药剂职业教育“先学后教,当堂操作”教学模式探讨
屠 冰,常忆凌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把药物制剂专业教学地点移至模拟车间,以培养“全能型制剂车间班组长”为抓手、以项目为导向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认识企业,认识“员工—班组长—车间主任”的职业发展途径和所需知识结构,感受作为基层管理员的班组长的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以学校模拟车间为实训场所,以“兵教兵”方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设备、物料和人员,并组织生产,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办法;实训教师不现场指挥,只作场外指导,故意设置障碍,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帮助解疑释难,触类旁通。
药物制剂专业;模拟车间;“兵教兵”方式
1.1 创建依据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时,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1]。
教学常规备课有4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实际。且前面的3备都要落脚在备学生实际上,教师备课只有坚持这一点,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学生学习才会是生动、有效的,才能称得上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一切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顺其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进行,学生的学习必然是主动而有意义的。
1.2 内涵
“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提出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给出思考问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后教”:在自学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要点拨。
当堂操作:在“先学后教”后,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心得—独立操作—学生评议—教师总结。
课堂上教什么?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解决。
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教师教的一定是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将评判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明确判断有无错误,错误原因以及更好的方法,直到学生找出问题、更正完问题、找到方法、学好思维和解决方法为止。教师不要轻易把问题和方法讲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2]。
课堂上怎么教?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可能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学生认识才能深刻。教师应在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的状况下出现,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2]。“兵教兵”是很好的方法,只要有学生会,就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会的学生可能教的不完善、方法不是最优,教师可加以补充归纳,这个环节既是培优,又是补差。
教师不是大包大揽地讲,而是“兵教兵”“老兵教新兵”,引导学生寻找规律,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方面,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教师补充;讲错了,教师更正。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3]。
“讲”应有鲜明的针对性,讲的方法也要精心选择,切实有效。充分、适宜地运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体现教学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原则。
学生自学贯穿学习全过程,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真正解放学生。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传统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不负责,希望教师多讲;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理解,教师讲反而耽误时间。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下,让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生提高。优秀生要想帮助别人,自己就要理解充分,学习也有了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表达出来,促进其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应分清性质,梳理归类,做好“第二次备课”。对学生自学后暴露的问题,分清主次难易,弄清是共性问题还是具体问题。对具体问题课上可暂时不讲,留待课后辅导解决;对共性问题则要及时解决,为准确、高效地解惑做好准备。
根据药物制剂职业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依托医药行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引领构建课程结构,以实际工作为情景实施真实教学。
2.1 创建背景
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药品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功能定位上而言需要培养应用技术、智能操作和基层管理的高级“蓝领”;从层次上而言是大学专科层次。明确这些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管理车间设备、物料、人员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方向。
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现存问题:首先,是学生学习态度问题,学生对工厂不了解,对进车间工作充满恐惧,主观情绪上抵触。其次,药物制剂设备价格昂贵、原辅料消耗大,在实际教学中,学科化痕迹严重,注重知识,忽视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最后,教师大多为硕士以上学历,知识结构专业、细化,适合科研,并不一定适应车间;加之教师平时工作量超负荷,企业实践较少。车间工作要求知识面较宽,对设备、人员、物料、工艺及车间设计、电工电学都要有所了解。高职高专院校缺乏经验丰富、熟悉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师队伍。
2.2 模式内涵
(1)学生“由学员到车间班组长,再到企业员工”的培养模式是本项目特色,使学生熟悉车间班组长的职责和要求,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3方面能力:认知能力(了解庞杂设备工作原理、操作事项)、沟通能力(如何向领导及员工介绍设备性能)、写作能力(撰写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
(3)“兵教兵”:以班组为单位收集机器设备结构说明书、工作原理、操作步骤、维修保养等资料,结合校车间所用设备商议操作规程,并进行试做。试做成功后,以“兵教兵”方式向其他组员介绍设备结构、说明操作规程、解释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接受其他组员的咨询。
(4)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真正解放学生。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实训教师不当场指挥,只作场外指导,故意设置障碍,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帮助其解疑释难,触类旁通(见图1)。
2.3 运作方式
(1)确立教学项目任务。根据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确定专业科目,如药物制剂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教学项目,安排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交接班演练、设备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标准管理规程SMP的编撰、车间清洁标准操作规程的编撰等,学生熟悉设备标准操作规程后进行制剂综合实训,由班组长组织人员安排设备,加入实际生产的药物原料、辅料,按自己编撰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最后是教学实习,将实训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升华,以编撰整条流水线工艺规程为成果进行汇报。
图1 “全能型车间班组长”教学示意图
(2)确定关键技能点要求。以“固体制剂”技能为例,首先确定该项目关键技能或知识要求。其目的有三:一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二是可以促使学生理清思路;三是可以确立关键技能点的质量要求与操作规范,明确技能教学评价内容,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和操作方式。
(3)上交实训报告。每节课或每项教学任务均要求学生上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包括关键技能与知识、操作条件与材料准备、操作技术质量标准、实践过程中工艺流程与注意事项等。
(4)解说与演练。技能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有效沟通和表达、充分的自信是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三要素。让学生在实训中发现不足,及时锻炼,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和自信。
(5)评价与回馈。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是通过实训报告和实训心得来体现的,实训心得是学生描述自己在扮演车间员工、质量保证员、班组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作为基层管理者的班组长,对如何调控员工、应付突发情况、应对车间主任(教师扮演)施压深有体会。
2.4 效果评价
“先学后教,当堂操作”教学成效表现为3方面:第一,学生积极性高。全班30多位学生可在岗位上展现自身管理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讲演能力。第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班组内部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体现出团队精神才能取胜。第三,学生企业实习的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通过在模拟车间扮演班组长,知道了车间管理者在思考什么,知道了如何团结同事、与他人合作,实习时能快速融入团队。
(1)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做”,边看书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对知识的感悟,真正理解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质量,这本身就是创新。
(3)允许差异。在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我体验与基础,采用不同方法与途径,只要能达到目标就被充分肯定。
(4)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5)只有学中做、做中学,才能形成自学习惯。学生不仅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养成了勤快的好习惯,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赵湘.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J].时代教育,2007(12):33-34.
[2]马惠珍.引洋思“活水”,浇教改“良田”[J].考试周刊,2013(97):13-14.
[3]李臣之,孙薇.教师课程决定:有为与难为[J].课程教学研究,2013,(5):33-34.
G420
A
1671-1246(2015)03-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