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
【摘要】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经成为大学生玩手机、睡觉、逃课的首选阵地。该门课程要获得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从而提出营造互动开放的课堂氛围、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创新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构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兴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7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帮助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思修课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其思想性、政治性、现实性、针对性非常强,切实推进思修课教学效果提升,是教育管理者和两课老师担负的重要职责。然笔者发现目前高校思修的教学有效性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大多数学生普遍对思修课感兴趣程度不高。分析大学生对思修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对思修课的兴趣是提高其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对思修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1.大学生主体性不强
传统教学理念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说为典型代表,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尤其体现在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上,例如思修课。长期以来,虽然很多思修课的老师在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但仍由于传统观念使然,采取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师本位制,教学效果的提升很不明显。“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了教师在思修课上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不仅让思修课的课堂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学生只用被动的接收知识,而且限制了大学生课堂上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综合能力,导致大学生对思修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笔者在对思修课的学生访谈时,发现很多大学生已经认定上思修课是任课老师的一场独角戏,学生只是名不用带“脑子”的听众而已,在课堂上毫无“存在感”可言。
2.大学生的认知度不够
大学生对思修课学习的兴趣不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其的认知度不够清晰。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使得有些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指向明显,偏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该类课程对未来自己的帮助不大,学或者不学不会影响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种错误认知观念的促使下,也势必造成笔者旁听时所感受到的:思修课是大学生玩手机、睡觉、逃课的首选阵地。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开设思修课的主要目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一时的问题或困难,它更是培养公民认同感、民族荣誉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摈弃学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了解思修课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效果往往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3.大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思修课教师在思修课的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对未来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满怀期待,他们希望教师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他们希望教师是满腹经纶的政治家,他们不仅需要教师的敦敦教诲,循循善诱,而且需要教师的可亲可敬,幽默诙谐。然而在现实中,虽然思修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争的事实,其中既有思修课教师个人努力不够,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思修课教师只注重科研,缺乏课堂教学艺术的原因,然而无论是什么原因,目前思修课的教师距大学生原有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显然是学生对思修课逐渐失去兴趣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思修课有效性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的原因,笔者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思修课兴趣的途径,从而提升思修课的有效性。
1.营造互动开放的课堂氛围
任何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如前所述,思修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强,这更加需要课堂上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思修课教学课堂上中,教师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之前的“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的才能拥有用武之地;其次,笔者一直认为教育源于爱心,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并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去理解他们。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当今大学生由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独立、自主、自信、创新的时代主流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喜欢自主展示,他们竞争意识较强,偏好通过辩驳和争论形成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趋同意识不强。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互动开放的教学氛围不仅契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而且也是创造趣味盎然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教育对象,在教学课堂中有的放矢,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彰显其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
2.创新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的不当,是大学生对思修课产生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石云霞教授认为:“教学法的问题是‘两课教学的根本问题”。就目前笔者旁听思修课的情况来看,教师基本上采取的是多媒体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事实上,结合思修课的课程内容本身,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多元而丰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而,在思修课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门,利用原本的教学时间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到法庭旁听,参与志愿者活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亲身经历道出思修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构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他们真正的知心朋友,是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对于思修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努力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做到为人师表,重视言传身教,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大学生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愿意亲近你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经常性地与大学生交流沟通,而在交流方式选择上,则更应该趋向于大学生的喜好。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其网络交流的形式和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现今最具有代表性有QZONE、微博、微信等平台。作为思修课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师道权威,尝试建立自己的媒体平台,并熟练使用大学生所认可的网络语言与他们沟通交流,来拉近师生的关系和促进师生感情的交融,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你是真正的关心他、爱护他,当教师全身心的将情感注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时,学生会向你靠近,会逐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构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大学生对于思修课的兴趣,提升思修课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笔者将继续努力,真正地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中的向导者和知心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 .2005.
[2]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黄建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