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权
【摘要】基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时,进行题目解答的逻辑便将较为清晰,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也将得到强化,反之,便将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形成一定阻碍。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以期为后期教学工作提供参照依据。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习惯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38-01
思维习惯具体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稳定思考方式,可促使人们在习惯性的驱使下按照一定套路去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首先就应立足于数学的方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与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习惯引导。本文特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提出了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1.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习惯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且具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不同个体所形成的思维习惯也都各不相同。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仅以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进行讲解反而容易形成反效果,造成学生思维惰性的产生,难以进行自主思考[1-2]。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思维习惯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引导为主,讲解为辅”的原则,给予学生足够的问题思考空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讲解时,教师无需每次都将方程的解答顺序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拆分讲解,而可以告知学生有效的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简化,以降低解题的难度。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得到充分调动,思维习惯也可得到良好的引导,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利用存在的认知矛盾,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可发现,一道数学题在罗列已知条件时,往往会设置相应的解题障碍,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与认知一旦出现偏差,便可导致直接陷入解题误区,易导致思维混乱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对题目中隐藏的陷阱进行清晰的辨别,对已知条件中所包含的逻辑性进行正确审视,方可从正确的方向着手进行解题。例如,在进行不等式a-2>5的解答时,学生会将该不等式变形为a-2+2>5+2,最后得出a>7。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矛盾,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数字的目的是否就在于让不等号的方向不产生变化呢?不等式两端所加的数字不一致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呢?数学题的解具有较强的固定性,学生在产生认知矛盾的情况下易导致解题判断的混乱,解题方向产生偏差。但从另一方面来谈,面对认知矛盾,在进行有效利用与引导的情况下,可充分激发起学生探索正确答案的求知欲,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提升,教师应对认知矛盾这一因素进行客观看待,并做出良性引导。
3.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知识,实现课堂开放性
基于数学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教学过程中如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便难免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同时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框架难以得到深化与巩固[3-4]。数学知识中符号、公式、定理等内容均具有着较强的实际应用意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究,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在进行“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的讲解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利用相关定理对学校的旗杆高度进行测量,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强化。总而言之,为避免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过多障碍,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升数学知识的具体性便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辅助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开放的形式满足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实际教学需求,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巩固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是提升数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便要求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思维逻辑及思考能力,实现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居长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2014,(12):54-57.
[2]张旭东.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探析[J].赤子,2015,(01):272.
[3]卢丽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1):45.
[4]回美霞.谈小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5,(01):60.